鄧雄雁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01)
如果a類現象規則的引起b類現象,那么通常把現象a就叫做原因,現象b叫做結果,a和b之間就構成因果關系,或者說二者之間存在一種因果性。休謨對因果有效性的質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史上稱為“休謨問題”。而另一個哲學巨匠康德對因果性的先驗論證卻湮沒在其整個批判哲學的宏大體系中,其價值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關注,甚至還存在著一些誤解。例如,有人認為康德駁斥了休謨的因果懷疑論,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比如華特金認為:“休謨和康德本體論立場極大不同,彼此之間無共同詞匯,以至于在康德主要論證中沒法找到康德反對休謨的文字,且沒法找到一個滿意的、必要的預設使得把康德的論述納入到休謨式的術語中?!保?]17那么,康德是否對“休謨問題”進行了解答?其先驗論證可以給當代“休謨問題”的探討帶來什么啟示?
一
休謨認為,人類理性研究的對象有兩種,分別是觀念間的關系和實際的事情,這也就是所謂的“休謨之叉”。第一類包括數學,它們僅僅依據思想活動,也就是研究觀念之間的關系,它們具有確定性或者是必然性。另一類是實際的事情,超出了觀念的范疇,包含有經驗因素,從邏輯上講,實際的事情是缺乏必然性的,它們要得到確信,其依據不能在當下感官證據或記憶內去尋找,而是要在它們之外去尋找。這種感官證據或記憶之外的東西就是關于因果觀念的知識。休謨進一步對實際事情進行了如下追問:
第一,關于實際事情的推理的性質是怎樣?答案:建立在因果關系上。
第二,因果關系的推理和結論的依據是什么?答案:是經驗。
第三,從經驗中得出的結論的根據是什么?答案:將來和過去一致。
為什么關于事實的推理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上?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對事實進行推導。休謨舉例說,一個人在荒島上發現了一塊表,他就會得出結論說,這島上曾經有人[2]20。在這個例子中,當前的事實是:發現了一塊表。推導出的事實是:這個荒島上曾經有人。人們只能習慣假定,在當前事實和由它推出的事實之間有一種聯系,這種假定的東西就是因果關系。我們能否不借助經驗而直接得到因果關系的觀念么?回答是否定的?!叭绻覀儾粎⒄战涷?,對于一切自然活動中的一個特殊結果來說,我們最初的想象和創造是任意的?!保?]24也就是說,不參照經驗,關于實際事情的知識將和主觀臆想是無法區別的。因而,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不能從觀念之間發現,而只能從觀念之外的經驗中發現。但是,從經驗中能證明將來和過去一致么?這也是不可能的。休謨把原因定義為:被另一個對象所跟隨的一個對象,它的出現總是將思想帶到哪另一個對象上去[2]63。那么,將來和過去一致的依據是什么?這就是問心靈從過去的經驗擴展到將來經驗的依據是什么。但是,在這里心靈作了一個推論,中間有一個跳躍,其結構如下:
前提是:經驗到,一個對象被一個結果恒常所伴隨。
結論是:預見到,相似的其他對象也將被相似結果所伴隨。
我們經驗到的現象是前提,結論卻只是我們的一種主觀預見或構想。前提是經驗事實,結論卻不一定會符合經驗事實,兩者顯然不是一回事。“當我們把這種幻想出的經驗應用于完全在我們經驗范圍之外的題目時,這種經驗是沒有任何權威的?!保?]59我們對于這種因果關系并無直接觀念,這個推論的依據的只是我們的一種習慣,即從相似的原因期待相似的結果。也就是說,從經驗而來的一切推斷都是一種心理聯系的習慣的結果,不是觀念之間直接推理的結果。因而,從上述前提到結論的推論,既不是直覺的,也不是演繹的,它只是一種關于實際事情和存在的推理,而實際的事情總有可能出現反例,因而這種推理是或然的。
從經驗角度看,休謨的論證幾乎是完美的,這個問題難倒了很多哲學家。然而,還有另一種角度,即先驗角度,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康德認為因果聯結概念是一個重要的形而上學概念,他認為正是休謨的懷疑打斷了他的教條主義迷夢。但康德認為懷疑論只對獨斷論是有效的,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意識到理性不能超驗使用??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下文簡稱《純批》)中沒有特別提及要處理“休謨問題”,但在《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他明確指出已經解決因果性問題。其論證的切入點從解讀經驗判斷入手,涉及判斷的不同層次,包括現象層次、經驗層次和邏輯層次,這是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
經驗的判斷包括經驗判斷和知覺判斷,兩者都來源于感官知覺。知覺判斷是在主體中發生的邏輯聯結,知覺判斷只有主觀有效性。其聯系可能是一種謂述關系,比如“屋子暖,糖甜,黃連苦”,也可能是一種以邏輯聯結關系,例如,“如果太陽出來了,那么石頭被曬熱了”。經驗判斷又名概念判斷,它除感性表象外,還需要知性的概念。如果說“太陽曬熱了石頭”,那么就在知覺判斷上加了因果性這一知性概念,從而變成了普遍有效性,即具有客觀性[3]67。這種客觀性或普遍性的獲得有3個步驟:
(1)邏輯判斷之條件命題:前件和后件的關系。
(2)知覺判斷之假言命題:知覺聯結規則,具有先后次序。
(3)經驗判斷之因果命題:可能經驗聯結法則,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3]82。
步驟(1)是主觀判斷,只涉及知覺聯系的邏輯關系,它以條件命題出現。在邏輯中,條件命題的形式通常表示為“A→B”,其中A是前件,B是后件。其形式是先天的,表達一種純粹邏輯關系,與內容沒有關系。如果要把這種命題與日常判斷進行聯系,則要靠感性直觀材料來充實,因而這種判斷至多只關系到邏輯用法,與經驗無關,不具備所謂的經驗的客觀性。
步驟(2)還是主觀判斷,表示知覺聯系的不可逆的規則,這個規則是“在某一個現象之后經常跟隨另一個現象(雖然不能倒轉)”[3]82。比如,“太陽出來了”在先,“石頭熱了”在后,再如,小船順流而下,先有關于上游的知覺,再有關于下游的知覺??梢园堰@些知覺聯系表述為“如果石頭被太陽曬了足夠長的時間,那么它就熱了”或者“如果在上游看到某小船,那么可以在下游某地看見這個小船”。在這里,知覺都具有不可逆的次序,其中,前件和后件可能具有普遍聯系,即因果關系,比如前一個句子;也可能沒有普遍聯系,比如后一個句子。從這個兩個例子可以發現,康德并不認為時間次序的不可逆性是因果聯系的必要條件。
在步驟(3)中,主觀命題轉換成了概念命題或經驗命題。如果我們說“太陽通過光而是熱的原因”[4]82,就加入了一個因果范疇在這個知覺判斷里,這時候,這個判斷就由知覺判斷轉變為概念判斷。與步驟(1)與(2)不同的是,步驟(3)給關于“熱”和“陽光”的知覺的聯系,也就是這個現象,加入了一個必然的法則,這不僅僅是表述現象先后次序不可逆的規則那么簡單,它具有普遍性,對所有的可能經驗的現象有效。這種普遍必然性,既不是來自于現象,也不是來自于邏輯聯系,而是來自于因果范疇?!耙蚬拍钍且粋€純粹理智的概念,和一切可能的知覺都完全不同,它在一般判斷上只作為規定包攝在它下面的表象之用,從而使一個普遍有效的判斷稱為可能?!保?]67
據此,康德認為對休謨問題已經全面解決。在這里,經驗的含義不同于日常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覺,經驗背后具有先天的知性統一性,而這恰是“從基礎上消除休謨懷疑論的地方”[3]79,這種統一性依據何在?答案是因果性概念。這些概念不是來自經驗,相反,它們本身以及由之而生的原則都是先天的,在一切經驗之先,并具有無可質疑的客觀有效性。我們何以知道范疇給予可能經驗的客觀有效性?在這里,康德并沒有展開論述,因為他認為這種客觀性在范疇的先驗演繹中已經給出。
二
休謨對因果關系的論述的理論基礎是徹底的經驗觀念論,需要從3個方面加以把握。首先,就必然性的標準而言,盡管觀念之間關系的知識是自明的、可演繹的、帶有必然性特征,關于這類知識只能是思維規律或者邏輯規律,可劃歸于必然性的標準,但是休謨對于何為自明、何為可演繹論述不多,從這里可以看出唯理論的影子。其次,就觀念之間關系的種類而言,觀念之間的知識,除了必然的,即數學知識外,還有另一類,它們遵循3種原則,即相似性、接近性和原因。這顯然不是邏輯的東西,而是經驗的標準,這些原則引出因果性觀念,但沒有必然性。最后,就觀念起源而言,所有觀念可以劃歸于印象,印象是關于感官和記憶的,因而是關于實際事情的經驗知識。有人批評休謨懷疑論的不徹底性,理由就在于休謨一方面承認數學知識是必然的,而數學知識又是觀念的知識,觀念最終可劃歸于經驗,而經驗知識又沒有必然性,所以就出現了前后的不一致。如上所述,休謨說數學知識是必然的,是從邏輯必然性的標準來說的;說因果性是或然的,是從知識的種類來說的;說觀念劃歸于印象,是從起源來說的。三者是從不同側面論述的,并沒有出現所謂的前后不一致。
康德的先驗論證需要從下面幾點來把握:(1)因果性是屬于經驗的單純形式概念,正因為其形式性,所以具有普遍性。(2)因果關系的可能性是知覺在一般意識中的一種綜合的結合。(3)因果性不是屬于物自體的條件,而是屬于經驗的條件,是對時間中相繼的客觀認識。(4)關于知覺主觀相繼的聯結的命題要成為經驗命題,必須要因果性概念來統攝,這是最為關鍵的東西。(5)因果性不能超驗使用,它只適合于現象界,“一切先天綜合的原則不過是可能經驗的原則,它們永遠不能是關于自在之物的原則,而只能是關于作為經驗對象的現象原則”[3]83。范疇一旦超驗使用,將會產生先驗幻象。
康德意識到了休謨論證的邏輯力量,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休謨的懷疑論策略,并在幾個方面和休謨保持一致。
首先,休謨的結論雖然倉促,但是以經驗觀察為依據,康德認為這是正確的。休謨并不懷疑原因概念的有用性,而是質疑這個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思維?!斑@僅僅是概念的根源問題,而不是它的必不可少的使用問題。”[3]8也就是說,對因果性問題進行形而上學的質疑是必要的,這是防止獨斷論的銳利武器,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果原理。實際上,休謨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是遵循因果規律的。休謨選擇了從經驗角度入手這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康德要更為激進,因為康德要在形而上學方面為因果性問題正名。
其次,康德也認為,相繼事件間的因果關系不是來自經驗,也不是來自于理性的概念分析。休謨無可辯駁地論證說“理性決不可能先天的并且假借概念來思維這樣一種含有必然性的結合”[3]6。因果性確實超出了關于對象的概念,因為它是綜合的。休謨認識到因果原理不是依據直觀經驗,其必然性也不是來自于理性分析,而歸屬于從經驗中獲得的某種主觀必然性,即習慣聯想。依據康德的判斷理論,普遍必然性關系既不是主觀判斷的邏輯聯系,也不是知覺先后次序的規則性所帶來的,而是由先天的范疇也就是因果概念所帶來的,這一點康德與休謨是一脈相承的。
再次,休謨認為因果關系是物自體之間的聯系,所以是一種幻覺。對物自體之間的關聯,主體并無先天的認識,而經驗也不能提供這種必然性認識,所以休謨得出結論,即因果性概念是知覺的一種習慣聯想??档峦瑯诱J為,因果性不適用物自體,對因果性不恰當使用同樣會造成幻像,兩事物的因果關系是現象之間的聯系,但是必定是在一個經驗中以一定方式必然聯結的,比如時間關系,只有借助這個,現象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因果必然性只有立足于現象,只對可能經驗才是有效的,對其進行超驗使用是不行的,這是康德對因果性的限制,也是對整個知性理論所作的限制,在知性批判理論中始終體現著這種一負一正的思維方式和論證技巧,這是康德批判理論的一大特色。
康德接受了經驗歸納是不可能詮釋因果必然性這一結論,但不能接受休謨的懷疑論對形而上學方面破壞性的后果,他煞費苦心地從先驗哲學角度對之進行了辯護,自認為較好地克服了休謨懷疑論的消極影響,確立了因果關系的形而上學之客觀性,這種先驗論證避免了經驗論的局限。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康德的論證運用了那些即使是在當代哲學看來也是比較前沿的思路。
首先是結構主義構架。休謨的懷疑論和獨斷論一樣,都沒有系統地檢查知性原理,就武斷地認為知性和純粹理性沒可能先天擴展其自身,這種懷疑很好地預防了獨斷論的盲目擴展,但也引起了普遍懷疑。康德所要做的是不僅限制知性,還要確定它的限度,并在理性的限度里,提供確定的知識。在康德看來,人類理性需要經過三步進化:一是獨斷論,這是幼稚時期;二是懷疑論,經驗倒逼理性使之變得更慎重。但這兩步都達不到必然性,獨斷論是盲目的僭越,懷疑論卻有點矯枉過正,必須要經過第三步才會達到理性所需要的必然性,即對純粹理性的批判[4]641??档碌莫氶T絕技是推出“先天綜合命題”,其創新處在于把先天和分析有效區別開來。在休謨看來,先天的必然是分析的,反之亦然。這樣就不難理解休謨認為綜合判斷是經驗的,由此產生了對因果有效性的質疑??档抡J為綜合命題也有先天的,即先天綜合命題。那么,解決了這個命題如何具有必然性的問題,因果性有效性問題也就順帶解決了。康德認為因果概念是知性先天思維事物之聯結的概念之一,這些概念來自一個知性原理,經過范疇演繹,可以發現它們不是來自休謨所質疑的經驗,而是來自純粹知性,最終可以追溯到先驗統覺。就如范疇演繹獲得客觀性一般,因果性也就獲得了休謨所不能相信的有效性。可見,因果有效性是依托整個先驗邏輯的框架的,這個邏輯體系表現為一個先天的結構,其結構構成了一個形式的網絡,具有客觀性,正是這個客觀性給因果原理提供了必然性支撐。
其次,超越經驗心理學,立足理性心理學??档抡J為:休謨混淆了親和性原理和聯想規則,親和性原理的位置是“在知性里面并肯定必然聯系的”[4]645,而聯想規則“只存在于想象模仿能力里面,它所能表示出來的只是不必然的聯系,而不是客觀的聯系”[4]645。親和性原則是形式的,也是先驗的,如果跟心理學有所類似的話,也只能算是理性心理學,或者叫做形式心理學;而聯想規則卻是心理主義的。用心理主義的東西,也就是從經驗主義的角度來解釋因果性,顯然是不可以的。具體說來,超出事物概念而達到客觀實在和現實經驗中對于對象的綜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先天發生且可以形成客觀實在性,它依據知性范疇和可能經驗對象的先天關系,“雖然我們永遠不能直接超出我們概念的內容,但是我們在第三種東西的關系上,就是說,在可能經驗的關系上,卻能知道這種內容和其他事物聯系的規律,而且是在驗前知道的”[4]644。以“日光融化密蠟”為例,不依靠經驗,可以先天確定的是:融化一定是按照規律跟在前面的某個東西(可能是日光)而發生,然而我們不能以任何特定的方式從原因確定結果,因為這是經驗層面的東西。一方面,經驗對象的客觀性可以證明原因概念;另一方面,因果聯結的必然性可以作為先天概念在純粹知性中演繹出來。因而,若因果性不是取決于經驗,那么經驗主義的懷疑論就可以徹底鏟除,自然科學的先天客觀性都可以得到論證。當然,這種證明是針對可能經驗對象方面來演繹的,而非針對經驗對象來演繹的。在康德看來,休謨把聯想規則和親和性原理一起否定掉了,而親和性原理是不能否定的,它有其客觀有效性。
最后,“建構主義”的策略。所謂“建構主義”指的是康德所標榜的哲學中的“哥白尼革命”的核心觀點,主要是指:認知者構造、構成、制作或產生其認知對象,并把它作為知識的一個必要條件[5]12。所謂“表象主義”指那種以心靈中的觀念和形而上學實在之間的假定關系為基礎對知識的探討[5]9。“表象主義”主要是認為在主體和獨立的對象間存在第三個要素,即表象,并且這個表象主要是受客體或對象特性的影響??档碌摹敖嬛髁x”的創新在于,這個表象固然與對象(本體)有關,但主體不是被動的,它對表象具有建構作用,且是構成知識的必要前提。在這里,康德有一個三元的區分,即知覺、現象和經驗。知覺來自于感官證據,受感性形式節制;現象來自于知覺的聯結,接受知性的綜合,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經驗來自現象必然聯結,受知性范疇的統攝,因而具有普遍必然性。康德認為,兩事物的因果關系是現象之間的聯系,必定是在一個經驗中以一定方式必然聯結的,比如時間關系,只有借助這個經驗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進一步而言,范疇統攝何以可能?這由康德的知性的概念演繹所完成??档逻@種策略又被稱為先驗論立場,與之對應,休謨所持的“表象主義”立場被稱為經驗論立場,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但是要注意的是,“表象主義”不一定就是經驗主義。
可以看到,康德的結構主義策略指出因果關系不是表面上看起來單鏈條的聯系,而是立足于整個認知范疇框架之上的;理性心理學或形式心理學策略指出因果關系不是心理聯想所致,而是知覺與可能經驗對象之間的親和性關系,這是一種更高層面的關系;“建構主義”策略指出因果關系不僅僅是來自感性直觀印象,或者說,客體不是獨立的,客體本身具有范疇結構因素在里面。這3個支點一起構成一個穩固的鐵三角,牢牢地支撐著康德對因果性有效性的先驗論證。
三
康德批判哲學影響極其巨大,而因果性是核心概念。其一,康德批判哲學目標之一是要克服休謨的懷疑論;其二,人們日常邏輯推理的核心概念是蘊涵,前提即因,結論即果,批判哲學中的先驗邏輯必須直面因果概念;其三,康德的“人學”的核心概念“自由”,就是以自由的原因性出現。因此,先驗批判哲學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因果性概念占有重要地位。斯克魯頓認為,《純粹理性批判》中“分析論證大部分都涉及實體和因果觀念,因為康德希望我們理解這兩個概念”[6]37。關于這一點,許多康德哲學的研究者并未充分意識到,可以說,因果性是理解康德整個批判哲學秘密的鑰匙。
自“休謨問題”提出以來,很多哲學家都試圖解決“休謨問題”或對之進行一個合理的解釋。日常推理離不開因果觀念,對于以經驗論為基礎的當代科學而言,可以說“休謨問題”觸及了科學理論的根基,它使人類理性低下了高昂的頭,意識到理性的局限性。然而,這并不是喪氣的理由,康德論證的優勢在于:首先,其論證并不依據某一個科學現實,而是從簡單日?,F象入手;其次,事件發生的順序有其實在性,這點休謨并不懷疑,這使得二者有一共同出發點;再次,證明責任中立化,因果性在日?,F象中是可以說明的,并且是可理解的,誰要放棄因果性解釋,就需要拿出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選擇;最后,因果性若只是休謨意義的主觀習慣,則與存在于事件本身之中的客觀意義上的順序矛盾[7]189-190??梢?,康德對于因果性問題的論述的貢獻是:一方面,恢復了知性概念的先天性,克服了經驗論的局限,給因果律恢復了它應有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逆轉了休謨的思維方式,休謨認為因果性來自經驗,而康德認為可能經驗來自因果性范疇,因果性只是建立在知性對經驗的關系上而已。其論證啟示意義在于:首先,從經驗的判斷不同層級入手,其客觀性概念和經驗概念都是獨特的,這個切入點也是前所未有的;其次,采用了一種類似結構主義的方法,它可以說是結構主義流派的思想源頭之一[8];再次,以一種類似于形式心理學的觀點討論因果性問題,超越了休謨心理聯想論的局限;最后,建構主義的策略,強調了主觀能動性,沒有落入經驗反映論的泥潭,可以說,經驗反映論在“休謨問題”上已經走進了死胡同。鑒于此,有學者已經呼吁把因果性的討論重新導入到先驗哲學角度來考察[9],這種討論給人一種曲徑通幽之感。從這個角度講,康德提供了另一條異于經驗論的關于因果性的哲學解釋。
但是也可以看到,康德對因果性的先驗分析,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其一,他闡明了經驗規律是可能的,并且是可靠的,但未說明經驗規律是如何可能的;其二,對因果范疇是靜態的考察,而非動態的考察,皮亞杰的發生學認識論可提供這方面的啟示[8];其三,對范疇的語言分析不夠,可吸收分析哲學關于語言分析方法,例如戴維森的概念圖式論、喬姆斯基范的轉換生成語法等。
[1]Watking E.Kant and The Metaphysics of Caus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英]休謨.人類理智研究[M].周曉亮,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德]康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M].龐景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美]湯姆·洛克莫爾.康德與觀念論[M].徐向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6][英]斯克魯頓.康德[M].劉華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7][德]奧特弗里德·赫費.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現代哲學的基石[M].郭大為,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瑞士]皮亞杰.結構主義[M].倪連生,王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9]張志林.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