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陳翠完
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往往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在手術過程中,往往使健側耳廓長時間受壓,增加了耳廓壓瘡的風險。然而,目前對耳廓壓瘡的報道較少,護理經驗不足。我院近5 年來在顱腦外傷急診手術中發生耳廓壓瘡28 例,現將其可能原因及護理措施總結匯報如下,為顱腦外傷急診手術時耳廓壓瘡的防治及護理提供參考。
2010 年2 月~2015 年2 月我院手術室行顱腦外傷急診手術486 例,術中發生耳廓壓瘡28 例,其中男性22 例,女性6 例;年齡24~76(48.6±22.8)歲;車禍傷16 例,墜落傷6 例,刀砍傷4 例,擊打傷2 例;開放性損傷21 例,閉合性損傷7 例。 均在急診手術過程中出現耳廓局部紅腫、硬結或水皰形成,并且持續30 min 不退,符合耳廓壓瘡的診斷標準[1]。 28 例耳廓壓瘡均發生于健側受壓耳廓,手術體位均為仰臥位,頭偏向健側壓迫耳廓,均為全身麻醉,手術時間3~12 h。
本組28例中, 耳廓壓瘡的原因是: 頭圈放置位置不當,致耳廓受壓不均12 例;耳廓被血液、消毒液長時間浸濕10 例;手術過程中反復移動健側頭面部,造成耳廓反復摩擦6 例。
對急診顱腦外傷手術患者,應合理安排頭位,健側放置頭圈位置恰當,使耳廓置于頭圈中央間隙,保證耳廓受壓均勻,并用棉球自制棉耳罩保護耳廓。 保持耳廓部位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潮濕的手術巾,避免患者頭面部長期受潮濕的刺激。 在不影響手術情況下,每隔1 h 抬起健側頭面部進行減壓1~2 min。 術中觀察健側受壓耳廓的皮膚有無紅腫、水皰、硬結,一旦出現,及時給予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給予鞣酸軟膏或壓瘡貼。 手術過程中盡量減少健側頭面部的移動,如必須移動,則注意適當抬高健側頭面部,減少對健側耳廓的反復摩擦。
壓瘡是由于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缺血、血氧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常發生在長期臥床患者的骨突部位,如臂部、髂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結節、肩胛部及足跟等處[2]。顱腦手術患者由于手術時間長、術中生理鹽水持續沖洗、開顱時氣鉆、電鉆的震動等原因,成為急性壓瘡的高危人群[3]。 但是耳廓壓瘡的報道較少,對其發生原因及護理措施經驗不足。
本組28 例急診顱腦外傷手術中發生耳廓壓瘡的主要原因是健側耳廓長期受壓、手術時間過長、耳廓受壓不均、潮濕刺激、反復移動摩擦耳廓等。 壓力因素是造成耳廓壓瘡的主要原因,包括垂直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急診顱腦外傷手術時,健側耳廓受到頭顱自身重力的壓迫,并且在開顱、顱骨修補或固定等手術操作時,會對顱骨施加多種壓力[4-5],增加了耳廓的受壓。 并且手術時間過長,一般在3 h 以上,加上消毒液、患者體液使受壓部位潮濕,使壓瘡發生的幾率大大增加[6-8]。
因此, 對急診顱腦外傷患者術中應注意預防耳廓壓瘡的發生,主要預防性護理措施是:正確放置頭圈,使耳廓受壓均勻;保持耳廓清潔干燥,改善受壓耳廓的血液循環[3-5,9]。我們采用自制的棉質耳罩,既能夠有效緩解術中對耳廓的壓力,同時有助于保暖,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并且潮濕后便于及時更換,很好地預防了術中耳廓壓瘡的發生。
[1] 李小萍.基礎護理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1-112.
[2] 陳光菊.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J]. 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7):257-258.
[3] 高愛華,劉霞. 顱腦手術患者發生急性壓瘡的原因分析及預防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56-958.
[4] 高麗霞. 顱腦手術中急性壓瘡的發生因素及預防[J]. 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2(10):94-95.
[5] 韋南茉,馬育璇,廖冰野,等. 顱腦手術中急性壓瘡發生因素的分析和護理[J]. 現代臨床護理,2006,5(3):42-43.
[6] 孫玉梅,張雪. 手術壓瘡的護理研究與預防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4):305-307.
[7] 陳云超,唐曉娟. 手術中壓瘡高危因素分析及防護進展[J]. 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358-1359.
[8] 魏革,胡玲,祝發梅. 手術患者壓瘡風險因素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578-580.
[9] 呂桂敏,王薇,李偉. 神經外科手術中發生壓瘡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4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