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安祺
(長春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長春130032)
改革開放是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改革同步進行的過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二者的關系,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我國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是一個基于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任務的不斷深化過程,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我國對市場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改革也逐漸進入深水區,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在改革取得一系列輝煌成績的同時,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體制機制方面的巨大阻礙,其核心問題就是市場還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政府職能與管理方式還不夠科學完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1],這一論斷不僅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論基礎和政策導向,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政府治理都要遵循這一基本邏輯。
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是這一時期對市場作用的基本認識。但是,市場“基礎性作用”的認識還沒有把市場價值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其重點是強調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還不能有效地化解市場經濟發展中市場與政府、社會在運行過程中的矛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則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性作用,在資源配置方面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創新力,讓市場在多個資源配置領域全面發揮作用,進一步擴大市場的運作空間,最大限度地掃清制約市場作用發揮的羈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涵蓋著政府要最大限度減少對經濟社會資源的直接配置,取消對微觀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推動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戰略內涵更重要的是強調為市場作用的發揮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法律、制度保障。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體系和法制體系。
1.2.1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主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發展戰略。雖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設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領域的全方位的系統改革,但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仍然是核心問題,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仍然是核心環節。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最根本的就是要在理論和實踐上明確定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主線。
1.2.2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當前面臨的艱巨任務。特別是在資源壓力和環境壓力的背景下,如何創新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資源的可持續性面臨巨大挑戰。“在新的內外國情下轉型中國經濟,其根本點就是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轉變為由市場決定。”[2]從資源依賴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向技術創新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基本的政策共識。技術創新是在信息社會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技術創新必須是在市場主體在利益機制和法制保障機制的條件才能得以實現,其核心就是一個公平、透明、法治的市場環境和制度體系的建立。這就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中起決定性作用,減少對于創新的干擾,讓市場機制推動市場主體的技術創新,政府的任務就是為市場主體的技術創新提供充分的服務和政策支持。
1.2.3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動力
政府改革始終是我國改革的難度和重點,但是政府改革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歸結起來,主要就是政府作為重要的利益主體在不完善的政府與市場關系背景下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在既得利益的支配下,政府職能轉變難以落到實處,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的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了硬性要求,要求政府必須以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為核心來重新定義政府職能,即一種倒逼機制,引導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務市場方面。因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然要帶來一場政府自身的革命。
1.2.4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腐敗治理的重要經濟手段
我國當前存在的腐敗現象,其基本表現形式就是權力尋租,其制度根源就是政府對微觀市場行為干預過多,從而導致權力尋租腐敗。治理腐敗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進一步規范政府與市場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市場的干預是一條基本路徑。通過構建科學的政府與市場關系,進一步減少政府行政審批,讓市場主體在市場規則和法制的保障下自由進行經濟行為,從根源上杜絕尋租行為的出現。因此,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相關配套制度建設是治理腐敗的重要經濟手段。
1.2.5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不規范、不健全的市場環境就會出現違背公平交易市場規則的行為,就會出現大量的壟斷行為和既得利益集團,導致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從而激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通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建設,有利于形成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形成以市場決定價格的市場運行機制,使社會經濟資源和勞動資源合理地流動,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凸顯加強市場環境建設的重要性。要求政府要遵循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這也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基本內涵。具體來說,市場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競爭是市場活力的源泉,公平是市場活力的保障。使企業成為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的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微觀環境。政府要通過消除制度上的壁壘來激發市場活力,通過競爭、價格、資本市場來盤活和釋放資源的潛力,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效益;要尊重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大力支持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快速成長,從而激活各種生產要素,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打擊不正當的競爭,穩定市場秩序。
軟環境對地方經濟發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軟環境對吸引投資,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離不開特定區域軟環境的有力保障。從各地發展的經驗來看,凡是軟環境好的地方,其市場運行也更為健康,經濟發展水平也較高。總體來說,基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取向,政府應加強以服務為導向的軟環境建設,在政府政策、政府服務、人才保障、基礎設施、服務平臺等方面充分考慮市場主體的利益訴求和發展需要,優化政府工作流程、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體系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保證。同樣,市場作用的發揮也必須建立在規范的法制保障體系基礎上。“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戲規則之上的,其經濟主體通過契約發生關系,其經濟秩序是通過法制形式來保障的。”[3]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一種法治經濟模式,在市場上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一切違反法律的經濟行為都應得到禁止。市場運行的法制保障體系即體現在微觀的市場規則方面,也體現在宏觀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層面,凡是與市場運行有關的行為和活動都應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樣,市場主體的權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市場主體才能煥發活力,技術創新才有動力,社會公平才有保證。
市場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個同步過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外部條件。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包括合理的社會結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念、健康的社會氛圍、穩定的社會秩序等。從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社會建設是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建設文明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過程中,政府仍然是重要的主體,要從國家治理的高度將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起來。
政府與市場、社會關系表現為一定的政府治理模式,是對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功能和作用的制度規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科學界定政府的職能,從政府治理模式上就是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3.1.1 服務型政府建設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標。服務型政府是相對于管制型政府的一種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其本質是強調政府行政機構在整個國家治理中起到服務作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措施就是要構建科學的政府職能體系,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制度保障,而非政府對微觀市場行為的直接干預;另一方面,服務型政府建設還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
3.1.2 法治政府建設
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建設法治政府是基本內容。法治政府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政府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制化;二是政府自身管理的法制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從這兩個層面進行法治政府建設。首先,在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模式上,必須從法律的高度來明確政府的基本職能以及對市場干預的限度,進一步規范政府行政審批,使政府行政審批有法可依,嚴格依法審批。其次,必須建立有關政府自身管理的各方面的法律規范,使得政府能夠在法治的框架下規范運行,特別是在權力運行及其監督方面要強化法治觀念,在政府責任機制方面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有完善的市場體系,完善的市場體系能夠為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平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政府市場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其主要任務包括:第一,打破市場分割,建設統一的市場體系。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消除各類市場封鎖行為,形成一體化的貿易體制。第二,制定全國統一的商品和生產要素流通體制和政策,使商品和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通。第三,建立健全各類產品和行業標準,實現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環境。第四,政府要加強市場監管,杜絕違反市場公平競爭和不法行為。
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產權制度,明確和保護產權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制度基礎。產權保護制度是市場中各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基本制度條件,也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制度要求。《決定》要求“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1]這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健全產權保護制度的基本內涵。為了充分保護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在法律的層面建立健全相應的產權保護制度,充分發揮產權制度的激勵作用,從而使市場更為繁榮、健康和可持續增長。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1).
[2] 魏杰,施戍杰.建立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增長方式[J].經濟學家,2014(2):5-13.
[3] 陳慶修.抓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J].中國國情國力,2014(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