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張國權
(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摘要:針對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的刻板現狀,建議進行較大調整,其基本教學環節及相關教學思路包括:由手至心的轉移、對話繪畫大師、對話自然和對話專業。此課程設計對教師的藝術修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1-0155-03
收稿日期:2014-10-09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教改項目“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教學整合與優化改革探索研究”,編號:JGY201218。
作者簡介:張國權(1970— ),男,河南原陽人,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Abstract: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irrational parts during the teaching of plane formation course.The study makes relatively large adjustment in terms of the traditional stylized and inflexible course structure. It provides the arrangement and ideas on the improving measures.

平面構成課是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與抽象造型能力,對其設計思維的培養、豐富與拓展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意義。然而,筆者在對許多院校的平面構成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現,目前的平面構成教學仍存在有許多不盡合理之處,其中兩個問題的存在已嚴重地消減了此課程開設的實際意義。這兩個問題分別是:局限于表層概念與既定規律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及其思維廣度與深度的拓展;對作業表面效果的注重導致學生把大量時間與精力花費到作業的制作、描摹中,使課程面臨著被體力勞動替代的危險。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在課程教學中對相對程式、刻板的課程結構做了較大的調整,其基本教學環節安排及相關教學思路如下:
一由手至心的轉移
此環節包含所有平面構成基礎理論的相關實踐訓練。以“由手至心的轉移”作為實踐訓練的基本原則與思路,重創造力的培養而非手工技能的訓練,重思考深度的引導而非工作強度的要求,要求學生采用在對已有作品進行拼貼、挪用、改裝的方式來完成相關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大腦、電腦、復印機,盡量把手工操作量降到最低,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追求作業表面的“精”、“工”、“細”中解放出來,從如何不把顏色涂出邊框、把顏色涂得勻整等注重細枝末節問題中解放出來,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理解與把握構成規律?如何分析與判別好的構成作品?如何在綜合與打破他人已有作品基礎上有所創新?
許多人會認為實踐訓練中大量的手工操作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做事嚴謹認真態度的培養。筆者不否定此觀點有一定道理存在,但同時認為這種在尺規線跡、涂涂抹抹中忙活打轉的活動,其投入與產出遠遠不成正比。所以,從效用角度而言,將這種時間精力過多投入的“手工勞動”歸于一種無謂的能量消耗,應該算不得是一種過分之言。當然,不是所有的手工操作都是多余的,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均有一些作業練習是需要學生必須動手完成的,但意義同樣不在于手,而在于思考的展開與落實。
此環節教學應注意的兩個問題:第一,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獨立性相對有限,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課程講解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調動、激發學生獨立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講授中;第二,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偷工減料”的惰性行為,此部分的作業要求每個學生用PPT文件向大家展示并陳述其構思來源、作品實現過程。
二對話繪畫大師
本環節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輔,學生的實踐訓練為主,以作業的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的點評為主,要求學生以抽象的思維與眼光去解讀、剖析大師的經典繪畫作品,并以抽象的點線面形態對其進行解析、翻譯,在實踐中消化、深化與拓展前一個教學環節的內容。此環節的教學安排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因平面構成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一年級進行,大一學生剛剛走出考前訓練,而考前訓練多偏重于對繪畫的學習,對設計的認識非常有限,除了一些臨時抱佛腳的應試技巧,基本還屬認識的盲區。從剖析繪畫的角度入手會使學生感覺較為親切,更容易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其次,與繪畫大師經典作品對話,不僅會使相對機械的點線面形式構成規律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更為重要的是,大師的經典繪畫作品總是或隱或顯地蘊含著極經典的平面構成關系,對大師作品的剖析與“翻譯”,對學生建立一個高起點的形式審美水準有著特別的意義與價值。
最后,大學一年級中往往開設有繪畫課程,對話大師經典作品,在開闊其藝術視野的同時,還有利于建立與繪畫課的有效互動關系,使學生的藝術思維得到有效的溝通與延展。
欲使此環節教學真正有效地開展,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把握,其中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引起特別注意:
在大師作品選擇上,應遵從以下原則:一是盡量剔除教師自身的風格喜好等因素,站在課程需要的角度來選擇畫家及作品。二是根據課程性質,作品選擇一般主要放在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派繪畫部分,在此基礎上,如時間允許,可少量涉及西方古典繪畫與中西當代繪畫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實踐訓練中,教師應有意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傳統繪畫經典進行學習與體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強調一方面是因其毋庸置疑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則是主要考慮到當下大學生成長于一個很大程度上被西化的文化背景下,從觀看方式到審美標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環境同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在認識深度或重視的程度上都遠遠不夠。所以,有必要通過一定的專業實踐使其尋找自己的“根”,認識到傳統繪畫的精華與魅力。作業訓練應從抽象作品或抽象形態明顯的作品入手,從客觀上降低作業的難度,以便有利于建立作業與繪畫作品間的快速鏈接,待學生的眼睛稍稍敏銳些后,再加入具象繪畫的剖析、歸納。
當然,欲使此環節真正生效,任課教師自身必須對中西繪畫有一個宏觀整體的把握與深入的認識,否則很難選擇出真正與課程問題相對應的繪畫作品。
三對話自然
所有被歸納成形、記錄在案的平面構成的規律及大師的繪畫均屬二手資料,而自然永遠是我們獲取知識的第一手資料。自然中蘊含著一切設計與繪畫的真諦,所有形式美的法則無不來源于自然。此教學環節意在使學生面對自然,重新解讀與體驗所學的原則與規律。
經過前兩個環節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形式思維能力及從具象形態到抽象形態的實際轉化能力。此環節的訓練一方面意在增加作業訓練的難度,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及抽象造型能力在訓練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另一方面旨在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敏感度,引導學生返回藝術創造的母體以汲取健康生長的養分。
在對話物象的選擇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自然萬象,形態各異,有的物象抽象形態較顯性與清晰,有的則表征沒那么明顯。所以,在作業訓練中,需要教師根據難度對對話物象有一個漸進的把控與安排,否則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其次,在前期的訓練中,可選取黑白圖片作為對話物象,這樣可排除色彩對形態認識過程的干擾。之后再逐步選取一些色彩圖片作為對話物象。
最后,對話實物是此環節難度最高的實踐訓練。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能力指導其選擇適合的對話物象。
由于此教學環節難度較高,相對其他環節,更需要指導教師篩選大量的優秀范例啟發引導學生的行動,如能同時躬身親行則更佳。此外,考慮到實際訓練難度,指導老師不應對作業呈現結果有過高的期望,應更加注重學生作業過程中的思考與努力,并給予及時的引導與肯定。
四對話專業
在最后的教學環節中,針對學生的專業或其將要選擇的專業安排一些相關的實踐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這無疑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的建立與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當然,每個院校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有些學校在學生進校后就已確定所學專業,但也有一些院校是在學生大學一年級結束后再選專業。第一種情況就相對好解決些,只需要老師具備某個專業的相應修養即可;后者相對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難度,任課教師需對學生可能要進入的相關專業都有一定的了解。不過,這也并非是超出教師能力的不現實的要求:一方面,各類設計表現在視覺語言層面存在許多的共性;另一方面,任課老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和相應的專業教師進行一定的溝通與交流。
此環節具體的作業訓練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由老師選取經典設計作品進行相關講解(作品選擇盡量覆蓋學生將要學習專業),然后,學生根據興趣方向結合為不同的小組,選取感興趣的作業內容進行討論、協商,共同完成作業。作業可采取圖文結合的方式,以言盡其意為本;第二部分作業要求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設計作品,從平面形態構成的角度給予相應的解析。
可以看出,以上教學環節的進行,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需要提出的是,除應注意以上各教學環節中所涉及的相關問題,在整個課程的進程中,還應重視每次作業的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點評環節。此環節不僅使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次得到提高,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生積極的互動中,其已有知識與技能將得到意想不到的強化、拓展與升華。所以,此環節有著與教師的課堂講授及作業設計同等重要的意義。此外,作業設計的深度與廣度不僅要與課程教學目的與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契合度,而且需根據教學的整體進程與狀況進行隨機靈活的微調。
通過以上分析與論述,我們會發現此課程的有效進行不僅要求教師必須有廣博的藝術修養,而且要求教師對每個環節的每一次課堂講授,每一次作業設計,每一次作業講評都高度負責、極盡思慮,且有些環節又非任課教師一人之力所能為之。看來,基礎課并非許多人心目中的“基礎”那么簡單,要使基礎課真正地起到“基礎”的作用,尚需更多心智的不斷投入。
參考文獻:
[1] 周至禹.思維與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歌明.面對設計[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3] 孫慧霞,薛方明.對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基礎教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4] 周至禹.形式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Several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of
Plane Formation Course for Art Design Major
ZHANG Guoquan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Clothing Technology, Xiam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China)
Key Words:art design major; plane formation; teaching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