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藝術設計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目前,江蘇省內的一些高職院校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還存在著授課方式缺乏針對性、教育目標功利化、實踐環節表面化等多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此,應以全人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打造精品化教學;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轉變教學理念;強化產研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江蘇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藝術設計人才。
【關鍵詞】全人教育理念;江蘇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94-02
江蘇是我國東部沿海省市中工業化程度較高,職業教育亦較為發達的省份。隨著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邁入中高端,企業的品牌意識的增強,創意產業迎來了如火如荼的發展,各行各業對創意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藝術設計逐漸成為高職教育中的熱門專業。但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江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體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模式過時、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亟需以新的教育思想引領教育改革。全人教育是歐美等地的發達國家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廣泛采用的教育指導思想,對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功不可沒。本文即從全人教育理念出發,分析了江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優化路徑,希望對高職教育的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全人教育理念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一)全人教育的基本內涵。現代意義上的全人教育最早是由美國的教育學家隆·米勒提出,后經過世界各地教育界專家學者數十年不斷研究、拓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教育理論。全人教育思想主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強調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幫助受教育者發展知識和技能,更在于受教育者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在于受教育者道德與精神境界的體驗與提升;其不僅關注人自身的全面發展,還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互動。
(二)實施全人教育是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后工業時代產業邊界的日漸模糊,社會生產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愈來愈高,智能化的機器設備、生產工具也在不斷取代傳統的低端人類勞動,因此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已經不僅僅是培養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提升其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吸收運用高新技術成果、創新創業的素質和能力。藝術設計是一項集藝術性與專業性于一體的生產實踐活動,既要求從業者具有一定的人文藝術修養,也需要從業者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因此現代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必須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為根本,以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為核心,同時兼顧學生的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而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對內在的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挖掘正是全人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由此可見,實施全人教育是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江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授課方式缺乏針對性。從客觀條件來看,由于江蘇是我國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高職教育生源廣闊,加之近年來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入學人數的持續增加,使得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設備捉襟見肘;主觀方面,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本質差異,教學方式仍然沿用中學時期的模式,兩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江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授課普遍缺乏針對性,表現出規模化的特征,課堂教學學生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
(二)教育目標功利化。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提升本校在招生方面的吸引力,過度追求畢業學生的就業率數據,導致了學校在課程設置、教學實踐中的功利化特征明顯。在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部分高職院校一方面過于注重對各類設計工具的熟練運用,過于注重對實用性知識的教授及考核,往往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專業教學深度和廣度不足;另一方面過于追求專業與崗位的對口,在專業劃分和教學內容上割裂了關聯專業的內在聯系,不利于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
(三)實踐環節表面化。首先,由于江蘇省學生實習實訓平臺建設不完善,藝術設計專業校內外的實習實訓基地能夠給學生提供的實踐鍛煉有限;其次,受限于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不足,在校學生實地參與企業一線藝術設計工作的機會不多;最后,部分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對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實踐教學效果的評估停留在實習報告、實訓總結、書面評分等紙面化考評上,導致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實踐教學呈現出表面化的特征。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
(一)加強師資力量建設,打造精品化教學。全人教育思想十分重視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和創造性的挖掘,藝術設計也對人的創意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高職教育領域,學生個性的發展只有通過個性化教學來實現,創造性的培養則有賴于啟發式教學和寬松的學習氛圍,這都要求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朝著精品化方向發展。當前高職院校授課方式規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師資力量不足,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大投入,加強藝術設計專業師資力量的建設,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增設一線教師崗位,適度引入社會性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同時應鼓勵教師積極進修、參與培訓,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為打造精品化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二)提高認識,轉變教學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雖然在現實中,教育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功利色彩,但教育者工作者應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盡力避免功利主義因素對教育的負面影響。就高職教育中的藝術設計專業而言,相關教育工作者首先應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學生的職業發展,不應過度追求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短期的就業率,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上應加大人文學科的比重,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開發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內在基礎。
(三)強化產研融合,校企合作。全人教育強調人與社會的協調互動,這也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高職院校強化產研融合,校企合作不僅僅能提升辦學水平,有效提高教育質量,還能極大地提升自身的技術服務能力,創造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一,高職院校要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建立健全有利于產研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從制度層面保證兩者工作的順利推進;第二,高職院校要著力拓寬與有關制造企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設計公司等以創意服務為主的各類社會經濟組織的合作渠道,為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產研融合,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條件;第三,高職院校要努力做好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育校企合作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張俊竹.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8).
[2]吳良勇.新時期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現代裝飾(理論),2014(2).
[3]徐娜子,萬禮.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2).
[4]邱德昌.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教學方法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9).
[5]王方.欠發達地區高職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6).
[6]李小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美術大觀,2011(3).
作者簡介:
劉 韜(1979-),男,漢族,重慶人,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設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