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賈廣宇,鮑仲明,溫 泉,王人顥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江蘇徐州221004)
間斷縫合技術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中的應用
張 斌,賈廣宇,鮑仲明,溫 泉,王人顥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江蘇徐州221004)
目的 探討間斷縫合技術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中應用的可行性和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該院肝膽外科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21例,行腹腔鏡聯合膽道鏡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膽總管切口采用間斷縫合完畢再打結技術,隨訪1~9個月,觀察術后近期及遠期膽漏和膽管狹窄發生率。結果 21例患者均順利完成腹腔鏡微創手術。手術時間1.83~3.58 h,平均(3.00±0.78)h,出血量20~50 mL,術后住院時間8 d。未發生術后膽漏、膽管狹窄等。隨訪期間也未發生膽管狹窄,肝功能檢查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結論 間斷縫合技術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中的應用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膽漏、膽管狹窄發生率低等特點,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膽總管結石/外科學; 腹腔鏡檢查; 間斷縫合
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于1991年由Stoker等[1]首次報道。而LCBDE術后置T管引流是目前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經典術式。隨著膽道鏡的發展和應用技術的成熟,膽道術后結石殘余率已明顯下降[2],術后膽漏和膽總管狹窄成為LCBDE的主要顧慮[3-4]。為減少術后膽漏和膽總管狹窄的發生,本院在LCBDE術中采用間斷縫合完畢再打結技術,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本院肝膽外科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齡22~68歲,平均(50±17)歲。伴膽囊結石12例。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腹痛、黃疸等。術前常規進行消化系B超、上腹部CT檢查以確診,必要時加作磁共振胰膽管造影或上腹部增強CT檢查。21例患者均無上腹部手術史。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高血壓及糖尿病。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與手術體位 選擇全身麻醉氣管插管。麻醉后患者取仰臥位,人字體位,頭側抬高20°~30°,監視器置于手術臺頭側右上角,術者立于患者左側,助手立于患者右側,扶鏡手立于患者兩腿之間。
1.2.2 手術方法 采用四孔法,臍部下緣或上緣建立氣腹和觀察孔,劍突下2 cm偏左側建立10 mm trocar孔作為主操作孔,右肋緣下鎖骨中線、腋前線分別建立5 mm trocar孔作為輔助操作孔。順行或逆行游離膽囊,用可吸收夾妥善結扎切斷膽囊動脈,膽囊管夾閉不切斷,將完全游離的膽囊留作游離膽總管時牽引用??v行切開膽總管前方漿膜和膽總管,用膽道鏡取盡結石后在膽總管內放置22號T管,T管長臂應妥善結扎封閉,以防完全放在腹腔內的T管在操作過程中引流膽汁到腹腔其他部位,用4-0薇喬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膽總管開口,每次縫合完畢分別以鈦夾夾閉縫線兩端,妥善排列好,以防最后打結時縫線纏繞無法分清,在T管上方縫合3針,下方縫合2針,縫合完畢后首先結扎T管下方2根縫線,然后再從上向下依次進行縫線打結,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每次進針、出針的良好術野,減少膽漏的發生。切除并取出膽囊后,將T管自右鎖骨中線操作孔引出,剪除結扎線,以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壓力向T管注入美藍(亞甲藍)注射液,觀察吻合口是否有滲漏,本組病例無滲漏現象。沖洗創面,肝腎隱窩放置引流管1根,引流管自右側腋前線操作孔引出,關閉切口。
1.2.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住院期間和出院后膽漏和膽管狹窄發生率。患者出院后電話和預約來院隨訪,檢查T管造影、B超、肝功能等指標。
1.2.4 隨訪 21例患者隨訪1~9個月。
21例患者均順利完成LCBDE,手術時間1.83~3.58h,平均(3.00±0.78)h;出血量20~50 mL,術后住院時間8d。未發生術后膽漏、膽管狹窄等。術后1個月常規T管造影,肝內、外膽管無充盈缺損,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順暢,未發生吻合口狹窄,復查肝功能和血常規正常后予以拔除T管。21例患者隨訪期間未發生膽漏和膽管狹窄,肝功能檢查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膽總管結石傳統治療方法大多采用開腹膽總管探查術。Stoker等[1]于1991年首次報道了LCBDE,現已公認為是膽總管結石的最佳治療方法,有望成為外科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標準術式[1,5-7]。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的廣泛應用,患者手術創傷大大減輕,恢復快,明顯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3.1 LCBDE術中膽總管切口縫合技術 膽漏和膽管狹窄是LCBDE術后較常見、嚴重的并發癥,有時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預防和減少LCBDE術后并發癥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目前有研究表明,術后膽漏是單層縫合患者常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5%,單層縫合伴急性膽管炎患者膽漏發生率高達45.5%,考慮與急性膽管炎時膽管壁水腫變脆導致膽管壁縫合時針眼變大、急性水腫消退后膽總管切口對合欠緊及十二指腸乳頭水腫致膽總管內壓過高有關[8]。本組患者選用4-0薇喬可吸收線,采取了間斷縫合完畢再打結技術,充分保證了每一次進針和出針的良好術野,尤其是T管周圍的縫合,可設計好針距和邊距;每完成一次縫合后雙線尾部以鈦夾妥善夾閉固定,這樣可以防止縫線之間互相纏繞和無法分清對應縫線。該縫合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縫合質量,本組患者未發生膽漏和膽管狹窄等術后并發癥。
3.2 膽總管切口吻合完成后測試膽漏(測漏)技術 測漏是膽總管切口吻合完成后檢驗縫合質量、降低膽漏發生率的重要預防措施。縫合完畢后用紗布條輕壓膽總管,觀察有無膽汁滲出可早期發現膽總管縫合不全,降低膽漏發生率。由于每次輕壓膽總管等操作無法統一和標準化,本研究采用了拔除50 mL注射器活塞,向T管注入美藍注射液,壓力20 cm H2O,正常膽總管內壓力大約為9~15 cm H2O,注入美藍后觀察吻合口滲漏情況,若無美藍溢出則證實吻合口縫合良好;若術中測漏過程中發現有美藍滲漏則根據具體滲漏部位補縫1針。測漏技術的應用可在術中早期發現縫合不全,大大降低了膽漏發生率。
3.3 LCBDE術中是否留置T管 一般情況下膽總管探查術后常規留置T管引流,T管引流有以下作用:(1)防止膽汁淤滯;(2)膽道減壓;(3)防止膽漏;(4)支撐膽道;(5)防止狹窄,同時還能提供術后處理膽道殘余結石的途徑[9]。由于T管引流術后需留管較長時間以保證T管周圍竇道形成,從而給患者生活和護理帶來一定不便。針對T管引流帶來的問題,目前有研究表明,膽總管探查術中采用不放置T管一期縫合也是可行、安全的[10-11],一期縫合后膽總管壓力并無明顯變化,說明該術式不會引起膽道壓力過高而致膽漏;同時腹腔鏡的局部放大作用和無損傷可吸收縫線的應用等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膽管瘢痕組織形成,細致的膽管黏膜對黏膜縫合較物理支撐更加有利于膽管狹窄的預防[12]。然而膽總管切口一期縫合有其嚴格的適應證,尤其是LCBDE術中需使用膽道鏡或膽管造影證實結石已經取凈、膽道無狹窄及膽道遠端通暢;目前基層醫院已可以普遍開展腹腔鏡微創手術,但往往缺乏膽道鏡或術中膽道造影條件;以上各種原因限制了膽總管一期縫合的廣泛開展。另外有研究顯示,應用膽道內支架行LCBDE也是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12-13]。本組患者采取了放置 T管引流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膽漏和膽道狹窄的發生,隨著開展病例數的增加和腹腔鏡手術經驗的積累,LCBDE術中是否需要放置T管應該依靠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個體化治療以使患者獲得的收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表明,間斷縫合技術在LCBDE中應用可明顯降低膽漏和膽管狹窄發生率。隨著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操作技術和完全腹腔鏡下縫合打結技術的提高,可不斷擴大LCBDE的適應證范圍,以更小的創傷、更低的并發癥發生率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熟練掌握腹腔鏡下膽總管縫合和測漏技術對開展LCBDE具有重要意義。
[1]Stoker ME,Leveille RJ,McCann JC Jr,et al.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J Laparoendosc Surg,1991,1(5):287-293.
[2]Shimizu S,Yokohata K,Mizumoto K,et al.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y for bile duct stone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2,9(2):201-205
[3]黃志強.醫源性膽管狹窄:膽道外科之痛[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08,7(1):1-5.
[4]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膽管損傷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3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3,12(2):81-95
[5]Riciardi R,Islam S,Canete JJ,et al.Effectiveness and long-term results of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J].Surg Endosc,2003,17(12):19-22.
[6]Tranter SE,Thdmpson MH.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sphineterotomy and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J].Br J Surg,2002,89(12):1495-1504.
[7]Boughey JC,Nottingham JM.Choledocholithiasis in the Laparoscopic era[J]. Curr Surg,2003,60(2):103-107.
[8]王海彪,胡元達,黃勝.分層縫合在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一期縫合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10):910-912.
[9]Paganini AM,Feliciotti F,Guerrieri M,et al.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J].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01,11(6):391-400.
[10]許龍堂,鄭樟棟,陳凱,等.膽總管探查后一期縫合的臨床實踐與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2):927-929.
[11]索運生,張明哲,尹思能,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和T管引流后膽道壓力變化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6(1):21-23.
[12]張楷,王浩煒,吳昊榮,等.應用膽道內支架行腹腔鏡膽總管探查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6,12(1):21-23
[13]倪春華,熊詠,楊峻峰,等.選擇性放置J型導管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一期縫合術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26(2):102-10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29
B
1009-5519(2015)24-3765-02
2015-10-24)
張斌(1981-),男,江蘇宿遷人,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肝膽外科臨床工作;E-mail:zhangbin209@163.com。
王人顥(E-mail:drwangren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