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波,鄒麗云,吳玉章
(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免疫學教研室,重慶400038)
導讀式教學在蛋白質組教學中的運用
郭 波,鄒麗云,吳玉章
(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免疫學教研室,重慶400038)
隨著蛋白質組相關研究的迅速發展,新觀念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蛋白質組學的教學要求。開展文獻導讀式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蛋白質組的進展和相關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及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醫科; 導讀式教學; 蛋白質組學; 教學方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生命科學進入了分子生物學時代。蛋白質是生命功能的主要體現者和物質基礎,遺傳信息載體DNA最終通過蛋白質來發揮功能,是生命科學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研究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組學的發展,蛋白質的研究也從單一蛋白質水平的研究發展到從細胞、組織等的整體水平上來探討蛋白質組成和功能,因此,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1-2]。中國也于2014年6月全面啟動了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3]。但是隨著蛋白質組相關研究的迅速發展,新觀念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更新[4],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蛋白質組的教學[5]。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蛋白質組的進展和相關技術,開展文獻導讀式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及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導讀式教學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能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一起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決定每堂課教什么;而學生雖然是學習者的身份,也要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認真觀察、主動研究,最終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創造源泉[6]。
2.1 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導讀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往的輸灌式教學通常是教師將要所有要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內容和知識點按部就班地講解給學生聽,而學生只要記住就行了,學生處于聽眾的位置,很難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很難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創新源泉。而導讀式教學改變了教師位置,教師負責引導,設計出適合學生思考和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放手讓學生主動去學習,讓學生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主動思考并提出問題、共同探討問題和知識點,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聽眾,在思考、討論中掌握和學習知識、方法,培養良好的創新思維和科研習慣,形成創新能力[7]。
2.2 以培養創新性思維為教學原則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培養創新性思維是導讀式教學的培育原則[8]。因此,首先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在教學的備課階段要盡量將知識點的學習融入到創造性思維導向中來。在講解蛋白質組實例中,教師要給出一個課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或自己的理解,給出課題的具體研究方案。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設想和方案,不要局限于以往的思維定式[9]。
2.3 導學互動原則 在導讀式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當做導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國學生由于長期的輸灌式教學,養成了記憶重于思考的習慣,不是他們不會思考,而是沒有有效激發其強烈的思考欲望,只要教師指導得當,將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及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其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創新思維為導向,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充分地互動。這也要求教師能在課前的備課階段設計好互動的主題、互動方式。實施過程中,適當地引導學生和把握重點和節奏。
導讀式教學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3個階段:教師提出方向和學習要點引導學生自學;教師以自己提出的問題或學生提出的問題為方向進行研討;學生總結和教師強調補充。
3.1 教師引導學生自學階段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學的資料,在資料的選取上,要采取難易適當的典型文獻或是為了解決某一個臨床問題,采用多種蛋白質組的策略的幾篇典型文獻,例如,為了研究肝癌和正常組織中蛋白的變化差異,可以選擇多種策略如雙向凝膠電泳、同位素親和標簽(ICAT)標記的質譜定量等方法去發現腫瘤組織特異性表達的蛋白,進而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通過這些文獻,學生通過自學了解解決科研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同時通過文獻比較出這些方法的優缺點,激發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同時,教師要給足夠的自學預習時間。大約提前1周將資料復印給學生并明確自學的目標和要求,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會發現疑難和提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并不斷地深入學習和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形成自學能力和思考的習慣。當然,教師也有必要傳授學生一些基本的自學方法,如文獻的檢索、閱讀文獻的方式、找到文獻的總體邏輯、如何去了解文獻中使用的實驗方法等。
3.2 互動研討階段 在這一階段要抓好2個環節:(1)要巧妙設疑:創新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設疑一般要注意:①要從全局考慮,引導學生對文獻有個整體認識;②要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獻,引導學生掌握文獻的主要內容。③要有嚴密的邏輯性,以文章的邏輯線索為主線。④不應回避文章的漏洞和不足,任何文章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是新發現的起點,要通過設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2)互動研討:教師要有把握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為先,教師應以文章的邏輯和內容為線索,補充和進一步提出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研討要求學生事先有充分準備。研討方式可靈活多樣,如問答式、辯論式、討論式等,在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
3.3 師生總結階段 研討最后學生可以根據研討結果進行總結,教師的總結分為兩部分,(1)對從文獻整體出發,在理清文獻思路邏輯的前體下,抓住精華、以點帶面,對文獻進行精講;(2)根據學生總結和討論的關鍵問題進行總結。總結的完成一方面是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的過程,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內容巧妙地應用于實踐科研工作中。
蛋白質組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也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前沿學科,課本上的知識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隨著蛋白質組相關文獻的大量發表,對于一些蛋白質應用方面的內容采用文獻導讀式的方式進行授課取得較好的結果。對于蛋白質組的應用實例方面,教師采用文獻導讀的方式進行讓學生主動了解蛋白質組學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采用這種方法一方面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蛋白質組的研究策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發現很少一部分學生不是很適應這種學習方式,因此在以后的授課過程要注意:(1)課前做好準備:將一些在課堂上用到的實例文獻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對這些知識有一些了解,在課堂上就能帶著疑問去思考這篇文獻的內容,去理解蛋白質組常用的策略;(2)課堂中要盡量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在課堂討論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去討論問題,教師盡量只做到適當引導,并對重點內容進行小結,這樣就可以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3)課后要引導學生自學相關知識:事實上,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發現一些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是比較模糊的,因為在課后要引導學生借助網絡知識去深刻的理解學習的知識點;對于一些蛋白質組數據庫的使用,更是需要學生在課后自己試著去用,去理解數據庫中的一些參數[9-10]。
[1]林虹君,張愛紅,李高偉,等.蛋白質組學在疾病研究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通訊,2014,25(3):425-428.
[2]王英超,黨源,李曉艷,等.蛋白質組學及其技術發展[J].生物技術通訊,2010,21(1):139-144.
[3]中國科學技術學會.中國全面啟動人類蛋白質組計劃[J].科技導報,2014,32(22):33.
[4]李振亞,顧宏博.翻譯后修飾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新技術策略[J].生命的化學,2014,34(2):214-220.
[5]何海洋,吳玉章.蛋白質組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改革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1):1727-1728.
[6]高志剛.導讀教學的一般過程[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1(1):82-83.
[7]常換芳.導學互動其樂融融—導讀教學模式之我見[J].太原科技,2003(5):92-93.
[8]趙萬紅,潘龍瑞,朱克剛,等.我國高等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4,35(4A):74-77.
[9]劉春麗,馮偉華,黃才國,等.蛋白質組學選修課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6):656-657.
[10]時多,邱磊,丁力,等.研究生蛋白質組學理論及技術實驗教學實踐與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8):730-73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0.058
:B
:1009-5519(2015)10-1579-02
2015-02-02)
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yjg122031)。
郭波(1972-),男,湖南株洲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免疫學教學與科研工作;E-mail:4452418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