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舜,吳 瑋
1都江堰市人民醫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2甘肅省中醫院
全科醫學是在整合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通科醫療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具有獨特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綜合性的臨床醫學學科[1]。中醫學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國粹,對我國人民健康的改善和疾病的治療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學與全科醫學在理念和服務上有著很大相近之處,對疾病治療優勢互補、對健康的促進和改善各具特色,因此,汲取全科醫學與中醫學的優勢,取長補短,可以更好地為基層提供醫療、保健、預防、康復等綜合性的服務。
全科醫學與中醫學都是基于臨床的學科,在臨床實踐中,對于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縝密觀察使二者對疾病產生原因的認識有很大的相似性[2-3]。上世紀中葉以來,傳染病的有效控制與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單一生物性因素導致的疾病減少而多因素導致的疾病增加,這使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復雜。基于疾病譜的變化,現代醫學對于致病因素的認識經歷了生物、生物-心理、生物-心理-社會三個階段。當前,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致病學說已成為現代醫學的主要思想之一。全科醫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分支,它不僅重視疾病產生的生物因素,也強調致病的心理和社會因素。因此,全科醫學的疾病觀與現代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致病學說是一致的。雖然中醫學與現代科學的交匯比較晚,但中醫學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同樣認識到了致病的因素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在中醫學中,天人相應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自身的健康狀況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疫癘邪氣和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均可影響人體的健康而導致患病。疫癘邪氣和外感六淫發病說與全科醫學中的生物因素致病觀具有很大相似性,但由于科技發展水平的局限,中醫學無法更加深刻地認識外感六淫和疫癘邪氣的本質。中醫學對于心理因素、社會因素致病方面的認識與全科醫學的心理-社會致病觀亦很相近。全科醫學認為人過度的情緒反應,以及不正常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往往是某些疾病的重要發病因素,中醫學則認為內傷七情、勞逸過度、飲食失宜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對于心理因素致病的表現,中醫學有著詳細的觀察與描述,它把人的心理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過度的情緒變化可以使機體不同的系統受到損傷,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對于社會因素致病,則有“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及“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的論述。因此,中醫學的疾病觀與全科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致病學說是非常相近的。
全科醫學提供的是全面、便捷、經濟的衛生健康服務,不僅包括常見病的臨床診療,也包括慢性病管理、病后康復、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教育等內容,在我國,還包括計劃生育的相關內容。同時,全科醫學強調服務的可持續性,顧及疾病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它服務的對象不僅針對個體,也面向群體,全科醫學提供的是以現代醫學為基礎的醫療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中醫學的衛生健康服務同樣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涉及養生保健、臨床治療、健康咨詢等多方面,但在服務內容上與全科醫學的服務有著較大的差別,它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中醫藥為工具的醫療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但是,全科醫療服務的特點使二者在向共同服務的對象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形成優勢互補,最大程度地利用衛生資源。
以門診為主的診療模式是全科醫療服務與中醫醫療服務的共同特征,二者都以人為中心,側重于對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和預防,并提供個體化的醫療保健方案,是面向基層和社區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4-5]。全科醫學以人為中心的服務不僅顧及致病的生物學因素,也注重致病的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醫生在服務當中需要更多地了解患者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深入理解患者的心理和需求、尊重患者的選擇,視患者為朋友,鼓勵患者及其家人主動參與健康干預活動,從而增強醫患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信賴,因此全科醫學的服務不單純是醫生對疾病的診療行為,其中更多體現出醫生對患者自身權利的尊重和對患者心理的關懷。中醫學以人為本的服務體現的是大醫精誠的境界,強調的是醫者醫術的精湛與醫德的高尚,醫者須具惻隱之心,以彼之苦,感同身受;在技能上講求辨證施治,因人、因地、因時而采用適宜的治療措施。
全科醫學與中醫學融合的服務模式需要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作為支撐。當前,我國的高等中醫教育體系已經培養了大批具有中、西醫專業知識的各層次人才,現代中醫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已經使其具備從事全科醫療服務的基本條件。通過增加全科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則可使大量的現代中醫人才轉化為全科醫學人才,迅速進入全科醫療服務領域,推動全科醫療服務的發展。通過改革高等中醫院校本、專科課程設置,增加預防醫學、流行病學、全科醫學基礎等內容,則可為社會持續提供大量的全科醫學人才。中醫專業人才向全科醫學方向轉化,對于中醫學自身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中醫學較低的學科分化程度,以及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等診療特點,使之適合以門診方式在綜合性的醫療服務領域發展[6];同時,面向社區和基層的全科門診方式也為中醫學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和創新機會。因此,全科醫學與中醫學的交匯為中醫學的創新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單純性地效仿西方發達國家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制度,以及全科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模式,在我國則面臨著投入大、周期長、占用資源多、缺乏創新等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
綜上所述,全科醫學與中醫學從理論到實踐都存在著諸多的相似之處,以現代醫學科學為基礎的全科醫學與有著千年傳承和實踐的中醫學,在全科醫療服務領域的多方面存在著優勢互補,交相輝映的特點;而且,中醫藥的應用在我國有著堅定的政策支持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些有利條件是開展醫療服務模式創新的前提,因此,以高等中醫院校為基地,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培養中西匯通的全科醫學人才,創立中西交融的全科醫療服務模式,既有利于基層和社區的衛生保健需求,對中醫學自身的創新與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
[1] 胡善聯.衛生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
[2] 鄭勇.論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2):234.
[3] 章越松,任光圓.論人口老齡化進程與全科醫學的互動關系[J].人口學刊,2001(4):56-59.
[4] 曹洪欣,王樂,蔡秋杰,等.中醫防治慢性病的優勢與實踐[J].中醫雜志,2011(8):638-639.
[5] 陳惠芳,儲玨.上海市中醫藥家庭病床開展情況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6(23):1975-1976.
[6] 何國前.后非典時代中國衛生經濟研究的新課題[J].醫學教育探索,2004(1):34-35.
[7] 高華,孫豐雷.中醫實踐的個體化特征與中醫學術的整體論思想[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4):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