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與解殖民的現代中國文學”專題研究(筆談2篇,主持人:李永東)
主持人語:“半殖民”既是近代中國的歷史狀況,也是一份文化/文學遺產。自清末知識分子以文明開化的名義呼喚殖民,到2015年2月初臺北市長柯文哲的“被殖民進步論”,殖民的影響一直未能徹底抹除。準確地說,是半殖民性不時變換面相,潛伏于19世紀末至今的現代中國文化/文學現場。近代中國并未整體淪為殖民地,面對殖民/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有甄別、選擇、回旋的余地。正因為此,19世紀末至今的中國文學周期性地走向歐化,鄙棄本土傳統,又持續地尋求“解殖民”之道,致力于民族國家文學的建構。總體而言,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西方現代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一直處于對峙或對話的關系之中,殖民、半殖民、解殖民、后殖民、返殖民的文化/文學現象不斷更迭交鋒,從而規約著100多年來中國文學的演進風貌。
清末至今的中國文學,與其說是現代性的文學,不如說是半殖民與解殖民的文學。殖民性的嵌入、抹除、遺留問題,干預并影響了現代中國文學的主體走向和風貌格調。只是,這一性質長期以來被現代性、啟蒙、革命、民族主義等文學史觀和研究范式所遮蔽。我認為,從“半殖民與解殖民”的角度出發,既能勾連起“現代性”、“啟蒙”、“革命”、“民族性”、“世界性”等重要文學史概念和文學史觀,又能重新評估這些概念和史觀,從而建構新的史述邏輯,呈現現代中國文學發展的另一副面影。“半殖民與解殖民”既是一種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也是一種文學史觀。
在全球化的今天,提出這個話題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因為“現代化”是一項未竟的事業,中國文學仍然需要謹慎處理“解殖民”與“返殖民”、“現代性”與“民族化”的關系問題。本期推出的2篇筆談論文,對于理解這一問題大有助益。關于“半殖民與解殖民的現代中國文學”的討論,已在相關刊物展開,期待方家指正,以便把這一話題的研究推向深入。(李永東: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