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巍,梁 皓,孫成光,胡麗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重慶400010)
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技能教學的促進作用
楊曉巍,梁 皓,孫成光,胡麗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重慶400010)
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給各高校提供了展示教學水平、交流教學經驗的平臺,給醫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能力和鍛煉的機會,代表了我國臨床技能教學最先進水平。回顧舉辦6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實際情況及效果發現,臨床技能教學中存在不足,應該以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為標準,全面提高醫學生在臨床技能操作中的思維能力和操作水平,培養醫學生在臨床技能操作中的團隊協作精神和人文關懷素養。
教學; 學生,醫科; 臨床技能競賽
2010年國家教育部及衛計委為推動臨床實踐教學改革、全面提升醫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啟動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簡稱臨床技能競賽),每年1屆,第6屆剛拉下帷幕。臨床技能競賽作為國家教育部在全國推行的唯一的醫學類競賽項目,代表了現今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競賽的最高水平。其考察范圍幾乎涵蓋所有臨床學科及輔助學科內容。賽場上主要考察選手面對一個病例迅速作出判斷并進行相應處理包括醫患溝通、操作前患者及用物準備、技能操作、操作后注意事項的交代、用物整理等,整個過程貫穿著臨床思維,技能操作、團隊協助及人文關懷等,達到“穩、準、快”的效果。回顧舉辦第一屆比賽時全國只有10余所高校參與,如今全國已有將近120所高校積極參與,大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其提供了一個全國性展示醫學院校教學水平的平臺,為高校間交流教學經驗、評價教學成果提供了機會[1]。臨床技能競賽展示了我國臨床技能教育最先進水平,展示了我國醫學生昂揚向上的風采,對高校臨床技能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臨床技能思維是指根據具體的臨床診療操作和工作思維將臨床醫學知識與操作技能知識進行重新整合而形成的自我思維[2]。回顧歷屆臨床技能競賽均以“站點式”考核為主,每一個站點均有若干題卡,每張題卡上為思維嚴密的案例,由選手現場讀題、分析,明確需進行何種操作,判斷是否有操作適應證,排除禁忌證后才可進行,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意外情況,選手需快速作出判斷和處理,使患者轉危為安后方可進入下一站點。臨床技能思維是臨床技能競賽的核心,是臨床工作的靈魂,其是醫生進行臨床實踐的心理基礎,直接影響醫生的臨床診治能力[3]。
目前,國內高校對醫學生的臨床技能思維培訓力度參差不齊,培訓層面大多數停留在簡單地教授操作技能上,導致學生對所學技能的總體掌握欠佳,學生就某項技能知道怎樣操作,熟悉操作流程,但面對真正的患者卻不知該不該做,怎樣做,甚至不敢做。所以,在臨床技能培訓中需加強對該項技能所涉及的臨床思維的培養,著重教授其適應證、禁忌證和操作并發癥及處理。教師在教授臨床技能知識時可以以病例為載體,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獨立思考、總結,深刻理解該患者為什么要進行或不能進行該項操作,使學生更深刻地記憶,更有效率地學習。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解除患者疾苦最終落腳于臨床技能操作上。但隨著我國國力逐漸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老百姓保護、維權意識增強,加之媒體的渲染使老百姓對醫務工作者不信任,相當一部分患者不愿意醫學生為其進行臨床技能操作,且醫學生人數大量增加,使教學資源緊缺[4]。醫學生動手鍛煉機會大幅降低,工作后面對實際問題處理困難。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隨著臨床技能大賽的舉辦,模擬人、標準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動物離體組織將會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技能教學中。各屆臨床技能大賽上均以模擬人、動物離體標本和SP作為操作對象。模擬人分為高端模擬人及低端操作模型。高端模擬人由電腦控制,可模擬真實患者的疾病演變過程,可呈現出自主呼吸、心跳、瞳孔對光反射、分泌汗液、動脈搏動等。低端操作模型有心肺復蘇模型、護理技能模型、婦嬰技能訓練模型、診斷技能訓練模型、骨科操作模型、氣管插管模型等。學生在這些模型上進行相應操作時正確與錯誤會有不同提示。SP是指經過專業訓練、模仿患者的健康者,可配合學生進行診療,也可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5]。動物離體標本主要有小腸、胃、膽囊、膀胱等,在這些離體組織上可進行相應的外科手術。動物離體組織質地較模型更接近人體,使醫學生在學習各項外科基本操作時更直觀,手感更逼真。選手可在模型和離體組織上進行有創操作,在SP身上進行無創操作,全方位、多角度還原臨床實際情況。
在臨床技能教學中可以借鑒臨床技能競賽培訓方法:充分利用各高校臨床技能中心及模擬人資源,采用“理論講解、觀看視頻、仿真模型操作訓練、教師真人示教、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形式,反復強化理論及實踐,使學生臨床操作技能得到快速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骨髓穿刺為例,帶教教師可先進行骨髓穿刺理論講解,然后觀看視頻,之后帶教教師在骨髓穿刺仿真模型上進行標準演示,隨后學生反復進行模擬操作,待學生操作過關后帶至病房,觀看帶教教師在真實患者身上操作,最后帶教教師在旁邊指導學生在真實患者身上進行骨髓穿刺。如此學生便熟練掌握了骨髓穿刺技術。以此類推,其余技能仍可采用該法。學生利用模擬人進行技能訓練無風險,可重復,節省了教學資源,緩解了醫患矛盾,值得大力推廣應用。這就要求各高校積極完善臨床技能中心的建立并投入使用到學生技能教學中,切實做到技能中心惠及廣大師生。
救死扶傷是一件神圣又充滿挑戰的事情,需要多方協助才可出色完成。在實際中只有醫生與醫生、醫生與技師、醫生與護士、醫務工作者與患者及家屬多方協助才可順利治療疾病,緩解患者病痛。
臨床技能競賽注重上述團隊協作的考查,在每年分區賽及決賽中大部分題目需由2、3人,甚至4人完成。小到一個穿刺操作、大到車禍重傷患者的搶救均貫穿著團隊合作理念,“主操作手”與“助手”、“主刀”與“助手”及“器械護士”、“上級醫師”與“下級醫師”及“護士”各司其職,使患者的搶救工作有條不紊順利進行,能否快速使患者轉危為安成為選手晉級與淘汰的考核標準。
在臨床技能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工作能力非常重要。團隊工作能力可以被定義為團隊成員一起工作,有效交流,預測和滿足彼此的要求和協調一致的集體行動的能力,是對團隊及個人技能方面的多項特定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培訓和評估。團隊工作能力是可以教授和評估的[6]。學生只有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養成了團隊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真實患者才能更好地與同事分工,更有效率地工作,更加快速、準確地救治患者。在目前的臨床技能教學中教師更注重于教會學生操作,而忽視了怎樣使學生更有效率地操作。所以,在技能操作中經常出現分工不明確、成員之間重復動作或丟棄重要步驟等現象。所以,在臨床技能培訓中如何使成員之間分工明確,不重復操作,不拖沓,將操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值得帶教教師仔細思考。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仍然可被應用到臨床技能教學中,該教學模式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提出并逐漸引入高等教育教學中[7]。在技能教學中可根據操作難易程度將學生分為2人或多人一個團隊,將需要訓練的操作分解為若干小步驟,根據耗時及難易程度合理分配給每名組員,達到各名成員的操作在時間、空間上基本銜接的效果。分配給學生的步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根據操作中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目標不是各自完成自己的操作步驟,而是如何促進整個團隊高效率工作,使整個操作過程有“節奏感”。然后轉換角色,反復訓練,逐漸培養學生在技能操作中的團隊合作精神。
醫學職業的崇高性決定了醫學生必須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學會尊重、懂得關愛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醫學生需要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8]。醫學大師特魯多曾說: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故醫生對患者的關懷尤為重要。在第6屆臨床技能大賽上更是將人文分數比重提高至與技能操作分數同等水平。因為患者不是一個疾病的載體,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患者的心理變化和情感直接影響診療質量。現今醫患矛盾日趨緊張,與增長的醫療技術水平和落后的人文關懷矛盾有著緊密聯系。有研究表明,某醫院的醫療投訴中85%與醫學人文服務有關。由此可知,醫學院校的醫學人文教育是普遍欠缺的[9]。
近年來,各高校對醫學人文教育重視力度加大,大多開設了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人文醫師培訓班等課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然而繁重的醫學理論課程占用了學生大部分精力,使大多數學生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在實習或畢業后工作中對患者進行技能操作時容易養成“只顧操作、不顧人”的工作方式。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臨床技能培訓中需教授以下幾點:(1)面對患者需著裝整潔,態度親和;(2)對患者的訴求應耐心傾聽并給予恰當的解釋;(3)對患者進行臨床操作前要耐心解釋操作的必要性及風險,取得患者及家屬配合;(4)操作時關閉門窗或拉好屏風保護患者隱私;(5)暴露患者身體后需注意給患者保暖;(6)如果是男醫務人員對女性患者進行有暴露操作時還需攜帶一名女醫務人員至現場;(7)操作時動作應盡量輕柔,減輕患者痛苦,適時可給予麻醉劑減輕患者不適,同時也可以避免對患者身體過度的損傷;(8)在操作過程中若患者主觀感覺不適或病情變化需及時察覺并給予正確處理;(9)對待患者及家屬不能“暴力溝通”,需設身處地為患者及家屬著想,體會其心情,相信耐心細致解答定能得到患者及家屬的配合。臨床技能教學工作中需將人文關懷培養落到實處,培養一代又一代人文醫生,提高醫療質量,減少不必要的醫患矛盾。
綜上所述,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給各高校提供了展示教學水平、交流教學經驗的平臺,給醫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能力和鍛煉的機會,代表了我國臨床技能教學最先進水平。雖然其不代表全國普遍水平,也不代表臨床真實情況,具有一定表演性,但其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可供各高校借鑒。從臨床思維、操作技能、團隊合作、人文關懷等方面給高校臨床技能教學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我國臨床技能教學的發展。
[1]牛繼平.臨床技能競賽對技能教學促進的探討[J].管理觀察:下旬版,2014(36):156-157.
[2]羅維貴,覃春艷,陸江玉,等.醫學生臨床技能思維教育培養方法[J].學園,2015(3):62-63.
[3]劉磊,田衛東,李聲偉,等.在醫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2):161-162.
[4]高蘋,雷紅,吳小燕,等.醫學生臨床技能培訓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4):106-107.
[5]Whelan GP,Boulet JR,Mckinley DW,et al.Scor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examinations: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ECFMG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CSA)[J].Med Teach,2005,27(3):200-206.
[6]鄒揚,王道珍,周笑甜,等.團隊模擬教學在臨床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12-13.
[7]Michaelsen LK,Knight AB,Fink LD.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New York:Stylus Publishing,2004:1-287.
[8]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0):66-68.
[9]魏勃,趙陽,張勇,等.臨床技能教學中的醫學人文教育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20):175-17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61
B
1009-5519(2015)24-3827-03
2015-10-18)
楊曉巍(1990-),女,重慶武隆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婦產科臨床診療工作;E-mail:1169801375@qq.com。
胡麗娜(E-mail:11698013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