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紹洪
(麻栗坡縣醫院內一科,云南文山663600)
骨髓瘤腎病誤診2例分析
時紹洪
(麻栗坡縣醫院內一科,云南文山663600)
多發性骨髓瘤; 腎病; 誤診; 病例報告
早期骨髓瘤腎病臨床表現隱匿,多樣化,癥狀不典型,加之基層醫院實驗室不具備相關檢查條件,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經驗不足,臨床診斷思維單純,導致骨髓瘤腎病誤診率較高[1]。本科分別于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骨髓瘤腎病患者2例,現將臨床資料分析報道如下,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加深認識,不斷提高診療水平。
1.1 病例1 患者,男,60歲,退休教師。因腰骶部疼痛并雙下肢感覺異常、雙下肢足背輕度水腫、尿液檢查異常伴頭暈、乏力4個月于2013年6月5日入院。入院前4個月患者在當地中心衛生院就診,發現尿蛋白(2+),血尿素氮9.1 mmol/L,血肌酐250 μmol/L,血紅蛋白80 g/L,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腰椎間盤突出癥。遂給予利尿及中藥等治療2周后水腫減輕,但腰痛無緩解,給予理療外貼止痛藥膏及間斷性服用“芬必得”后疼痛有所減輕,但腰痛反復發作且進行性加重,為進一步診斷到本院就診。患者既往無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無傳染病接觸史,無煙、酒嗜好及創傷史。入院時查體:體溫36.8℃,脈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148/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楚,眼瞼輕度水腫,貧血貌,胸骨輕壓痛,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未觸及,雙下肢輕度指凹性水腫,腰椎間盤棘突壓痛,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規:白細胞9.8×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數61%,淋巴細胞百分數35%,紅細胞5.60×1012L-1,血紅蛋白78 g/L,血小板計數310×109L-1;尿沉渣:紅細胞10個/微升,形態正常,蛋白(2+);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0 U/L,天門冬氨基酸氨基轉移酶18 U/L,血漿清蛋白37.7 g/L;腎功能:血尿素氮10 mmol/L,血肌酐348.4 μmol/L,尿酸420.5 μmol/L;電解質:鉀3.78 mmol/L,鈉142.2 mmol/L;血脂:膽固醇6.78 mmol/L,三酰甘油2.8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4 mmol/L,載脂蛋白A 0.81 g/L,載脂蛋白B 1.63 g/L;空腹血糖6.1 mmol/L;腰椎X射線檢查:L4~6骨質疏松;心電圖檢查正常。入院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和腰椎骨質疏松癥。經完善相關檢查提示:24小時尿蛋白4.50 g,尿滲透壓458 mOsm/(kg·H2O),凝血常規檢查正常,免疫球蛋白G 4.36 g/L,免疫球蛋白A 6.06 g/L,免疫球蛋白M 0.92 g/L,補體C30.95 g/L,補體C40.238 g/L;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免疫檢查均陰性,自身抗體均陰性,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陰性。顱骨X線片:顱骨有穿鑿樣改變[2]。眼底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未見異常。腹部B超檢查:雙腎體積正常,肝、膽、脾、胰未見占位性病變;骨髓穿刺:原始幼漿細胞大于10%,考慮為骨髓瘤。腎穿刺病理檢查:免疫熒光顯示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系膜區(mesangial region,MS)節段性C3c(2+)、MS(1+)、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及小動脈壁補體C1q(-)、纖維蛋白相關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剛果紅染色(1+)、輕鏈k(1+)。光鏡檢查:囊腔開放良好,拌腔開放尚可;14G其中3個球性硬化,其余小球結構大致正常,小球系膜細胞無增生,系膜區略寬,約1/3腎小管萎縮,上皮輕度彌漫顆粒變性,腫脹腔內可見少數蛋白管型。相應腎間質纖維化伴淋巴單核細胞浸潤。可見2個小葉間動脈,病理診斷為腎淀粉樣變性AL型[3]。
1.2 病例2 患者,女,55歲,農民。因反復發熱、尿頻、尿急、尿痛、消瘦、貧血半年于2014年5月6日入院。入院前半年患者反復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39.5℃,伴尿頻、尿急、尿痛、發冷、寒戰、頭痛、惡心等,無肉眼血尿、腹痛、腹瀉、咳嗽、咳痰等,在當地社區醫院進行尿檢查:隱血(3+),可見大量白細胞與膿球,診斷為急性尿路感染。經當地醫院給予對癥治療發熱不退、尿路刺激癥狀加重,為進一步診治而到本院就診。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無結核病接觸史。入院時查體:體溫39.8℃,脈搏101次/分,呼吸21次/分,血壓145/90 mm Hg。眼瞼輕度水腫,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101次/分,律齊,未聞及器質性雜音,腹軟,雙腎區叩擊痛,雙側上輸尿管點壓痛。血常規:白細胞14.8×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數93%,淋巴細胞百分數35%,紅細胞3.0×1012L-1,血紅蛋白90 g/L,血小板計數276×109L-1;尿沉渣:紅細胞滿視野,形態正常,白細胞滿視野,可見成堆膿球及少量桿菌,亞硝酸鹽(1+),蛋白(3+),本周蛋白(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20U/L,天門冬氨基酸氨基轉移酶18 U/L,血漿清蛋白40 g/L;腎功能:血尿素氮20 mmol/L,血肌酐378.4 μmol/L,尿酸405.6 μmol/L;電解質:鉀4.5 mmol/L,鈉140 mmol/L;血脂:膽固醇4.50 mmol/L,三酰甘油2.9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2.40 mmol/L;紅細胞沉降率220 mm/h;空腹血糖5.0 mmol/L,餐后血糖7.3 mmol/L;胸部X線片、心電圖、雙腎B超檢查均未見異常。入院診斷:腎盂腎炎。入院后給予抗感染治療病情無好轉,經骨髓檢查提示漿細胞異常增生,骨髓瘤細胞成堆出現,核內可見核仁2個,并可見多核漿細胞,骨髓瘤細胞內免疫表型CD38(1+)、CD56(1+);血生化檢查:蛋白電泳M掃描呈現基底較窄單峰突起的M蛋白,最終診斷:多發性骨髓瘤伴感染,腎功能受損[4]。
多發性骨髓瘤腎病早期癥狀、體征不典型,若缺乏實驗室檢查易誤診,有下述情況之一者應注重全面體格檢查,完善相關實驗室檢查,避免誤診:(1)無明顯原因出現水腫、腰骶部疼痛、貧血、高血壓、蛋白尿及腎功能減退,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排除小血管炎腎損害、高血壓腎損害,考慮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的可能。(2)對老年患者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多發性骨髓瘤腎損害的可能[5]:①蛋白尿伴腰痛、易感染、貧血、腎功能損害或不能解釋的腰背痛、骨質疏松、身高變矮、紅細胞沉降率增快者;②貧血程度明顯重于慢性腎功能不全程度,腎體積偏大;③大量蛋白尿伴不同程度貧血,無低清蛋白血癥者;④腎衰竭時血壓不高,仍有大量蛋白尿不伴低清蛋白血癥,腎體積不小者;⑤蛋白尿伴消瘦、骨質破壞、高鈣血癥、高球蛋白血癥者。
[1]楊靜.多發性骨髓瘤5例誤診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25):15.
[2]孫世瀾,關天俊,袁海.腎臟病新理論新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145.
[3]王海燕.腎臟病臨床概覽[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313.
[4]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04.
[5]李紹梅,傅淑霞.腎內科主任醫師查房[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1:6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4.073
C
1009-5519(2015)24-3853-02
2015-08-25)
時紹洪(1968-),男,云南麻栗坡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腎內科臨床工作;E-mail:7709385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