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高洪洋
(西南財經大學 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我國一直是以豬肉消費為主的國家,豬肉是構成百姓“菜籃子”中的重要商品。2001年以來,我國豬肉產量占全年肉類總產量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0%以上。隨著我國食物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豬肉消費需求還會繼續增長。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形勢的變化,生豬養殖方式開始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國內學者已看到了這一變化,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杜丹清、孫世民、李明等,鼓勵發展生豬規模養殖[1-3],而何曉紅等認為生豬養殖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4]。在最優養殖規模上,張喜才和張利癢認為,中國特色養豬最大的業態將是中小型規模,形成規模適度的養豬產業主體,使其成為有中國特色現代養豬最大組織形態,這是我國相當長時間最合適的養豬規模[5]。張曉輝等則認為效益最好的規模是中等養殖規模,即年出欄31-100頭生豬(平均出欄51頭)[6]。關于生豬生產區域布局,胡浩等研究發現生豬生產將向飼料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農業資本豐富的地區集中[7]。我國生豬養殖區域將在傳統主產區保持平穩發展的基礎上,向黃淮流域玉米、小麥等糧食主產區和東北糧食主產區轉移,由經濟發達地區向山區、周邊地區轉移[8]。關于生豬生產成本利潤,李樺等指出隨著飼養規模的增加,物質費用增加,人工費用呈下降趨勢[9]。生豬養殖成本隨豬場規模的擴大呈現“U”型變化,養殖效益則隨豬場規模的擴大呈現倒“U”型[10]110。
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獻缺乏對我國生豬規模養殖成為趨勢的原因分析,本文試圖深入剖析生豬規模養殖成為趨勢的內在和外在原因,為生豬規模化養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長期以來,我國豬肉價格呈現出3-4年的周期波動,這導致生豬養殖也出現周期性波動。生豬養殖的周期性波動也與小規模散養方式有很大關系。由于沉沒成本低,小規模散養可以隨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生產方向,穩定性很差。為穩定生豬和豬肉市場的供給,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積極扶持生豬規模養殖①,促進了生豬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從養豬場(戶)數量來看(見表1),年出欄生豬50頭及以上的場戶數,2002年為1034843個;2003年為1138618個,較2002年增加103775個,增幅為10.03%,場戶數個數占比為1.06%;2007年場戶數為2244300個,較2002年增加1209457個,增幅為116.87%,場戶數個數占比為2.73%;2012年場戶數為2799499個,較2002年增加1764656個,增幅為170.52%,場戶數個數占比為5.12%[11]。可見,2002-2012年,我國規模養豬場(戶)的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從豬場年出欄量來看,我國規模養殖生豬出欄量2002年為16598.15萬頭;2003年為18907.41萬頭,較2002年增長2309.26萬頭,增幅為13.91%,占生豬總出欄數的28.75%;2007年為38938.99萬頭,較2002年增長22340.84萬頭,增幅為134.60%,占生豬總出欄數的48.46%;2010年為60250.40萬頭,較2002年增長43652.25萬頭,增 幅 為 262.99%,占 生 豬 總 出 欄 數 的64.51%[11]。可見,規模養殖生豬年出欄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而且規模養殖生豬年出欄量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規模養豬場(戶)數量的增長幅度,生豬養殖的規模效應比較明顯。從出欄數百分比來看,規模養殖場(戶)承擔了我國生豬養殖的主要任務。

表1.2002-2012年我國生豬規模養殖變化情況表[11]
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地域范圍極其廣闊,生豬規模養殖在區域間差異較大。按照國內學術界大多采用的行政區域劃分方法,本文將我國行政區域(港澳臺除外)劃分為東、中和西部三個地區②進行分析。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則以“50頭以上養殖戶生豬年出欄量/肉豬出欄總量”為判別指標[12]。
根據歷年《中國畜牧業年鑒》和各省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到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如圖1所示),2001-2010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均表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2001年,東部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為46.9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僅為27.95%和13.52%;到2010年,東部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上升到78.90%,增幅為68.19%,中部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為70.55%,增幅為152.42%,西部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上升到45.02%,增幅高達232.99%[11]。數據顯示,我國東、中部地區的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區的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但西部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東、中部地區;我國生豬飼養方式逐漸從農戶散養向規模養殖的方式轉變,且增長速度加快。

圖1.2001-2010年各地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趨勢圖[11]
我們認為,導致我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是構成生豬規模化養殖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村勞動力短缺表現為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的大量增長和留守農村的人口老齡化兩個方面。
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894萬人,比2008年增加4352萬人,增長19.31%;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為12528萬人,占農民工總量46.6%,占同期出生的農村從業勞動力總量的65.5%;特別地,87.3%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任何農業生產勞動[13]。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直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數銳減。
隨著農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外出打工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老人和婦女留守在農村,加劇了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14]。據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和第五、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情況來看,從2001年開始,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比重已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農村2001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③。2012年,筆者對四川省4個市8個鄉鎮13個村進行實地調查的數據顯示,被訪問村民中65歲以上的占到26%[15]。可見,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較為明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到2020年,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將達到20.23%,到2030年老齡化速度達到最快的時候,農村老齡化程度會達到29.14%[16]。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事非農產業,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十分突出。這一變化,促使我國生豬養殖模式從農戶散養逐漸向規模養殖形式轉變。一方面,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除了種植自己生活所需的糧食外,基本沒有從事其他農業生產活動精力和能力,散養農戶漸漸退出生豬養殖領域,這為規模養殖企業從事生豬規模養殖提供了進入契機。另一方面,城市務工收入的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打工,使農村勞動力出現短缺,拉升了農村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散養農戶養豬的機會成本。農村養豬人工成本的上升,使更多散養農戶認為,從經濟效益上來講,散養生豬不再是最優的選擇,而生豬規模養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成本上升的影響,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生豬生產成本由物質與服務費用和人工成本構成。物質與服務費用④包括直接生產費用(子畜進價、精飼料費、青粗飼料費、飼料加工費、醫療防疫費和工具材料費等)和間接生產費用(固定資產折舊、稅金和管理費等)。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價和雇工費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計算方法為:家庭用工折價=勞動日工價×家庭用工天數,而家庭用工天數=家庭勞動用工折算成中等勞動力的總勞動小時數/8小時。家庭用工天數計算中的中等勞動力的確定標準為:一是18-50周歲男性、18-45周歲女性,能夠適應中等勞動強度的,為一個中等勞動力;二是在前款規定的年齡段之外,能夠經常參加勞動,勞動能力和勞動強度相當于中等勞動力的,可按一個中等勞動力計算,勞動能力和勞動強度不及中等勞動力的,按實際情況折算;三是雇工視作中等勞動力。雇工費用分為短期雇工費用和長期雇工費用。短期雇工的雇工費用按照實際支付總額計算;長期雇請的合同工(一個月以上),先按照該雇工平均月工資總額(包括工資及福利費等)除以30天計算出其日工資額,再根據從事該產品生產的勞動天數計算得到其雇工費用。按照以上方法經整理計算,得到兩種飼養方式下每頭生豬的人工成本、生產成本和利潤情況(見表2和表3)。

表2.2001-2012年我國生豬主產省每頭生豬平均養殖成本⑤ 情況[17](單位:元)

表3.2001-2012年我國生豬主產省每頭生豬平均養殖利潤情況[17](單位:元)

11省平均1144.9 1037.5 107.4 1137.0 967.6 169.4
在養豬生產成本方面,11個生豬主產省農戶散養生豬的平均生產成本略高于規模養殖生產成本,兩者每頭相差70.1元。通常,飼料費用和人工費用占我國養豬戶生豬生產成本的80%以上。精飼料費方面,10個生豬主產省生豬規模養殖的精飼料費用均高于農戶散養精飼料費用。其主要原因是規模養殖戶為了縮短生豬飼養周期,在生豬養殖環節會投入大量的精飼料,生豬規模養殖模式對精飼料的需求較農戶散養模式大,且沒有相應的替代物,因而精飼料費用較散養戶的精飼料費高。安徽省規模養殖生豬精飼料費與農戶散養精飼料費的差額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126.9元。因為安徽省多數地區的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相對供應不足,需要從主產區調入,運輸成本增加,因而規模養殖戶使用的精飼料費用也偏高。人工成本方面,11個生豬主產省規模養殖人工成本均低于農戶散養生豬人工成本。其主要原因是散養每頭生豬人工成本基本由家庭用工折價決定,規模養殖每頭生豬人工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價和雇工費用。雇工有利于專業分工,使每頭生豬生產的總勞動小時數減少,勞動生產率提高。規模養豬的勞動生產率高于農戶散養生豬的勞動生產率,使規模養殖生豬產量多于農戶散養生豬產量,因而規模養殖單位數量的生豬分攤的人工成本低。
在養豬利潤方面,每頭生豬的養殖利潤等于生豬生產總產值減總成本⑥。從表3可以看出,2001-2012年,無論是農戶散養形式還是規模養殖形式,生豬主產省每頭生豬的平均養殖利潤均為正值。從11個省的平均情況來看,規模養殖每頭生豬的利潤為169.4元,農戶散養每頭生豬的利潤為107.4元,前者較后者高出62.0元。除河南、廣東兩省外,規模養殖生豬的平均利潤均要高于農戶散養生豬的平均利潤[17]。
據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比“十五”期間提高3個百分點[18]。《全國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到2015年,國家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以上。生豬養殖技術特別是生豬疫病防控技術、配合飼料技術以及豬場糞污處理利用技術是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形成趨勢的原因之一。
在生豬疫病防控技術方面,生豬規模養殖密度大、空間小,對疫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困難。國家每年在生豬疫病的防控上投入大量人力、財力以開發新技術,豬疫病防控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比如,規模養殖場先進的消毒技術和設備能對進出養殖場的人員進行徹底的消毒,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另外,生豬規模養殖場采用嚴格的、標準化的生豬免疫接種、藥物預防、疫病監測等技術,使我國生豬養殖過程中疫病疫情量減少,生豬存活率逐漸增高,規模養殖生豬出欄量大幅增長。
在生豬配合飼料技術方面,《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我國對飼料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配合飼料轉化率不斷提高,對養殖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達50%以上。《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09-2020)》指出,我國生豬生產水平明顯改善,生豬配合飼料轉化率與“八五”時期相比提高了20%以上,并提出我國飼料轉化率年均提高2%的目標任務[19]。配合飼料相比于青粗飼料,能滿足生豬不同階段生長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飼料全面的營養標準和適當的投入比例,能充分發揮生豬生產能力,提升規模化生豬養殖經濟效益。
豬場糞污處理利用技術的進步,解決了生豬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面臨的污染難題。規模化養殖場建立了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實現了豬糞和豬尿的干濕分離,通過沼氣發酵技術或機械強化法的快速高溫——有氧發酵處理技術制造出農業生產所需的有機肥。規模養殖場先進的污水排水系統,對污水采用發酵的方式進行處理后,使排污能達到畜禽養殖業規定的排污標準。生豬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利用技術的創新和推廣,使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能達到專業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提高了生豬標準化的規模生產水平。
與農戶散養相比較,規模養殖消耗的飼料糧多,這是因為農戶散養可以利用青粗飼料、泔水等替代部分飼料,規模化養殖則無法做到。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的數據,我們計算出,從2001-2013年,每頭散養生豬平均的耗糧數量為191.42公斤,每頭規模養殖生豬平均的耗糧數量為196.16公斤,每頭豬平均多耗糧4.74公斤,我們按2010年規模養殖生豬的出欄總量計算(2010年以后的數據未公布),規模養殖多用飼料糧共計285.59萬噸[17]。
2004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是飼料糧供給充足的基本條件。特別是玉米產量增幅很大,2004年玉米產量為13029萬噸,到2014年玉米產量達到21567萬噸,較2004年增長8538萬噸,增幅為65.53%[20,21]。此外,由于我國在此期間進口大豆數量增長很快,豆粕產量也大幅增加。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豆粕產量為2403萬噸,到2014年達到5849萬噸,較2004年增加3446萬噸,增幅高達143.40%[22]。這為我國養殖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也支持了生豬的規模化養殖。
為了穩定規模養殖場(戶)生豬的供給水平,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
(1)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從2007年開始,國家專項安排部分中央預算內投資,逐步落實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改擴建項目,對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重點戶)分四個檔次予以補助⑦。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強調“十二五”期間,每年繼續安排中央投資25億元支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23]。
(2)生豬調出大縣獎勵。200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 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指出,為充分調動地方發展生豬規模化生產的積極性,國家對生豬調出大縣(農場)給予適當獎勵[24]。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2.5億元,專項用于發展生豬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獎勵資金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2011年獎勵縣數500個,平均每個大縣獎勵500萬元[25]。
(3)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決定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進行補助,補助對象和標準是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費用每頭給予80元補助,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按照生豬重大疫病強制撲殺補助現行比例分擔,中央財政對一、二、三類地區分別給予60元、50元、40元的補助,地方財政分別承擔20元、30元、40元的補助[26]。
(4)能繁母豬補貼政策。2007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 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指出,為了保護能繁母豬生產能力,國家按每頭50元的補貼標準,對飼養能繁母豬的養殖場(戶)進行補貼[24]。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 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指出,從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能繁母豬補貼提高到每頭100元[27]。之后,每頭能繁母豬補貼每年維持在100元,補貼資金由國家承擔。其中,東部地區由地方財政負擔;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財政負擔60%,地方財政負擔4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的補貼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28]。此外,還有能繁母豬保險、育肥豬保險政策等。為進一步明確生豬規模化的發展方向,2011年,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15個百分點,其中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29]。
從上述主要原因來看,我們認為:首先,農村勞動力供給不足現象至少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都不會發生改變,生豬規模化養殖有利于控制人工成本這一優勢還將長期保持;其次,生豬養殖技術發展的潛力還很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豬養殖技術還存在一定差距,隨著這個差距被不斷填補,生豬規模化養殖的效益還會進一步提高;最后,政府對生豬規模養殖的相關扶持政策還會不斷加強。因此,我國生豬的規模化養殖將會繼續保持發展趨勢。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生豬規模化養殖對飼料糧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能否保證充足的飼料供給有可能成為制約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了加快推動生豬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我們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生豬規模養殖向全產業鏈的方向發展,整合養殖、加工、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生豬一體化、產業化經營。二是國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保險業進入生豬規模化養殖產業,以減少大規模疫病災情的損失。三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保證飼料糧供應。隨著我國食物消費結構的升級,口糧消費的比重將會逐漸下降,應當相應地減少水稻種植的面積,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從單位面積產量來看,我國玉米增產的潛力還很大,每畝單產也高于水稻,調整種植結構,使同樣面積的耕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保證飼料糧的供給,同時也適應了我國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四是完善對生豬規模化養殖的補貼措施。近年來,財政投入了大量資金扶持生豬規模化養殖。總的看來,資金使用的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果能夠把各項補貼綜合起來運用,實行以目標價格為主的生豬價格補貼政策,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生豬養殖方式的轉變是我國農業從分散的小規模經營方式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方式轉變的一個縮影,這一轉變將為農業生產的其他領域提供借鑒。扶持生豬規模化養殖的發展,也是實現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要內容之一,值得學界業界關注與研究。
注釋:
①農業部2006年8月4日下發的《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指出,生豬的規模化飼養是指飼養規模在年生豬出欄50頭以上。即以年出欄量為指標將生豬生產劃分為農戶散養和規模養殖兩種方式。本文采用此標準。
②東部地區: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福建、海南、遼寧;中部地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吉林、黑龍江;西部地區:內蒙古、重慶、四川、廣西、陜西、云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地區生豬規模化養殖水平太低,本文不予考慮。
③根據聯合國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處于人口老齡化社會。
④2004年,全國農產品成本調查核算實行新指標體系。2004年版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物質與服務費用等于1998年版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物質費用+期間費用+稅金-土地承包費。按此方法,本文對2004年之前的每頭生豬物質與服務費用數據做了調整。
⑤規模養殖精飼料費、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是小、中和大規模各項數據的平均值。
⑥每頭生豬總產值是小規模、中規模和大規模各項數據的平均值。2004年版《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總成本為1998版《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含稅成本-土地承包費+土地成本。其中,2004年版《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的土地成本可按照稅金與成本外支出之和核算(由于2002年和2003年農產品成本調查資料中的稅金采用統一規定的稅費改革口徑進行匯總。為保持數據的可比性,2002年土地成本一般按照稅金與成本外支出之和除以0.7計算;2003年土地成本一般按照稅金與成本外支出之和除以0.6計算)。
⑦年出欄500-999頭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平均補助投資20萬元;年出欄1000-1999頭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平均補助投資40萬元;年出欄2000-2999頭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平均補助投資60萬元;年出欄3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每個中央平均補助投資80萬元。
[1]杜丹清.關于生豬規模化生產與穩定市場價格的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7).
[2]孫世民.養豬專業戶(場)加盟優質豬肉供應鏈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山東等7省的534份問卷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8,(12).
[3]李明,楊軍,徐志剛.生豬飼養模式對豬肉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研究——對中國、美國和日本的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12).
[4]何曉紅,馬月輝.由美國、澳大利亞、荷蘭養殖業發展看我國畜牧業規模化養殖[J].中國畜牧獸醫,2007,(4).
[5]張喜才,張利癢.我國生豬產業鏈整合的困境與突圍[J].中國畜牧雜志,2010,(8).
[6]張曉輝,Agapi,So mwar u,et al.中國生豬生產結構、成本和效益比較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06,(4).
[7]胡浩,應瑞瑤,劉佳.中國生豬產地移動的經濟分析——從自然性布局向經濟性布局的轉變[J].中國農村經濟,2005,(12).
[8]馮永輝.我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及區域布局變化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06,(4).
[9]李樺,鄭少鋒,王艷花.我國生豬規模養殖生產成本變動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1).
[10]沈銀書.中國生豬規模養殖的經濟學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
[11]中國畜牧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畜牧業年鑒[G].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2011.
[12]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生豬養殖規模與價格波動研究[C]//中國畜牧業協會.2011中國豬業進展論文集,2011.
[13]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4-05-1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 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 ml.
[14]胡小平,李偉.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15]高洪洋.四川省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J].農村經濟,2012,(12).
[16]李本公.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7.
[1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013.
[18]廣東省農村信息中心.十一五期間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EB/OL].(2013-03-28).http://www.gdagri.gov.cn/zxpt/nyy w/201303/t20130328_263818.ht ml.
[19]農業部畜牧業司.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09-2020)》的通知[EB/OL].(2009-08-06).http://www.moa.gov.cn/zwll m/tzgg/tf w/201006/t20100606_1535179.ht m.
[20]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于2014年糧食產量的公告[EB/OL].(2014-12-04).http://www.stats.gov.cn/tjsj/zxf b/201412/t20141204_648275.ht ml.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G].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2]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of USDA[DB/OL].http://apps.fas.usda.gov/psdonline/psd Query.aspx.
[23]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 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EB/OL].(2011-07-28).http://www.gov.cn/z wgk/2011-07/28/content_1915552.htm.
[24]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 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EB/OL].(2007-08-02).htt p://www.gov.cn/zwgk/2007-08/02/content_704453.htm.
[2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農業部:2012年國家支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措施[EB/OL].(2012-03-28).http://www.gov.cn/gzdt/2012-03/28/content_2101778.htm.
[26]新華社北京新媒體.誰來落實病死豬“財政安葬費”?[N].新聞晚報,2013-03-21(19).
[27]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 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EB/OL].(2007-12-20).http://www.gov.cn/zwgk/2007-12/20/content_839583.ht m.
[28]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2012年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實施指導意見[EB/OL].(2012-08-16).http://www.moa.gov.cn/govpublic/CWS/201208/t20120817_2848469.ht m.
[29]農業部畜牧業司.農業部關于印發《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09-02).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MYS/201109/t20110921_2292641.h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