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王曉芹
銀發族投資銀保產品須謹慎
張兆利王曉芹

銀保產品,實際上就是消費者通過銀行柜臺能夠買到的保險,它最大的賣點是“保障+收益+分紅”。在眾多金融產品中,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銷售的銀保產品由于兼具人身保障及分紅收益功能而受到“銀發一族”的追捧。但在現實中,由于老年人經濟來源有限,加上年齡、智力等方面原因,在購買銀保產品時或對協議約定理解不透,或風險防范和維權意識不強,從而引發了不必要的糾紛。因此提醒廣大老年朋友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做到全面了解、理性投資、防范陷阱。
案例:楊大媽在銀行投保了一保險公司承保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共計交納保費24萬元,被保險人為本人。該份保險的保險期限為3年,年回報率為5.87%。這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每年回報1萬多元,3年之后應總共給付本息27萬多元。可是保險合同到期后,保險公司只向楊大媽支付本息26萬余元,剩余1萬余元的利息沒有支付。此后,老人曾多次找保險公司交涉,但均未能達成一致意見。2013年底楊大媽因病去世,其丈夫及子女將保險公司訴至法院,要求支付剩余利息。庭審中,保險公司認為已按照內部操作計算流程及產品設計約定向被保險人支付了保險金。楊大媽購買的保險產品屬于何種性質?
說法:本案中,楊大媽投保的險種屬人身保險產品。人身保險產品的主要功用包括風險保障、長期儲蓄、財務規劃和投資理財等。盡管楊大媽購買的產品偏重投資功能,但本質上仍屬保險產品,其經營主體為保險公司,不宜將其與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金融產品進行片面比較,更不應將該類保險產品作為銀行存款的替代品。關于回報標準,本案中保險單已明確約定產品的年回報率計算標準,因此應以該標準作為年回報率的計算依據。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無論
保險公司還是楊大媽,均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在未經對方同意的情況下,一方要求提高回報率,屬于擅自變更合同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
本案提醒消費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了解銀保產品的基本知識,明確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明晰各方責任及相關收益約定,減少無謂支出。
案例:滕阿姨在銀行辦理儲蓄業務時,現場工作人員向其推薦一款適合老年人的理財保險,稱該險種每年存5萬元即可分紅,款項有急用也可提現。如紅利多,提現時會超過本金;如紅利少,提現時也基本能“保本”。滕阿姨當即同意并交付了首期保金。第二年,保險公司又從滕阿姨的銀行賬戶劃款5萬元。2014年初,因急于幫助兒子購房用錢,滕阿姨決定終止該保險業務,并將此前交納的10萬元取出。對此,保險公司稱只能退還4萬元。因雙方無法協商解決,滕阿姨將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請求解除保險合同關系并退還10萬元保費。保險公司在庭審中辯稱,原告在2012年8月辦理業務時看了投保提示、產品說明書,親筆填寫投保單并交首期保費5萬元,保險合同已生效。退保是投保人的合法權利,保險公司無異議,但依照約定不同意全額退保。
說法:本案中,滕阿姨購買的分紅型保險屬人身保險合同性質。對于人身保險合同的解除問題,《保險法》第47條規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險人應當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30日內,按照合同約定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據此,投保人在投保后有權提出解除合同。但是,解除正在履行的保險合同,投保人僅有權主張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而無權請求退還保險費。所謂現金價值,是指有儲蓄性質的人身保險單所具有的價值。保險公司為履行合同責任通常提存責任準備金,如果投保人中途退保,即以該保單的責任準備金作為給付解約的退還金。該金額的計算方法通常會在保險條款中予以載明。本案中,滕阿姨雖因事急需現金,但由于雙方合同履行期間尚未屆滿,因此只能依照現金價值的計算方法獲得4萬余元的退保現金。鑒于此,您在選擇產品時,還應綜合考慮合同履行期限及自身經濟實力,避免因經濟突發變故造成的財產損失。
案例:退休職工張先生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一份分紅型保險合同,并依照約定向保險公司交付保險金8萬元。2014年7月,張先生在一次外出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離世。事后,張先生親屬按照保險公司要求提供理賠申請及相關材料。不久,保險公司以“張先生沒有告知投保前已患有高血壓”為由,解除了與張先生簽訂的保險合同,并做出了“不予理賠”的決定,退還張先生親屬8萬元。張先生的親屬認為,保險合同生效后,雙方應嚴格按照約定履行義務,被保險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因此請求法院確認解除保險合同的行為無效并支付保險金。同時,還要求保險公司支付2萬元精神損失費。法院經審理,判決駁回了原告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請求。
說法:本案原告是基于保險公司存在合同違約行為而向法院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違約行為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義務的行為),合同糾紛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的
范圍。《合同法》第110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其中,精神損害非直接損失,也不是可預見性損失。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下列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精神損害賠償訴訟: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遭受損害的;個人隱私和其他人格利益遭受侵害的;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親屬關系遭受嚴重侵害的;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使其近親屬遭受精神痛苦的;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犯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的。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保險合同糾紛不在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