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闔
生活好了,還要“勤儉持家”嗎?
宗闔
近日,北京鳥巢附近的大屯路隧道內上演了現實版的《速度與激情》。高速行駛的紅色法拉利和綠色蘭博基尼發生車禍,其中蘭博基尼幾乎被撞毀,一名乘車人受傷。這起被懷疑是富家子弟公路飆車的事故,又將頻現于公眾眼球的“富二代”這一特殊群體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事業成功的父輩們對子女的溺愛縱容也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建國初期的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干事業的行為準則。然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當前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斗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中央及時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決策,并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到“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在全國范圍內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節約活動,以形成全社會的節儉之風。
勤儉節約是無數家庭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社會物質財富飛速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科學消費、理性消費、做“低碳達人”,不失為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合肥市蜀山區丁香社區居民楊多林、安居苑社區居民馬龍鱗,是遠近聞名的“低碳達人”,幾十年來,她們傳承踐行勤儉持家優良家風,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兒女、孫輩,還用自己的生活智慧感染著周邊的人們。
楊多林一家是全省“低碳家庭示范戶”之一。“剛開始讓孩子們像我一樣節儉生活,孩子說‘我媽太狠了’。但現在,我們一家三代達成了共識:動動手,讓生活有滋有味不浪費,這就是勤儉。”63歲的楊多林爽朗地笑著說。
在該花錢的地方,像購買價格偏高但健康環保的裝修材料等,楊多林比較大方。在能節省的地方,她小氣得近乎吝嗇:裝修剩下的木地板,釘幾顆釘子做成輕便耐用的小板凳;將小塊的三合板收集起來,組合成抽紙盒;油漆筒洗凈后存放洗澡水、洗菜水,用于拖地、澆花。楊多林的家里,垃圾筒、筆筒、花瓶等,都是自己動手用包裝盒、可樂瓶等廢舊
材料制成,外面蒙上漂亮的廣告紙或畫上畫,非常美觀。

廢棄的秸稈和廢布、廢紙、易拉罐等生活垃圾,人們通常一扔了之,而68歲的馬龍鱗老人用一雙巧手,把它們變成“花好月圓”“喜鵲登梅”“松鶴延年”等精美的圖畫和工藝品,在合肥市非遺園和文化館展出,人們高價求購,爭相收藏。
2011年被評為全國“低碳生活創新明星”的馬龍鱗,在北大荒下放7年、經歷過3年自然災害,至今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兒女給馬龍鱗買了很多衣服,她卻發動全家人把多余的衣服全部捐獻給岳西縣農村五保老人。她說:“要求孩子們像我一樣節衣縮食,不太現實。我們家執行的是低碳理念,節水、節電,節約資源,把自己富余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孩子們對此都很贊成,積極參與。”
楊多林是所在社區巾幗志愿服務隊的隊長,通過開展志愿活動,她把自己樸素的勤儉智慧熱心向周邊鄰居宣傳介紹。身為合肥市“非遺”傳人,馬龍鱗在合肥市老年大學教授手工藝品課程,帶動很多人一起“變廢為寶”。
今年“情人節”,蚌埠市“80后”企業家孫遠給妻子送上一捧由各色蔬菜組成的“鮮花”。“勤儉持家與年輕人追求時尚、追求高品質生活并不矛盾。”孫遠說,勤儉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一種時尚,勤勞的雙手可以創造財富、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精打細算使生活舒適安穩,也可以造福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在人們看到的豪車、豪宅、每年出國度假之外,孫遠一家的日常生活很簡單,除了應酬時穿的外套,一家人的衣服都以得體舒適為主。孫遠像自己的父輩一樣愛惜糧食,吃飯不撒飯粒,也這樣要求和教育年幼的女兒,“再有錢,一天也只能吃三頓飯。但是你節省一些,卻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生活。”繼承家族企業時,孫遠同時從父親手中接過資助村里五保老人的擔子,他還和一群志同道合的“70后”“80后”企業家一起,注資20萬元作為慈善基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孩子之間也會攀比,比生日會,比衣服手機,還比父母收入和房子、車子。班里有同學換了最新款的iPad,14歲的初二學生王曉曉(化名)也想要一臺,但未能如愿。“不是買不起,是怕孩子一味攀比。過去很多事情都對孩子有求必應,勤儉節約教育難免流于形式。”王曉曉的母親劉女士說。
“優良的家風可以滋養人生,滋潤世風,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家庭的富裕離不開開源節流、勤儉持家,國家的強大更需要全民養成節約習慣、形成勤儉之風。”省社科院社會學所顧輝博士表示,每個人都應該把勤儉節約當成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科學消費、理性消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