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旋風九日:鄧小平訪美歷險記
凌云

1979年鄧小平副總理訪美時,我在公安部工作,奉命作為訪美先遣組的負責人,先期赴美進行安排。隨后又以特別助理(負責安全事務)的身份隨鄧小平訪問了美國。在莊嚴隆重的外交活動和熱烈友好的歡呼聲里,部分反華勢力也蠢蠢欲動,秘密進行暗害活動,妄圖制造事端。中美雙方安全警衛人員為保證鄧小平的安全和訪問的成功,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和艱辛的努力。這是一場緊張和尖銳的斗爭。
鄧小平訪美是歷史性的。美國官方竭力宣傳這次訪問的重要性,強調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歷史意義的事件之一”。國際輿論也認為,這是“戰后國際關系的一個轉折點”,“促進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里程碑”。
然而,中美建交和鄧小平訪美,對臺灣國民黨當局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美國國內一小撮反華勢力也是不能容忍,不肯甘心的。據有關方面的情報:
——臺灣一高級特務稱要在鄧小平訪美時“給一點顏色看看”;
——在美國的“蔣方人員”正策劃收買“意大利槍手”,企圖暗害鄧小平;
——美國一個極左組織揚言,“要做一些使鄧小平永遠難忘的事”;
——旅美的親蔣組織和臺獨勢力準備收買流氓打手,并脅迫一些臺灣留學生和僑民在華盛頓等地組織“游行示威”,進行挑釁。
對于鄧小平訪美期間的安全問題,中共中央一開始就給以極大關注。根據中央的指示,國務院副總理耿飚、方毅、陳慕華和各有關方面的負責人黃華、韓念龍、伍修權、朱穆之、羅青長等以及中央警衛局的負責干部開了幾次會,研究有關情況和應對措施。大家一致的看法是:敵情嚴重,切不可掉以輕心。
對于臺灣特務機關的破壞活動,我們也曾有過血的教訓。1955年萬隆會議時,臺灣
特務機關蓄意制造的克什米爾公主號航機空中爆炸事件,就是他們收買香港啟德機場場地工人安放的定時炸彈,企圖殺害赴會的周恩來總理,幸虧周總理沒有乘坐這架飛機,但我參加會議的部分工作人員和去萬隆采訪的新聞記者卻不幸遇難,損失慘重。1964年,臺灣特務機關又陰謀乘劉少奇訪問柬埔寨,制造爆炸事件,謀殺劉少奇和西哈努克親王。這是一起未遂事件,在中柬雙方合作下,人證俱獲。
美國社會情況復雜,治安秩序不好,是人所共知的。美國有2億人口,民間就有1. 5億支槍,每2分鐘要響一槍,每24分鐘就要打死一個人。美國暗殺政治人物案件之多,更是怵目驚心,歷屆總統中就有林肯、肯尼迪等四人遇刺身亡,羅斯福、杜魯門和福特等五人遇刺幸免于難。暗殺重要政界人士的罪案也屢有發生,1968年4月,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遭槍殺身亡就是一起震動美國社會的突發事件。我們與美國隔絕多年,對于他們安全警衛工作的情況知之甚少,這些都增加了人們的焦慮和不安。
在一次會議上,耿飚開門見山提出了問題。他說:鄧小平的安危就是國家的安危,遇有情況,別人遇難可以,萬萬不能有他,一定要絕對保證安全。訪美的活動安排,不僅要考慮工作需要,還要考慮安全,不能發生任何意外事件。
在此情況下,中央常委決定派先遣組先期赴美進行安排。
據我駐美聯絡處的了解,在華盛頓和其他將去訪問的城市,“蔣幫”和“臺獨”組織的“游行示威”已得到政府批準。美國內政部國家公園服務處已發給“蔣幫”和“臺獨”組織許可證,許可自1月29日10時至18時在拉斐特公園和我聯絡處前“游行示威”?!笆Y幫”揚言參加者將有2萬人,我們估計可能有3至4千人。另有消息說,“蔣幫”已撥發經費,收買流氓打手;不少“蔣幫”分子紛紛“南下”和“西行”(即南去亞特蘭大和休斯敦,西去洛杉磯和西雅圖,都是小平同志和方毅副總理將要訪問的地方)糾集隊伍;旅美親蔣組織在紐約還成立了“聯合支援中華民國行動委員會”。各派“臺獨”組織也在紛紛擾擾進行活動。
1月13日至17日,先遣組與美方進行了會談,并考察了現場。
會談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要美方承諾負責安全保證的問題。聯邦安全局負責國賓安全的官員泰勒表示美方將對鄧副總理這次訪美的安全完全負責。泰勒還透露:卡特總統已下令聯邦安全局負責鄧副總理的安全,整個安全工作將在安全局的統一計劃和指揮下,組織警察、情報各方面力量來共同完成。
在華盛頓國賓館現場考察時,泰勒向我們詳細講了當年杜魯門總統在這里遇刺的經過。杜魯門因白宮住所修繕,一家人臨時住到了國賓館。賓館對著白宮后門僅一條馬路之隔,是一所不甚起眼的臨街紅磚樓房,不大的一個正門就在數尺寬的人行道旁,門外門里都有武裝警衛。每天早晨杜魯門一定出來在馬路上跑步。行刺的殺手正是摸準了他的行動規律,在賓館附近突施襲擊。門衛和隨行的安全警衛人員全力護衛,展開一場槍戰,殺手一死一傷,警衛人員也有兩人重傷,杜魯門幸免于難。經過這一次事件,他們對國賓館的安全警衛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進和加強措施,重點是防衛來自恐怖分子的突然襲擊。我們詳細考察了這里的安全設施,可以說是處處設防,如臨大敵。
離起程只有三四天的時間了,華盛頓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反華挑釁事件。我駐美聯絡處的臨街玻璃窗門被砸碎了,門楣上的國徽被撬下了,聯絡處的標牌被涂灑上油漆。美國警察在5分鐘內堵截抓獲了肇事的歹徒,據報道是幾個“美國革命共產黨”分子。這個“黨”,前身是1968年成立于舊金山的“美國革命聯盟”。
1月28日,鄧小平乘中國民航專機離開北京赴美。同行的有方毅副總理、黃華外長等陪同人員20人,當地時間28日飛抵華盛頓。為期8天的正式訪問開始了。鄧小平的到來,受到美國官方和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但是,一小撮敵對勢力卻一直在蠢蠢欲動。
1月29日上午10時,卡特總統在白宮南草坪舉行正式歡迎儀式。正當卡特總統致歡迎辭的時候,離講臺左側四五米處的記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揮舞拳臂,大聲呼叫。這時夾雜在記者群里的秘密特工立即上前卡住他們的脖子,把他們架了出去。卡特沒有中斷講話,儀式照常進行,在場的人們也都不動聲色。處置這一突發事件前后只有幾分鐘。
第二天上午,我剛隨鄧小平的車隊到白宮,泰勒就邀我到白宮安全部門負責人的辦公處所敘談。在那里見到不少人,其中一位華盛頓警方的負責人,還隨同一位律師,他們是為解釋昨天歡迎儀式上發生的事而來的。他們說,按照美方的規矩,新聞記者參加儀式的采訪是要事先登記的,歡迎儀式上鬧事者登記的是《工人報》記者,其實是“革命共產黨”分子,事發后依法拘留了24小時并處以罰款后釋放了。他們還通報:昨天傍晚白宮舉行國宴的時候,“革命共產黨”分子和“臺獨”分子聚在白宮外鬧事,打傷10多名警察,警方當場拘捕了20多人。我感謝他們及時通報有關情況,同時提醒他們在今后幾天的訪問活動中一定要防范意外的突發事件,絕對保證鄧副總理的安全。美方再一次作了承諾。泰勒對我說:“我們最討厭的是‘革命共產黨’分子。你別看臺灣的人現在反對你們,過一個時候慢慢都會擁護你們的。”我笑著對他說:“你的話有一定道理,可是我們共產黨并不是你們這里的什么‘革命共產黨’?!?/p>

鄧小平和卡特在白宮的陽臺上
2月1日,鄧小平乘美總統專機離開華盛頓飛抵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市,在桃樹廣場酒店下榻。抵達時約有數十人在旅館旁的大街上集合,據稱是一個法西斯組織——“約翰·伯奇協會”和某些宗教團體搞起來的。眾議員、民主黨人拉里·麥克唐納是“協
會”的成員,在現場發表了講話。晚上在州長府晚宴時,也有少數美國人和華人在府外吵吵鬧鬧,不過對訪問活動沒有發生什么影響。
2月2日,鄧小平在休斯敦訪問。事先估計,反華勢力將在這里搞起較大規模的“游行示威”。這次在休斯敦訪問,據說動用了6000警力,華盛頓至西雅圖全程動用的警力達萬人,一舉一動都形成一時段一地區的戒嚴狀態。在鄧下榻的赫亞特旅館附近有20名“革命共產黨”分子在街上呼喊口號與警察發生沖突。訪問車隊前往宇航中心時,路旁約有200多人集結,有華人也有美國人;在旅館附近約有600人集結在對面馬路一側,都是學生模樣的年青人,大多是臺灣國民黨方面借口到南方旅游出錢從美國各地召來的。我走近他們的隊伍,笑著看他們,他們也報我以微笑,并無敵意的表現。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安全保衛工作組織得很嚴密,但并非無懈可擊。2月2日那天,連續發生了兩次險情。在鄧小平下榻的賓館,一名極端分子混進了大廳,當鄧小平走出電梯步入大廳時,此人迅速從衣袋里掏出一包東西向鄧小平方向扔去。這一突發事件令在場人員,特別是中美兩國的保安人員大吃一驚,以為是炸彈。鄧小平不愧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面對意外襲擊,他神態鎮定,若無其事。美國保安人員也確實訓練有素,發現險情后,動作敏捷,很快制服了那個極端分子。經檢查,極端分子拋出的是一包反華傳單。
2月2日下午6時許,鄧小平應邀去西蒙頓市競技場晚餐并觀看競技表演。當他從旅館樓上下到樓下大廳準備出門乘車時,我方的隨衛人員走在他的前面和兩側,后面相距數米跟進的是美方安全警衛人員凱利,我的位置又在他的后面。
突然,有一個人插到凱利的前面奔向鄧小平,只見凱利急步搶上前去。胳臂一揮把人擊倒,在附近的警衛人員一擁而上把人捉住了。鄧小平在我方隨衛人員的護衛下安然出門上車走了。瞬息之間,化險為夷。
事后,據美方通告,這是美國最老的恐怖組織三K黨的黨徒,名叫路易斯·比姆,被拘捕后還有幾個同黨舉著要求釋放的標語牌上街“示威”。我特意向凱利表示感謝。他會漢語,當過水球隊員,曾隨福特總統訪問過中國。他告訴我,他正在準備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的公安工作》。
當晚,我約請泰勒喝咖啡。把他索要的鄧副總理的簽名照片交給了他。我對他說:“鑒于今天發生的險情,還有3天的訪問必須嚴密部署,確保安全。我們的要求是要有百分之百的保證?!碧├招α?,說:“事情哪能都是百分之百的呢。”我嚴肅地回答他:“對鄧的安全絕不許有萬一,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p>
第二天,美方的警衛部署顯然升級了,動用了防暴隊和大量的警察,一個個拿起了木棍子,還有催淚彈,高頭大馬的騎警封鎖了路口,在旅館周圍和參觀現場實際處于戒嚴狀態。
2月5日,鄧小平結束了在美國的訪問,乘專機離開西雅圖,飛經安格雷奇、東京,于2月8日安全回到北京。
原載于《文史參考》(現更名《國家人文歷史》),作者曾任國家安全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