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云荒石老醉翁亭
徐斌

第二次前往安徽滁州訪瑯琊寺,登南天門,游醉翁亭。雖然與上次相隔二十年,但在我的感覺里卻經常造訪。因為每次讀到《醉翁亭記》,眼前便浮現出“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的水墨山水畫。然而,想象不如親歷,比如這次踏訪就有許多發現。
在醉翁亭入口處,有用石塊砌成的“日”字形方池,兩個“口”字一高一低,池邊刻著“讓泉”二字。不對啊,記得《醉翁亭記》中寫的是:“山行六七里,漸漸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導游說是叫“讓泉”,象征謙讓之意。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尹夢璧在滁州任通判時,將滁州最佳景致歸為滁州十二景,當中就有“讓泉秋月”圖景。
門墻之內,墻中嵌入兩只鐵環,像牛鼻眼,謂之拴馬柱,說明非有身份者不能進入。最令人流連的自然是“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的亭子。兩邊設美人靠,又各置兩只方桌。歐陽修當年側坐美人靠上,時而看景,時而撫琴,時而伏幾批閱公文,中間可能飲點小酒。他的太守生涯,清風明月,詩情畫意。他寫《醉翁亭記》時自號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我不知道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不是在這個亭子里寫成,只是聽說文章寫就,貼于城門,征求修改意見。有位樵夫嫌開頭太啰唆,叫歐陽修到南門上去看看。歐陽修真的去看,心悅誠服地將開頭“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串文字壓縮成“環滁皆山也”五個字。我這次特地登上南天門會峰閣,感覺這里改得真好,不僅文字精練,而且境界有別。
醉翁亭景區中,還有歐梅,有“花中巢許”題詞,有影香亭,取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意,有堪比蘭亭的“曲水流觴”,都可圈可點。我最感興趣的是一副對聯:“道德三朝圣,文章百世師。”歐陽修的文章之妙自不必贅述,其道德之尊更令人心儀。不說他的以荻畫地,不說他的勤奮抄書,不說他的獎掖后進,不說他的革新新政,不說他的編纂史乘,不說他的改革文風,但說他的幾次被貶,都是因為正直俠義,打抱不平。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縣令。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因推行“慶歷新政”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申辯,結果被貶為滁州太守,遂有《醉翁亭記》詩文出世。醉翁遭難,滁州有幸。醉翁亭今日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不僅是因為歐陽修的文章好,更是由于其人品之高。
在瑯琊山,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摩崖石刻。在祗園,有蔣介石字、戴季陶字,還有無名者的“云荒石老”。我喜歡這個短語,說盡蒼涼,個中滋味,一言難盡。這個短語出自歐陽修《贈沈博士歌》“云荒石老歲月侵”句,或許也是他的人生感悟吧。但我堅信,盡管云會荒蕪,石會老死,但醉翁亭是倒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