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暉,馬玉俠,馬海洋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敷藥臍療法的古代文獻研究*
李繼暉,馬玉俠△,馬海洋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依托電子版《中華醫典》《四庫全書》醫藥部分,對中華傳統醫學有關敷藥臍療法治療疾病的文獻進行探究,了解敷藥臍療法在古代的臨床應用情況,以指導現代敷藥臍療法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敷藥臍療法;敷臍法;文獻研究
臍是人體的重要體表標志,臍直接或間接與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脈皮骨相聯系,具有調和全身氣血、調節陰陽、維持臟腑功能的作用。通過刺激臍部可達到調節陰陽、激發元氣、疏通經脈及調節臟腑功能的目的。
敷藥臍療法是臍中療法的一種,簡稱敷臍法。是將藥物進行加工炮制,制成散劑、糊狀、丸狀、餅狀等,敷于臍內、臍或臍周圍,并加以固定的療法。現將敷臍法治病的古代文獻記載整理如下,以期望為當今敷臍法的研究及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先秦、兩代 早在巫醫盛行的殷商時期就已有彭祖和太乙真人應用敷臍法預防和治療治病的記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便有“治齊(臍)”[1]的記載,治臍的外治法達一半以上,如以藥末火藥汁外敷、以鹽炒熱溫熨局部等,其中就包括在肚臍敷藥、填藥等,應用方法較為簡單,治療疾病相對單一。
張仲景曰:“凡中暍死……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著暍人臍……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2]的記載,敷臍法的應用延伸到以熱泥、瓦碗、人尿等作為溫敷、熱熨臍部材料,治療中暑昏厥等病癥。
1.2 隋唐時期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的《外臺秘要》中敷臍法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備急千金要方·卷五下少小婦孺方下·小兒雜病第九》云:“治小兒風臍遂作惡瘡,歷年不瘥方:取東壁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又方,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三四度瘥。治小兒臍不合方:取車轄脂燒灰,日一敷之。又方,燒蜂房灰為末敷之。治小兒臍中生瘡方:燒甑帶灰和膏敷之。治小兒臍赤腫方: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孫氏以東壁土敷臍、蒼耳子燒灰、露蜂房燒灰敷臍、以杏仁搗泥和豬髓敷臍治療小兒臍腫;《千金翼方》載:“若臍中水及中冷……此是中水之過……至腫者,當隨輕重……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但搗當歸末粉敷之”[3],以當歸粉敷臍治療小兒臍水。王燾的《外臺秘要·卷第二·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治療真武湯方病,用敷臍法治療“搗生蔥敷臍下,橫文中燥則易之”以生蔥敷臍治療傷寒小便不通。此外,王氏還將敷臍法應用于關格、大小便不通、支滿欲死。如《外臺秘要》:“備急葛氏療卒關格,大小便不通,支滿欲死,二三日則殺人方,鹽和苦酒和,涂臍中,干又易之”[4]。
1.3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醫籍中記載的敷臍法較多,主要治療兒科疾病及婦科疾病等,對后世醫家運用敷臍法治病有很大影響。如《圣濟總錄·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兒臍風》:“治小兒臍風久不瘥,腫出汁者。牡蠣散方……并燒為灰,細研如粉……敷臍中、甚驗。治小兒著臍風汁出。當歸散方……以敷臍中、瘥……又方當歸(切焙)上一味,搗羅為末,時敷之。”《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二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諸方》以“白礬一分燒灰,龍骨一分”[5],研為細末,敷臍中,治療小兒臍濕不干。另有“黃連半兩為末,胡粉半兩。上件藥,合研令細,以敷臍中”[5]治療小兒臍瘡病等。南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之十四·妊娠傷寒熱病防損胎方論第七·護胎方》云:“治妊娠時氣,身大熱……護胎方……研令極細……水調,涂臍下二寸,干則易,瘥即止。又方:浮萍 川樸硝 蛤粉 藍根(等分)大黃(微炒)上為末,水調敷臍上。安胎、解煩熱,極妙。”敷臍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應用于護胎保胎等,進一步拓展了其治療范圍。
1.4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不僅收錄了宋朝以前的很多敷臍法,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所述“百病主治病”中,自汗、盜汗敷臍法:“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小兒夜啼新增“用黑牽牛為末,水調敷臍上”的治療方法,而且還增加了小兒夜啼、自汗、盜汗、淋證、水腫、泄瀉、霍亂、腹滿、腹痛、黃疸及中風等病的臍療方藥。如《本草綱目·卷八》記載:“水腫尿少,針砂醋煮炒干、豬苓、生地龍各三錢為末,蔥涎研和,敷臍中約一寸厚,縛之,待小便多為度,日二易之,入甘遂更妙”[6]379;《本草綱目·卷十七》載:“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調敷臍中及丹田內,仍艾三壯,飲甘草湯,以通為度”[6]876。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十四傷寒藥方》載:“利法,五苓散、天水散,余法用田螺、麝香敷臍,凡患小便赤澀,陰陽不分者,利之而愈”[7]清代陳復正的《幼幼集成·卷一回生艾火》載:“二豆散,治臍突方……敷臍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8]清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續增略言》記載:“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9]。男科方面,清代程鵬程還以敷臍法治療小便尿血,如《急救廣生集·卷二雜證》云:“小便尿血,萵苣菜搗敷臍上即止”[10]。婦科方面,清代鄒存淦《外治壽世方·卷三》云:“治婦人乳忽縮入,急用兩手緊緊抓住,取公雞一只,連毛破開去腸雜,加真麝香一錢,入雞肚內,敷肚臍上。”[11]由此可見,時至明清,敷臍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的疾病治療中,敷臍法得到了顯著發展,使用更加普遍,方劑日益豐富。
敷臍法具有調和全身氣血、調節陰陽、維持臟腑功能的作用。敷臍法遠在先秦時期應經開始應用于臨床疾病,雖然古人對敷臍法的記載用量及用藥時間描述不甚詳細,敷臍法的應用沒有系統化,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人運用敷臍法的治療方式從簡單發展到復雜;治療范圍逐漸增大,由最初的治療內科疾病發展到治療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治療病種逐漸增多,由最初的治臍病發展到治療包括臍周疾病在內的臍部疾患、泄瀉、霍亂、腹滿、腹痛、大小便不通、中暑、小兒夜啼、口舌生瘡、昏迷、自汗、盜汗、淋證、水腫、黃疸及中風等諸癥。古代敷臍法逐步完善、成熟。
敷臍法具有簡、便、靈、驗的特點,在現代臨床上正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男科、不孕不育等各個方面并且治病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敷臍法在走向系統化、成熟化的過程中,敷臍法的古代文獻是現代臨床應用發展的基礎,必將對現代應用敷臍療法治療疾病的研究、發展、完善、創新及臨床應用產生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1] 嚴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補譯[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4.
[2] 張仲景.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1.
[3] 蔡鐵如.中華醫書集成·第八冊《千金要方》[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79.
[4] 王燾.外臺秘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524.
[5] 王懷隱.太平圣惠[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2588-2589.
[6] 周慎.中華醫書集成·第六冊《本草綱目》[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147.
[7] 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65.
[8] 黃政德.中華醫書集成·第十六冊《幼幼集成》[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23.
[9] 何清湖,周慎.中華醫書集成·第三十三冊《理瀹駢文》[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7.
[10]程鵬程.近代中醫珍本集·急救廣生集[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94.
[11]鄒存淦.珍本醫書集成·外治壽世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595.
Research of Literatureon Um bilical External Application Therapy
LIJihui,MA Yuxia△,MA Haiya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The paperaims to explore literature on 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 therapy in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medical parts extracted from electrical edition of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Four Branchesof Literature and introduces clinicalapplication of the therapy in the past,which intends to provide guideline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modern umbilicalapplication therapy.
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 therapy;umbilicalexternalapplication;literature research
R26
A
1004-6852(2015)04-0059-02
2014-03-1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編號2007CB5127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81373721)。
李繼暉(1988—),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穴藥物外治法的研究。
△通訊作者:馬玉俠(1976—),女,研究生導師,博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針灸經典理論及經穴藥物外治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