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林森,梅楚剛,王洪程
(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2. 國家肉牛改良中心,陜西 楊凌 712100)
?
我國肉牛產業經濟發展形勢及對策建議
昝林森1, 2,梅楚剛1,王洪程1
(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2. 國家肉牛改良中心,陜西 楊凌 712100)
摘要:在介紹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現狀、牛肉市場供需、價格走勢以及進出口貿易等情況的基礎上,剖析了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危機,并從加強肉牛良種補貼、保護好基礎母牛群、重視奶公牛利用、完善產業鏈利益分配體制、嚴打假冒偽劣和走私、應用“互聯網+”構建肉牛全產業鏈、創建國產牛肉自主品牌和加強種業科技創新和健康養殖技術推廣等方面,提出了促進我國肉牛產業發展和提質增效的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肉牛產業;牛肉市場;產業經濟;健康養殖技術
近10年來,我國肉牛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又一新的朝陽產業。2014年,我國牛肉產量和消費量均是僅次于美國和巴西的第三大國。然而,肉牛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問題,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價格不斷走高;同時,養殖成本增加、利潤空間壓縮,肉牛存欄量明顯下降,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需要認真剖析并全面應對。
一、發展現狀
(一)概況
近些年,我國牛肉產量穩中有升,2014年國內牛肉產量689萬噸,較2010年和2013年分別增加5.5 %和2.4 %,增速雖有減緩,但仍穩居世界第三牛肉生產大國,僅次于美國(1 107.8噸)和巴西(972.3噸),全國牛肉生產總值約3 899.7億元,比2013年增加15.3%[1]。整體規模化水平和出欄量均有所提升, 2014年年出欄5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場近30%,比2007年提高13%,全國肉牛年出欄量則由2000年的3 807萬頭增加到2013年4 828萬頭,增長26.8%,年均增長1.8 %[2,3]。我國肉牛存欄量雖有波動,但總體呈下降趨勢。截止2014年底,我國肉牛存欄量已不足8 000萬頭,相比2000年降幅高達20%。
(二) 區域發展情況
從產業的整體布局上看,我國肉牛生產主要集中于中原、東北、西南和西北這四個肉牛產業帶。這四個肉牛優勢產區的牛肉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85%[2]。各個地區肉牛產業都在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走特色發展道路:中原地區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著重品種改良,提高了農作物秸稈利用率;東北產區著力發揮飼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集約化養殖,做大龍頭企業;西部8省區,牧區以飼養能繁母牛為主,半農半牧區則以推廣專業化育肥為主,而農區主要以培育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與屠宰加工于一體的大型龍頭企業為主。
(三)牛肉供需及價格走勢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牛肉消費由原來的少數民族性、區域性、季節性消費逐漸轉型為全民性、全國性和全年性消費。2014年,我國牛肉消費量729.7萬噸,僅次于美國、巴西和歐盟,全國人均牛肉消費量達到4.8千克,比2012年增長6%,年均增長約2%。國內牛肉供不應求,價格高位運行,2014年全國平均牛肉價格為63.30元/千克,較2000年上漲4倍,年均增長12.2%[2]。全國活牛平均價格2014年10月出現下降,由年初的26元/千克降至于20元/千克左右并保持到年終,降幅達23%(數據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進入2015年后,全國活牛平均價格呈現緩慢上升態勢,許多地方已升至2014年初的水平,但牛肉平均價格已降至60元/千克左右,較2014年下降了5.2%。市場價格的走低主要是受到進口貿易和走私活動嚴重沖擊所致。由此看來,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牛肉長期維持高價位運行的局面將被打破。
目前,我國牛肉人均年消費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0千克的一半,未來供需缺口還將進一步拉大。根據我國人口及經濟發展趨勢推測,未來5年內我國牛肉年消費量將突破1 000萬噸[4],如果按照目前的生產水平,至少還有300萬噸以上的缺口。因此,我國肉牛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拉動已逐漸上升為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四)進出口貿易情況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簽訂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或建立自由貿易區。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19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4個,涉及22個國家和地區(數據來源:國家商務部)。據統計,2014年我國進口牛肉量達41.7萬噸(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比2012年增長44%,進口量較多的主要是天津、遼寧、上海和北京等發達省市。我國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7月我國牛肉進口量已達23.1萬噸,同比增加26.0%。而去年全年我國牛肉出口量僅2 000噸左右,較2013年減少幅度高達66.7%,主要出口至吉爾吉斯坦、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以及中東和非洲等地區(數據來源:中國畜牧業協會)。2014年我國牛肉進出口貿易總額約85億元,比2013年增加2.3%;貿易逆差約78億元,與2013年持平[1]。我國牛肉總產量與進口量逐年增加,且出口量逐年減少,客觀反映了國內牛肉的強勁需求,同時我國也由原來的凈出口國逐漸變成凈進口國。
二、存在問題及面臨危機
(一)基礎母牛存欄量大幅下滑,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危機
近年來由于對基礎母牛群的保護不夠,我國基礎母牛群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左右,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2014年,我國肉牛能繁母牛存欄量已不足2 000萬頭[5]。究其問題根源主要是在于:(1)肉牛生產周期長,養殖過程中飼料、人工勞務、疫病防治等費用不斷增加,而且犢牛(架子牛)購進單價明顯超出育肥牛出欄單價,肉牛養殖逐漸趨于虧損的邊緣,2014年每頭育肥牛養殖效益比2013年減少1 000 ~2 000元,以致基層養殖戶收益微薄甚至出現“價格倒掛”現象;(2)隨著我國四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地區農民的勞務性收入已經大大超出了從事農業的收入,因此養殖戶對肉牛養殖積極性下降;(3)牛肉價格的不斷攀升,誘使屠宰母牛以滿足牛肉市場需求,以致很多地區“殺青弒母”現象日益嚴重,這無異于“殺雞取卵”。因此,我國肉牛群體結構不合理、后備母畜青黃不接現象日趨突出,產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肉牛養殖環節出現嚴重萎縮跡象。然而,基礎母牛是肉牛產業鏈的基石,是肉牛產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源動力。隨著母牛存欄的減少,架子牛的數量也會隨之減少,整個肉牛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二)進口貿易乃至走私牛肉沖擊國內市場
我國牛肉進口關稅稅率一般為12%~25%,由于對澳大利亞、新西蘭牛肉進口開始實行自貿區協定稅率,進口稅率會逐步削減,2016年將免除全部關稅。其實,我國對東盟的牛肉及牛肉制品進口從2010年就已開始全部減免關稅(數據來源:中國海關信息網)。關稅降低或取消進一步降低了進口牛肉的價格,牛肉進口量將會大大增加。質優價廉的進口牛肉將對國內肉牛養殖和牛肉市場供應產生深刻影響,嚴重擠壓國產牛肉生產加工的利潤空間。
另外,在國內牛肉價格持續走高的壓力下,不法商販利用國內外價格差謀取暴利的走私現象愈演愈烈。據新華社2015年7月報道,深圳海關最近查獲的國內走私牛肉主要來自巴西、印度、美國等地,這些地區的走私牛肉售價在每千克25元左右,而同期國內牛肉每千克售價達60元以上,走私1噸可獲利2~3萬元人民幣。2013年走私到國內的數量近200萬噸(包括走私活牛的牛肉折算)[6],也就是說我國消費的牛肉超過1/4是來自非法途徑,令人觸目驚心!不容忽視的是,走私牛肉特別是疫區國家牛肉,規避了入境所必需的檢疫檢驗程序,這些“問題牛肉”一旦進入國內消費市場,不僅會嚴重擾亂市場供需,更將給國內牛肉消費者帶來難以預料的安全隱患。
(三) 牛肉質量安全事件影響消費者信心
我國肉牛產業總體來說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伴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引起消費者的普遍擔憂。除了重大疫病影響牛肉品質外,不乏不法經營者急功近利,采取種種不良手段,以致“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肉”等事件頻發,而且“牛肉膏”“牛肉粒”等假冒牛肉屢禁不止,產品質量安全堪憂,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
三、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肉牛良種補貼力度,保護好基礎母牛群
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畜牧發展扶持資金約9.4億元,支持肉牛基礎母牛擴群增量工作。由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啟動該項目,在全國15個省份中肉牛基礎母牛存欄3萬頭以上的母牛養殖大縣實施,補貼對象為項目縣內基礎母牛存欄10頭及其以上的養殖場(含種牛場)、養殖戶、基礎母牛集中飼養的專業合作社以及肉牛基礎母牛存欄量500頭以上的大型肉牛養殖企業。但是這一政策僅把選定地區存欄量作為決定性指標,未能充分考慮區域農牧面積、人口數量等因素,因此,為避免政策性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建議將區域人均飼養量等納入選擇指標之一。另外,在不同地區補貼標準不同,有些地區養殖戶在基礎母牛生產牛犢后僅獲得300元補貼甚至更低,并不能有效緩解飼養母牛帶來的成本壓力。因此,建議地方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每年將基礎母牛根據其繁殖性能等情況劃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良種母牛并登記造冊,根據等級分別每年每頭按2 000元、1 500元和1 000元的標準給養殖戶或養殖企業予以補貼。通過完善、落實補助方案和提高補貼標準,刺激和鼓勵廣大農民和龍頭企業飼養良種基礎母牛,穩固我國肉牛產業發展之根基。
(二)完善產業鏈利益分配體制,保障一線養殖企業(戶)的利益
從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到終端銷售,產業鏈各個環節利益分配嚴重不均。養殖農戶處于產業鏈的上游,成本高,收益低;屠宰加工和終端銷售分別處于中游和下游,面對強勁的需求消費,趁機抬高價格,并占據賣方壟斷的地位,成本低,利潤高,整個產業鏈利益分配呈“倒金字塔型”。為促進我國肉牛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探索、盡快建立健全合理的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肉牛產業鏈中生產、屠宰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的利益合理分配。各個環節的主體都要堅持平等、自愿和互利的原則,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做好溝通、監督、公正、自律、協調等服務。技術推廣部門應大力推廣先進科學的養殖管理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另外,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除了對產業鏈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管,支持龍頭企業實施肉牛基地建設,鼓勵與基地農戶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模式”,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保障一線養殖戶利益。
(三)重視奶公牛資源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型和諧牛業發展
據第六屆中國奶業大會暨中國奶業展覽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奶牛存欄1 460萬頭,同比增長1.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我國每年大約有400萬頭的奶牛公犢出生,是一宗寶貴的牛肉資源。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和認識不足,我國許多地方沒有重視奶牛公犢的利用問題,多數奶牛公犢出生后即被屠宰,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在國外養牛業發達國家,奶公牛、淘汰的奶母犢以及淘汰成年奶牛作為奶牛業的副產品不僅被合理利用于生產牛肉,而且已成為當地牛肉生產的主要來源。以色列的牛肉1/3來源于小公牛,荷蘭乳用品種牛肉占牛肉總產量的90%,英國奶牛業每年提供的商品牛肉約占英國牛肉總產量的60%,美國每年約有75萬頭奶犢牛用于小牛肉生產,產量在1.36 ~ 1.81億千克,總產值達6.4~7億美元[7]。與專門化肉牛品種相比,奶公牛的飼料轉化率略低,且飼養成本較高,但它們在體重超過175千克后的生產管理過程與肉牛品種完全一致。如果我國部分企業借鑒國外經驗,研發新技術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奶牛公犢利用逐漸成規模,不僅能夠提高奶牛養殖效益,還能夠緩解國內市場牛肉短缺的問題,促進資源節約型和諧牛業發展。
(四)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嚴打假冒偽劣和走私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結合我國肉牛進出口貿易發展現狀,科學調整貿易關稅和國內支持政策的空間。鑒于走私屢禁不止,我國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嚴厲打擊牛肉走私和假冒產品等不法行為,切實維護好市場秩序,減小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和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第二,構建和完善信息發布平臺,要加強牛肉供求、價格、銷售量等市場信息監測,及時預測未來牛肉市場走勢,給養殖戶(場)、合作社乃至企業提供重要參考,以便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降低養殖風險,保障一線養殖戶利益。第三,管理部門應切實做好流通市場監管,加強對投機倒把、私屠亂宰、串謀欺詐等不法行為的綜合整治力度,維護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另外,建議政府根據時宜給部分基層群眾發放消費補貼,緩解價格上漲過快對人們生活消費造成的壓力。
(五) 實施“互聯網+”戰略,積極構建肉牛全產業鏈
21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應運而生。2015年初總理政府報告中也提出了 “互聯網+”這一新的戰略,推動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將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包括傳統行業有機結合,以互聯網的力量帶動行業品質、效益、創新能力等快速提升[8]。然而,相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等來說,畜牧業可謂是互聯網邊緣化行業,“互聯網+肉牛產業”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據相關研究報道,將互聯網技術融入肉牛產業的養殖、育種和生產加工等環節,可實現產業的系統化和信息化,有效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肉牛養殖的效率[9-11]。由此可見,在肉牛產業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進一步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并推廣于肉牛育種、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銷售等全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借助物聯網感知結點采集整個產業鏈的數據,實現全產業鏈信息跟蹤追溯和“一站式”供銷服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養殖戶或企業節省人力物力和提質增效,而且能從技術上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快捷、現代化的監管手段,隨時可查各類牛肉產品的“身份證”, 保證食品安全,消除消費者對牛肉產品質量的擔憂。同時,可建立信息多重反饋機制,利用養殖、屠宰加工環節的數據監測信息為肉牛育種提供有力支持。總而言之,物聯網的應用或許是肉牛產業的一大出路。在當前形勢下,我國應大力推廣和普及“互聯網+”戰略,將其應用于肉牛產業,以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產業效益,推動肉牛增產、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
(六)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提高國產牛肉市場競爭力
世界牛肉爭奪戰風起云涌,提高國產牛肉市場競爭力已刻不容緩!誠然,我國牛肉不管是價格還是品質與國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國內消費者青睞于進口牛肉的主要原因。國內消費者“崇洋媚外”現象日益嚴重,對進口牛肉逐漸產生依懶性,進而給不法商販造成可趁之機,“掛牛頭賣雜肉”及以次充好、冒充進口牛肉欺騙消費者的現象屢見不鮮。為減少國外牛肉對我國市場的沖擊,首先就要提高我國肉牛業自身的整體質量和數量,重視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構。以國產優質黃牛為例,要認真總結過去幾十年許多地方在黃牛雜交改良方面“重引輕視育、重雜輕選”等盲目雜交所導致的不良后果,充分調動發揮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及相關部門的科研優勢,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強中國黃牛的系統選育和定向改良,科學、適度地引進國外優良肉牛品種,開展雜交改良,盡快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高產肉牛專門化新品種,減少對國外肉牛品種的依賴,著力打造我國自有的、以中國黃牛為主題的肉牛品種和品牌,提高國產牛肉市場競爭力。
(七)加強肉牛種業科技創新和健康養殖技術研發推廣,促進產業提質增收
“十二五”以來,政府在發展畜禽種業方面加大了投入,但肉牛產業起步晚、起點低,肉牛品種培育周期長、難度大,牛肉產品市場需求強勁,國際競爭十分激烈。因此,肉牛種業科技創新工作尚需更多的政策支持,科教單位和龍頭企業應加強協同創新,“育-繁-推”一體化,努力提高肉牛育種和養殖方面科研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效率。要將分子細胞工程育種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盡快應用于專門化肉牛品種培育,鼓勵產學研合作,加快肉牛育種步伐。另外,要充分發揮專家團隊和畜牧推廣部門的作用,組建能夠長期活躍于肉牛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推廣隊伍,除了普及推廣肉牛良種、篩選優勢雜交組合、提高母牛繁殖效率、防控重大疫病等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外,還應加強肉牛養殖的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等健康養殖技術的普及,促進農牧結合,保障肉牛產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兵海.2014年度肉牛牦牛產業技術發展報告[BE/OL].[2015-03-16].http://www.beefsys.com/detail.jsp?lanm2=0103&lanm=01&wenzid=5300.
[2]昝林森,梅楚剛,王洪程.我國牛羊肉市場價格走勢分析及產業發展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5):56-59.
[3]王宗禮.我國畜牧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獸醫導刊,2015(1):8-10.
[4]曹建民,張越杰,田露.我國肉牛產業現狀、問題與未來發展[J].現代畜牧獸醫,2010(3):5-7.
[5]曹兵海.2015年肉牛牦牛產業發展趨勢與政策建議[J]. 中國牛業科學,2015(1):1-2.
[6]劉曉晨.走私牛肉沖擊我國肉牛產業[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5(14):1.
[7]孫芳,陳遇英,吳民.國外奶牛肉生產技術現狀及對我國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的啟示[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0(4):95-100.
[8]劉瑞.打造中國式市場經濟的升級版[J].企業經濟,2014(1):5-9.
[9]姜德科,昝林森,杜書增.基于VB.NET和SQL Server肉牛場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發[J].中國牛業科學,2014(6):47-54.
[10]申光磊,昝林森,段軍彪,等.牛肉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網絡化管理的實現[J]. 農業工程學報,2007(7):170-173.
[11]黃靜.牛肉安全生產全過程可追溯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東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5.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ZAN Lin-sen1,2, MEI Chu-gang1, WANG Hong-cheng1
(1.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NorthwestA&FUniversity;
2.NationalBeefCattleImprovementCenterinChina,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beef market, price tre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 suggested tha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it should begin with strengthening policy and funding support and the protection of fertile cow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airy bull, improving the benefits distribution of whole industry chain, fighting against fake and smuggling, applying “Internet +” in whole beef cattle industry chain, creating domestic independent brand of beef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healthy breeding technology, etc.
Key words:beef cattle industry; beef market;industrial economic; healthy breeding technology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6-0048-05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昝林森(1963-),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肉牛奶牛遺傳改良與健康養殖。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D12B07);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CARS-38);陜西省科技統籌計劃(2014KTZB02-02-01)
收稿日期:(20)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