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特檢科,四川643000)
實時超聲造影診斷肝血管瘤的應用價值
何 偉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特檢科,四川643000)
目的探討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肝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對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該科32例患者共39個肝血管瘤進行超聲造影檢查,觀察肝血管瘤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實質期及延遲期的增強表現,所有患者均經過增強CT或MRI檢查,并隨訪觀察1年無明顯變化確診。結果39個肝血管瘤主要有2種增強方式:(1)動脈期周邊呈環狀或結節狀高增強,逐漸向內部填充,強化持續至延遲期;(2)動脈期整體增強,至延遲期未見提前異常廓清。結論超聲造影可以較清晰地動態顯示肝血管瘤各時相血流灌注過程,可明顯提高肝血管瘤的診斷準確率,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肝血管瘤/超聲檢查; 血管造影術; 動脈; 門靜脈
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尸檢發現率為7.3%,可見于任何年齡,尤以成年女性最多見,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常在影像學檢查中偶然發現[1]。肝血管瘤生長緩慢,長期隨訪體積變化不大。該病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缺乏特異性,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肝血管瘤的主要手段,而超聲檢查簡便有效,易于發現較小病灶,屬首選影像學方法[2]。但是部分肝血管瘤常規超聲表現并不典型,無法與肝惡性腫瘤區分。隨著超聲造影在肝臟檢查中的應用,肝血管瘤的確診率明顯提高。現回顧性分析診斷為肝血管瘤的32例患者的超聲造影資料,探討超聲造影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本科行常規超聲及超聲造影檢查的血管瘤患者32例,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齡25~68歲,平均42.6歲。32例患者均經增強CT或MRI檢查診斷為血管瘤,并經臨床及影像隨訪觀察1年無明顯變化。
1.2 方法
1.2.1 儀器 使用儀器為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0~4.0 MHz,低機械指數成像,機械指數0.08~0.13。造影劑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產的SonoVue。使用時將5 mL注射用生理鹽水注入含SF6凍干粉的小瓶內,振蕩20 s混合均勻備用。每次造影時經肘前靜脈注射1.5~2.4 mL造影劑,快速尾隨5 mL生理鹽水沖洗套管針。
1.2.2 檢查方法 檢查前囑患者禁食10 h以上,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必要時取左側臥位。常規二維超聲掃查全肝,觀察血管瘤的部位、形態、大小、邊界及內部回聲,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其內部及周邊血流狀態。然后進入造影模式注射造影劑,推注造影劑同時啟動造影成像時間記錄器,造影過程中囑患者盡量保持平穩呼吸,造影結束后將動態圖像存儲于儀器硬盤內以進行后期分析。
2.1 常規超聲 32例患者共發現39個病灶,肝左葉18個病灶,肝右葉21個病灶,直徑1.1~4.6 cm,平均2.8 cm。高回聲型27例(32個病灶),低回聲型5例(7個病灶)。單發病灶占 84.6%(33個病灶,27例),多發病灶占15.4%(6個病灶,5例)。25個病灶(均為高回聲型)具有典型超聲表現,考慮為血管瘤,診斷率為64.1%(25/39);14個病灶表現不典型,未能做出定性診斷。
2.2 超聲造影表現 主要有2種增強方式。(1)周圍向內填充型:33個病灶于動脈期周邊環狀、結節狀增強,增強的邊緣清晰、欠規整,隨時間延長逐漸向內部填充增強,至延遲期部分或完全填充;(2)整體增強型:5個病灶于動脈期整體快速增強,至延遲期未見提前異常廓清。以上2種增強類型診斷為血管瘤,診斷率為97.4%(38/39)。另有1個直徑約4.6 cm的病灶動脈早期呈周邊快速環狀增強,持續觀察至延遲期病灶內部無明顯增強,此病灶未能明確診斷。
2.3 不同回聲類型肝血管瘤的增強特征 32個高回聲病灶中,9個呈周邊環狀強化并向心性完全填充,16個呈周邊結節狀強化并向心性完全填充,3個呈周邊結節狀強化并不完全填充,4個動脈期呈整體快速強化,至延遲期呈等高增強。7個低回聲病灶中,1個動脈期呈整體快速強化,至延遲期呈等高增強,5個呈周邊結節狀強化并向心性完全填充,1個呈周邊快速環狀強化,內部無明顯增強。
肝血管瘤在組織學上分為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4型,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肝血管瘤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主流學術界認為肝海綿狀血管瘤為一團先天性發育不健全的異常血管,在肝組織中可產生占位效應,類似腫瘤,故稱為血管瘤,并非真性腫瘤。大部分肝血管瘤無臨床癥狀,常在體檢或其他原因常規檢查時發現,無癥狀的血管瘤臨床上一般不需要進行治療。少部分肝血管瘤因體積較大壓迫相鄰臟器或肝包膜時出現癥狀,主要是發熱、腹痛、貧血、觸及肝臟包塊等。當出現癥狀時,血管瘤與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進行鑒別是十分必要的[3]。
超聲作為無創簡便的檢查手段,在肝臟占位性病變診斷中屬首選。肝血管瘤的二維超聲表現,多數為高回聲,其次為低回聲。小的血管瘤內部回聲較均勻,可呈網絡樣改變,形態規則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輪廓清晰,多數可顯示較特異性的環狀高回聲;大的血管瘤形態多變,可呈分葉狀、不規則形,可能會由于壞死、出血、血栓形成和瘢痕形成而出現內部不均勻的低回聲,很難與惡性腫瘤相鑒別。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血管瘤內偶可見點狀及細條狀靜脈血流信號,但較難測到血流頻譜。
肝血管瘤如果具有典型超聲表現,常規超聲檢查多可作出明確診斷。隨著超聲造影技術的深入應用,對于常規超聲表現不典型者可采用超聲造影檢查。超聲造影技術是將造影劑微氣泡注入人體靜脈獲得血池內組織灌注顯像,可發現常規超聲不能發現的異常血供[4]。肝血管瘤是一種含有豐富毛細血管的實質性病變,內部血流速度緩慢,彩色多普勒超聲難以顯示幾乎靜止的血流信號[5]。SonoVue為血池內造影劑,造影劑在病灶內停留時間較長,有利于血管瘤的顯示。動脈期血管瘤周邊呈環狀、結節狀高增強,逐漸向心性填充,增強持續至延遲期。這種表現與血管瘤的CT增強表現類似[6],呈“慢進慢出”的特點,或者整體快速強化,至延遲期未見廓清,呈“快進慢出”的特點。而肝惡性腫瘤是肝動脈供血為主,血流灌注量大,血流速度快,因此,超聲造影多呈“快進快出”表現[7]。由此可見,肝血管瘤造影增強特征與肝惡性腫瘤超聲造影增強特征具有明顯區別。
本研究中肝血管瘤主要有2種增強方式,以周圍向內填充型為主,占84.6%(33/39),整體增強型僅占12.8%(5/39)。由周圍向心性填充作為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現具有很高的特異性,文獻報道特異性可達98%[8]。以符合此2種增強方式為診斷肝血管瘤的標準,超聲造影的診斷正確率為97.4%(38/39)。肝血管瘤的常規超聲診斷正確率僅為64.1%(25/39),超聲造影的診斷正確率明顯高于常規超聲。另外,同一回聲類型的血管瘤可出現不同的增強方式,可見增強方式與回聲強度無關。超聲造影檢查不受病灶回聲強度的影響,對于常規超聲不典型的血管瘤,也可以進行較好的診斷。本研究中有1個病灶周邊快速環狀強化,至延遲期內無明顯增強,未能予以明確診斷,可能是由于體積較大或內部血栓形成造影劑不能向內填充,通過增強CT及MRI聯合檢查予以確診。
綜上所述,肝血管瘤的超聲造影具有特異性表現,對于二維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難以確診的部分血管瘤患者,能夠予以明確診斷,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超聲造影劑不會在體內蓄積,無肝腎毒性,也不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發生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的概率約為0.001%,一般在注射數分鐘后即從肺呼出[9],與其他影像學檢查相比,更適用于臨床。但對于極少數超聲造影表現不典型者,需通過其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檢查確診。
[1]周康榮,嚴福華,曾蒙芬.腹部CT診斷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99.
[2]吳升強.肝血管瘤的臨床影像學表現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101-103.
[3]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2009:440.
[4]嚴昆,陳敏華,楊薇,等.超聲造影評價肝惡性腫瘤射頻治療療效與常規超聲及增強CT比較[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9):655-658.
[5]劉吉斌,王金銳.超聲造影顯像[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46.
[6]葛乃永.肝臟血管瘤的螺旋CT臨床診斷分析[J].西部醫學,2014,26(4):512-514.
[7]蔣映豐,周啟昌,朱才義.超聲造影在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7(1):53-56.
[8]Dill-Macky MJ,Burns PN,Khalili K,et al.Focal hepatic masses:enhancement patterns with SH U 508A and pulse-inversion US[J].Radiology,2002,222(1):95-102.
[9]陳敏華,嚴昆,戴瑩,等.肝超聲造影應用指南(中國)(2012年修改版)[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3,22(8):696-7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2.039
:B
:1009-5519(2015)12-1853-02
2015-01-07)
何偉(1981-),男,重慶北碚人,主要從事腹部超聲臨床診斷工作;E-mail:299309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