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桃,梁翠莎,陳劍煌,周 紅,朱兆玲,胡黎平,李美玉
(中山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廣東廣州510080)
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與實施
黃錦桃,梁翠莎,陳劍煌,周 紅,朱兆玲,胡黎平,李美玉
(中山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廣東廣州510080)
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物安全隱患,對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教學、科研工作造成嚴重威脅。本文通過介紹中山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在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成效與經驗,指出實驗室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風險與隱患;并結合國家、省、學校實驗室生物安全三級管理規章制度,提出防范隱患、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建議。
病原生物學; 實驗室; 安全; 感染
高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不可避免存在生物安全隱患,對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和教學、科研工作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實驗室生物安全問題已越來越受關注,并已成為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1-2]。2011年,中國東北農業大學發生28名師生動物實驗感染“布魯氏菌病”事件,再次為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敲響警鐘。
中山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病原生物學實驗室,主要承擔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2門基礎醫學課程的實驗教學工作。進入實驗室的教師和學生,都會不同程度地接觸到病原體。為了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可能發生在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隱患,指導和規范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工作,保障教職員工和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正常教學秩序,實驗教學中心根據國家、省、學校的相關規定和預案,結合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實際,制訂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安全規章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建立實驗教學中心管理組織 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根據各實驗室和平臺的特點,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規章制度,自上而下明確生物安全管理責任人。成立中心生物安全領導小組,中心主任擔任生物安全管理責任人,各實驗室副主任為小組成員;指定中心1名工作人員作為生物安全事務聯系人。各實驗室相應指定管理責任人,由實驗室或平臺副主任擔任責任人,與另一名實驗人員共同負責本實驗室或平臺的生物安全相關工作,監督檢查實驗室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的落實情況。
1.2 建立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管理組織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成立了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組,制訂學生實驗室管理責任人,分別負責一間學生實驗室的教學實驗工作。明確菌種保管室、細菌接種培養室、真菌接種培養室、實驗室使用病原體交接室、病原體銷毀室、實驗動物與病原體交接等生物安全相關場所的安全管理責任人,做到層層把關,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
1.3 建立安全培訓制度,樹立普遍防護意識 制度建設是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環節,對開展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和約束力[3]。根據生物安全相關規定和實驗教學特點,將實驗室安全防護列入對實驗人員的培訓內容,使實驗人員掌握必要的防范技能和措施,定期對實驗人員進行安全教育,不斷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建立了生物安全實驗技術培訓三級管理制度,由高職稱實驗技術人員培訓中級實驗技術人員,中級人員培訓初級人員,初級人員培訓新入職工作人員。
1.4 嚴格執行規章制度,規范管理病原體
1.4.1 菌種室的管理 對菌種保管室實行出入登記、使用記錄、雙人雙鎖管理制度,備有《菌種室出入登記冊》、《常用菌種使用登記冊》、《新入菌種登記冊》、《菌種注銷登記冊》、《菌種移交登記冊》等記錄。
1.4.2 學生實驗室使用菌種的管理 對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使用的菌種,在實驗前和實驗后,技術人員與授課教師之間均有明確的交接記錄,填寫《實驗室使用病原體交接記錄冊》,在流程上確保實驗前后病原體數量和種類的一致。
1.4.3 病原體及其相關污染物的清潔銷毀管理 學生實驗結束后,實驗技術人員接收學生使用過的淘汰實驗物品后,與清潔人員之間進行病原體交接記錄,填寫《移交、銷毀病原體交接記錄冊》,對病原體及其污染物品進行銷毀。
1.5 明確實驗課病原體使用責任人
1.5.1 實驗課項目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開設的實驗項目中,有47項實驗需接觸活體標本,其中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接觸的活體項目41項,人體寄生蟲學實驗6項。實驗技術人員依據實驗指導的要求,明確實驗操作責任人,分別接種、培養各種病原體、感染實驗動物、解剖實驗動物、制作標本、清潔、銷毀相關污染物品等。學生上實驗課操作的病原體項目有16項,帶教教師作為實驗責任人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指導要求完成各項實驗。
1.5.2 實驗教學生物安全確認表 制訂實驗教學病原體生物安全確認表格,要求參加實驗的人員填寫此表格。表中記錄了主持該課程的負責人、帶教教師、實驗操作的學生和實驗技術人員;病原體名稱、實驗時間、地點;實驗目的、實驗技術人員操作的內容、學生操作的內容;實驗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風險,包括病原體的危害性與應急處理措施等。
制定與病原體相關的實驗儀器操作規范和實驗技術操作規范,要求實驗相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正確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2.1 病原體相關儀器設備的安全操作 在實驗室和儀器放置相應位置,備有《離心機與離心物品的安全操作》、《超凈工作臺使用規范與注意事項》、《生物安全柜與病原體的安全操作規程》等相關操作規范。
2.1.1 《離心機與離心物品的安全操作》 其中包括離心機的放置位置與安全操作步驟、離心病原體注意事項、異常現象處理原則、離心病原體操作步驟、離心用具的清潔、消毒、銷毀等。
2.1.2 《超凈工作臺使用規范與注意事項》 超凈工作臺主要是保護操作標本不受外界環境污染。本實驗室主要用于培養基的制作和培養自由生活的阿米巴原蟲或實驗室純化的動物阿米巴原蟲。
2.1.3 《生物安全柜與病原體的安全操作規程》 生物安全柜用于操作實驗教學中的細菌、真菌、病毒、臨床采集的標本等病原體,利于保護病原體操作人員、實驗教學環境和實驗材料,同時也是為避免暴露于上述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氣溶膠和濺出物而設立。其操作規程包括操作原理、柜內物品放置、操作步驟、安全使用紫外燈、禁止使用明火、妥善處理溢出物、避免氣溶膠產生、操作病原體注意事項、異常現象處理原則、常見病原體操作步驟、實驗物品的清潔、消毒、銷毀等內容,以及安全柜的維護保養等。
3.1 實驗動物種類與來源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用于感染病原體的實驗動物主要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家兔、家貓、家犬等;流行區采集或購買的實驗動物主要有淡水螺類、魚類、蝦類、溪蟹、虎紋蛙等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
實驗動物主要來源于學校動物中心、社會有資質的動物供應商、某些疾病的流行區、或在自由市場購買,其中來源于外購的實驗動物可能存在某些生物安全風險。因此,制訂了《實驗動物的安全管理規范》,積極防護,規范操作,將實驗室生物安全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保證實驗教學的圓滿完成。
3.2 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風險與防護
3.2.1 校內領取的動物 在校內領取的3種實驗動物昆明小鼠,Wistar大鼠,家兔,一般情況下不存在突出的生物安全隱患,但存在被動物抓傷、咬傷的可能性。
3.2.2 社會供應商提供的動物 由社會供應商提供的5種實驗動物,豚鼠、家貓、家犬、虎紋蛙、家雞,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安全風險,使用前做好應急處理預案,避免事故發生。
3.2.3 流行區采集的動物 對于來自寄生蟲病流行區采集的實驗動物、淡水魚類、陽性釘螺、溪蟹等。從實驗開始至實驗結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安全風險。因此,需采取措施,規避風險。
3.2.4 制定規范,安全操作實驗動物 制定《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實驗動物安全管理規范》,指導師生順利進行實驗。“規范”內容包括操作者的自身防護知識;實驗動物的抓取與固定、麻醉與病原體感染、血液采集與動物解剖;實驗動物的倫理與福利、安死術與尸體銷毀等。
病原生物學實驗室高度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工作,多年來未出現過嚴重事故,保證了實驗教學的有序進行,圓滿完成實驗教學任務。盡管如此,實驗室仍然存在一些生物安全隱患,如:個人防護意識薄弱、對本科生缺乏系統的生物安全教育及實驗動物的管理不足等。為此,必須采取相應措施,防患于未然。
4.1 強化個人防護意識 資料顯示,90%以上的安全事故與人的防范意識不足有關[4]。必須嚴格落實實驗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規程,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5-6],因此,要定期對實驗室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及操作技能。對于進入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學生,應根據每一個實驗項目,對學生進行一次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將生物安全滲入到每一個實驗環節,形成更規范的防護意識。同時強調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安全設備設施使用方法、清潔及消毒技術、意外事故處理程序等。使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高度重視生物安全防護,從根本上減少或盡可能杜絕自身感染、環境污染、實驗室泄漏等事件發生。
4.2 加強本科生的系統的生物安全教育 中山大學自2008年開始,將“實驗室與生物安全”列為醫學研究生的必修課程,選用顏光美和余新炳教授主編的“實驗室生物安全”作為教學參考材料,考試通過學生可獲得學位[7]。對本科生則無此要求,導致本科生對生物安全不夠重視,埋下一定的安全隱患。生物安全教育應從本科生抓起,建立嚴格的實驗室準入制度,生物安全培訓合格,才能進入實驗室。加強對本科生生物安全教育,有助于為將來從事病原生物學的相關研究或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奠定基石[8]。
4.3 加強實驗動物的管理 防范源自實驗動物的感染是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必須按生物安全規范建立動物房,各種感染動物模型分開飼養,對于自購的實驗動物,感染病原體的實驗動物,以及寄生蟲病流行區采集的實驗動物,做到嚴密觀察,獨立飼養,實驗結束后及時銷毀處理。宣傳動物倫理福利知識,提倡實驗動物使用“3R”原則[9]。在實驗中遵行“3R”原則,不但是重視實驗動物福利和動物倫理,善待實驗動物的表現,也是防范生物安全風險和隱患的需要。
綜上所述,如何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各種風險減低到可接受的范圍內,使醫學實驗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仍有待于不斷探索和實踐。“安全無小事”,實驗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是一項持續、嚴肅的重要工作,要時時刻刻“如履薄冰”,嚴加防范。
[1]李殿鵬.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確保實驗室安全運行[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7):345-346.
[2]于敏,皮之軍,李建海,等.實驗室生物安全隱患及事故預防[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0):207-209.
[3]張潔,朱昌平,馬文哲,等.高校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12,15(1):195-197.
[4]徐建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164-165.
[5]齊龍.淺談高校生物實驗室環保與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76-178.
[6]呂岫華,劉偉,劉巧麗,等.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0):189-192.
[7]彭實.關于一些高校實驗室廢液管理現狀的調研報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2):153-157.
[8]李嫄淵,吳淑燕,黃瑞.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275-277.
[9]胡小敏,陳怡,楊東旭,等.機能實驗教學中對實驗動物實行“3R”原則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1,8(12):84-8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2.062
:B
:1009-5519(2015)12-1899-03
2015-02-05)
中山大學教改基金項目(YJ201337)。
黃錦桃(1973-),女,廣東廣州人,實驗師,主要從事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工作;E-mail:huangjt@mail.sysu.edu.cn。
李美玉(E-mail:pyt0602@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