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何首烏止“心”痛功效的古代本草文獻研究
李琳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系統梳理先秦至民國時期百余部本草文獻,發現其中有關何首烏止“心”痛的記載;對何首烏所止的“心”痛進行詳細考究,發現在唐宋以前,古人常將胃脘痛稱之為“心痛”,故認為何首烏止“心”痛實為止胃脘痛,臨床可用于止胃脘陰虛內熱之灼痛及內寒中生之冷痛。
何首烏;止心痛;古代本草文獻
何首烏亦名首烏、馬肝石、野苗、紅內消、瘡帚、陳知白、赤葛、鐵稱鉈、金香草等,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干燥塊根。味苦、甘、澀,歸肝、腎二經。臨床運用何首烏常有生熟之別。生何首烏性寒,以瀉為主,功可清熱解毒、消瘡癰腫毒、潤腸通便;制何首烏性溫,以補為長,功可滋補肝腎、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壯骨。因較多古代本草文獻記載何首烏有“益血氣,黑髭鬢,美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令人有子,延年不老”之功,故臨床常將何首烏作為滋補延年的佳品。但對1949年以前百余種古代本草文獻進行系統整理,發現古人對何首烏止“心”痛的功效論述頗多,現報道如下:
何首烏“止心痛”之說始載于《開寶本草》,其中記載:“主瘰疬,消癰腫,療頭面風瘡,療五痔,止心痛,益血氣”。后世眾多本草文獻中均有何首烏止心痛的記載。例如《本草綱目》中引《何首烏傳》曰:何首烏“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瘦,痰癖,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發,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產后諸疾,赤白帶下,毒氣入腹,久痢不止”[1];《本草大成藥性賦》云:“何首烏,黑發,療癰疽,帶下、心疼并止”[2];《藥鑒》曰:“益氣力而止心疼”[3];《醫學匯函》認為:“何首烏兼治婦人產后帶下、面黃、心腹痛瘀血諸疾,為末,酒調服”[4];清·王如鑒著本《本草約編》云:“使心不疼,而驅冷氣虛風之患,久服令人有子,而痊產后帶下之疴”[5];《藥性主治》云:“心痛(附心腹痛),何首烏”[6]。可見,何首烏可止心痛的功效自宋以來一直為醫家所推崇。但古人所講的“心痛”是否為今日“胸痹心痛”值得考究。在唐宋以前,古人常將胃脘痛稱之為“心痛”,古代中醫文獻中所記載的胃脘痛常與心痛混稱;至金元時期,朱丹溪明確指出前人所謂的“心痛”實指胃脘痛,將胃痛從心痛門中分離出來。明·虞摶《醫學正傳·胃脘痛》中指出:“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進一步闡明了歷代文獻所謂的心痛多數是指胃脘痛而言。因此,《開寶本草》所言何首烏可止“心”痛實則可止胃脘痛。
對于何首烏能夠治療“心”痛證型產生的原因,各醫書觀點有異。《神農本草經疏》《雜癥痘疹藥性合參》均認為“心”痛的原因在于“心血虛則生內熱,熱則心搖,搖而作痛”[7],此時須“益血則熱解而痛除”,而何首烏為益血祛風的上藥,故可止“心”痛;《本草乘雅半偈》認為“心”痛的原因為“火大失其暖熱”[8],何首烏苦澀,固能滋陰益血,可使“火歸暖熱”,故痛除;《神農本草經指歸》認為何首烏“止心痛”的原因在于“心大藏也,亦謂之土藏也。陽氣偏上浮外,土中水陰,止而不行,陰失陽氣舒通而心痛,得陽氣內藏戌土藏中,土之陰得陽氣溫舒,其痛已”[9];《壽世醫竅》提出“風火內生,上焰心脾”[10]心痛者,須何首烏同女貞子、阿膠等斂而滋之。可見,何首烏所治療的痛證類型主要為陰虛內熱型、虛寒型。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熱,或氣郁化火,或胃熱壅盛,或治療時長期使用溫燥之品,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內盛,故有胃脘灼痛,陰虛內熱之象;脾胃陽虛,納運不健,胃失溫煦,內寒中生,可出現中焦虛寒、陽氣不足之象。何首烏為滋陰益血之佳品,可滋腎養肝以止胃脘陰虛內熱之灼痛;制首烏性溫偏補,《藥鏡》亦云其“暖胃溫脾”,故何首烏可溫中止痛,治療內寒中生之“冷氣心痛”,即胃脘冷痛。
現代醫學認為胃痛和心痛二者不僅有部位之別,疼痛的性質、程度,疾病的預后等也大不相同。胃痛病位在胃脘,即上腹部;而心痛病位在胸中。胃痛多以鈍痛、隱痛為常見,亦有疼痛劇烈如針刺者,但一般不如心痛之劇烈。心痛疼痛表現為絞痛,痛徹胸背,常伴有心悸、憋悶之感。預后方面,胃痛預后較為樂觀,而心痛病程長、多疼痛不已。
近年來,對何首烏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均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中何首烏增強免疫力、抗菌、抗炎、抗癌等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突破,但缺少針對胃脘部藥理作用研究的詳細闡釋。相比而言,對于心肌的保護作用研究尤為重視。研究發現何首烏對于心腦血管具有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何首烏具有心肌保護作用。何首烏中所含卵磷脂和鐵,能夠有效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具有補血的功效,有利于造血系統功效的發揮,促進骨髓造血,加快細胞增殖,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11]。動物實驗研究對何首烏的心肌保護作用亦有新發現。何首烏含蒽醌類物質,將其提取液作用于犬類,發現其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預防作用較突出,能夠降低再灌注導致的G S H損耗,抑制機體SE谷胱甘肽過氧化酶(G P X)、谷胱甘肽還原酶(G R D)活性的降低,突顯出明顯的心肌保護作用[12]。另一實驗研究也證明20%的何首烏注射液能明顯減慢離體蛙心的心率,且有劑量依賴性。另外,何首烏對抗由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加快,輕度增加離體心臟冠狀動脈的流量,對垂體后葉素所致的家兔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3]。高淑紅等[14]對何首烏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首次從制何首烏中分離得到淫羊藿系,該化合物是中藥淫羊藿的主要成分淫羊藿苷的衍生物,具有抗氧化、防治肝損傷、抗肝細胞凋亡、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探討古代本草文獻研究并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考究出何首烏止“心”痛實則可止胃脘痛,臨床可用于止胃脘陰虛內熱之灼痛及內寒中生之冷痛。現代藥理研究針對何首烏對胃脘的藥理作用研究較少,但對心肌保護作用研究較多。目前,何首烏在臨床上主要被用于抗衰老及治療高脂血癥、血管性癡呆、動脈粥樣硬化等,以單味何首烏或以何首烏為主的復方制劑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關于何首烏對胃脘痛的防治及其機制等方面還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挖掘古人運用何首烏的功效,能夠為何首烏的藥性理論研究提供支撐,為臨床應用何首烏提供借鑒。
[1]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39卷·本草綱目[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41.
[2]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84卷·本草大成藥性賦[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68.
[3]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61卷·藥鑒[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02.
[4]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66卷.醫學匯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25.
[5]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106卷·本草約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16.
[6]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141卷·藥性主治[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47.
[7]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70卷·神農本草經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56.
[8]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76卷·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0.
[9] 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140卷·神農本草經指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35.
[10]中國文化研究會.中國本草全書:120卷·壽世醫竅[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96.
[11]辛淑杰.何首烏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J].北方藥學,2013,10(7):36-37.
[12]李秀瓊.中藥何首烏的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3):365-366.
[13]譚目健.何首烏藥理研究進展[J].醫學文選,2000,19(增刊):145.
[14]高淑紅,蘇珍枝,吳士杰,等.制首烏化學成分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3):543-545.
The Effectsof HeShouWu on Cardialgia Reliefby Review ing AncientHerbal Literatures
LIL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Hundredsof herbal literatures from Pre-Qin period to Republican period were systematically sorted outand discovered the records relevant to HeShouWu(Fallopiamultiflora Harald)in stopping heartpain.Through the thoroughly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the cardialgia reliefby HeShouWu,the resultshowed that the ancientpeople often called gastric abscess as heart pain befor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refore stopping heart pain in factwas stopping the pain ofgastric abscessand clinically itcan be used to treatepigastric burning pain due to Yin deficiency and internalheataswellascrymodynia internally generated by coldness.
HeShouWu;cardialgia relief;ancientherbal literature
R631.4
A
1004-6852(2015)03-0045-03
2014-02-20
李琳(1980—),女,在讀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醫雙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