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璞,王亞旭,王嘉倫,何 靜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淺談傣醫藥的時間醫學規律*
王 璞,王亞旭,王嘉倫,何 靜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對傣醫藥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初步探討傣醫藥的時間醫學思想,總結出傣醫藥疾病診斷和擇時用藥的季節規律、月規律、星期規律、日規律及年齡規律,為傣醫藥時間醫學的研究提供參考。
傣醫;傣藥;時間醫學;擇時用藥
傣醫藥的時間醫學觀念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其圍繞傣醫藥的“四塔”和“五蘊”等理論,依據時間特性辨證診斷用藥,但今人尚未對其展開深入挖掘。本研究試從季節、月、星期、日和年齡規律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傣族人民根據居住地區的生態特點,將一年分三季,即冷季(臘魯鬧)、熱季(臘魯皇)和雨季(臘魯分)。冷季為傣歷的1月至4月,相當于公歷的11月至次年2月;熱季為每年的5月至8月,相當于公歷的3月至6月;雨季為傣歷的9月至12月,相當于公歷的7月至10月[1]。
三季特性各不相同,冷、熱、雨三季分別產生不同疾病。尤其在季節交替時,一些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冷季氣候寒冷干燥,易出現筋骨麻木等風濕類和呼吸類疾病。熱季氣候炎熱,濕熱熏蒸,“火塔”偏盛,易發生腸道傳染病、瘧疾等;雨季濕度大,易致腹瀉,濕熱癬疹等。而冷季與熱季的交季時期,即傣歷4、5月(公歷2、3月),腹瀉、痢疾等較多見;熱季與雨季的交季時期,即傣歷8、9月(公歷6、7月),瘧疾等較多見;雨季和冷季的交季時期,即傣歷的12月至次年1月(公歷10、11月),傷風感冒、咳嗽哮喘等較多見[2]。
傣醫藥根據季節與疾病發生的關系,將不同藥味的藥物用于防治不同季節的疾病。如冷季多用辣味藥物(傣語稱為雅撇)以散寒、溫中、止痛等;熱季多用苦味藥物(傣語叫雅烘)以清熱、解毒、涼血等;雨季多用澀味藥物(傣語稱為雅發)以收斂、除濕等[1]。
傣醫藥的月規律,既以月數為單位給藥,又有以一個月中的特殊日期給藥,均可取得較好療效。
2.1 按月數給藥 傣醫為孕婦安胎時,有一種按懷孕月數選擇給藥的方法。《檔哈雅》記載婦人懷孕1個月,用燈臺樹煎水服或磨水服;懷孕2個月,用燈臺樹、荷花磨米湯服,或燈臺樹煎水服;懷孕3個月,用燈臺樹,毛葉紫薇,野香櫞花搗爛取汁服,或燈臺樹根煎水服;懷孕4個月,用燈臺樹花、土射香、決明、野菱果、拔毒分別磨水服;懷孕5個月,用燈臺樹花,野菱根根磨水兌蜂蜜服,或燈臺樹、毛葉紫薇煎水服;懷孕6個月,用燈臺樹皮,絳香、大蒜、野香櫞花搗碎取汁服,同時用燈臺樹和海帶煎服;懷孕7個月,用芫荽花泡水服,同時煎服大樹木棉;懷孕8個月,用燈臺樹根、牛角花、荷根、野香櫞花搗爛取汁服;懷孕9個月,用燈臺樹、黃竹根煎服[3]153。其按月用藥之詳細,可見當時對孕婦懷孕與時間關系理解的透徹和精妙。
2.2 一月中的特殊日期用藥 傣醫同樣發現在一個月中的特定時間給藥,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治療脫發頭皮癬,用黃李子樹皮、梅子樹根、酸角根煎湯,每月三十服[4]593;治療帕雅寧(甲亢),將刺桐樹皮、姊妹樹皮、蔓荊子、滇池里的海帶、山麻豆碾粉,十六到三十服用[4]559;胥筱云等[2]認為傣醫重視在每月月初、十五、十六、三十等時間點給藥,且治療婦女妊娠反應,多選擇在月初給藥。而且同一藥方,在不同日期給藥,其治療作用不同。如姊妹樹靈藥,在月圓(十五)時與黃母雞燉吃,不孕的婦女即可懷孕;而在每月月虧(初一)時,此藥丸兌榕水送服,可使婦女節育[5]170。
傣醫對星期規律的認識,體現在對藥物的制作中。如傣醫方劑雅剝提先照臘西治療眼病、胃疼等。此方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姜、香附子、山小桔、黃姜、胡椒、畢拔組成;第二部分由旱連草、山大黃、烏鴉窩、囊萼、羊蹄甲、碎米葉組成。其中第一部分6味藥采收以后需按星期周期舂成細粉后混合。星期日舂姜,星期一舂香附子,星期二舂山小桔,星期三舂黃姜,星期四舂胡椒,星期五舂畢拔,星期六才將此6味藥混合,再與第二部分藥物混合成藥[3]140。
一日之內不同時辰,傣醫藥對疾病辨證論治和藥物使用有不同認識。
傣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間發病,病機有可能不同,治療用方則隨時加減。如傣醫用黑種草籽、歇巴列、緬甸幫根、絳香紅檀、無患子樹皮等18味藥混合磨成粉末,用于腰酸背痛、脾臟腫脹、腹痛等。上午發病,用溫水送服;中午發病,配絳香紅檀粉、絳香白檀粉溫水送服;下午或傍晚發病,配澤蘭根粉溫水送服[5]187。
有些方劑需要于清晨,午后、睡前等固定時間使用。清晨服者,以治腸道寄生蟲病居多,如取胡椒、小姜、榼藤子仁碾粉,晨間空腹服;再如苦楝樹皮、魚腥草、薇籽、內麻該藤煎湯,晨間空腹服等[4]591。午后服用者,如治小孩手腳發抖,用蛇藤子、黑牛角、藤篾皮等11味藥物炒焦搗細粉,于午后用芝麻油調勻,外施[5]212。睡前服者,如雅干懶滾引(強腎滋陰藥),于睡前服;雅干懶(強腎壯陽滋陰藥)需睡前、醒后各服一次[3]148。
傣醫對辨證用藥與人的生長過程、年齡及出生年月有詳細描述,包括用藥和疾病診斷兩個方面。5.1 用藥方面 傣醫將人的一生劃為3個階段并根據每個生長階段的特點指導臨床用藥:1~20歲稱為“巴他麻歪”,此階段人尚未發育成熟,年幼氣血未充,生病應選甜、咸之藥治療,不易損傷幼稚之體;21~40歲稱為“麻西麻歪”,這一階段人體血液充足,氣血旺盛,體質偏熱,風氣旺盛,宜選擇辣、苦、酸之藥物,以除風清火毒;40歲以上稱為“巴紀麻歪”,這個階段的人血液漸少,形體漸虛,胃火漸衰,水濕易停留于體內而發生疾病,痰、涎之邪增多,宜選補火、土、氣之甜、溫、咸的藥物[2,4]。
5.2 診斷方面 傣醫主要依據患者的出生年份和虛歲等,圍繞“四塔”和“五蘊”及組成人體的其他物質,通過幾種固定的算法,判斷疾病的病因和嚴重程度,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傣族醫藥學》載有5種方法,包括“108”與機體人類物質診斷法;年齡(虛歲)與發病原因診斷法;四塔與季節、年齡、五蘊疾患診斷法;四塔與患者初生年(傣歷)關系診斷法;42種物質與月基數虛歲,十二宮診斷法。以虛歲與發病原因診斷法為例,傣醫將導致人類發病的原因歸為“先天”(第一類)、“情志”(第二類)、“自然”(第三類)、“飲食”(第四類)4大因素。診察時用患者的虛歲除以4(4大因素),從所得余數辨別病因。如患者虛歲為63,63除以4余數是3,可知患者為第三類病因(自然)所致[6]。
中醫藥時間醫學的思想豐富[7]。作為民族醫藥重要分支的傣醫藥善于總結時間醫學規律,發現了疾病診斷和擇時用藥的季節、月、星期、日及年齡等規律。其中蘊含豐富的時間醫學思想,值得對傣醫藥文獻進一步挖掘研究。
[1] 李峰,馬淑然.中國民族醫藥學概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9.
[2] 胥筱云,陳普,牛菲,等.傣醫疾病治療與時間的關系初探(二)[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5(10):70-71.
[3] 佚名.檔哈雅[M].溫源凱,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4] 康朗措·金錦.檔哈雅龍[M].玉臘波,譯.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5]《中國貝葉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貝葉經全集·第62卷·檔哈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李朝斌,關祥祖.傣族醫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92-226.
[7] 王亞旭,王璞,王聿成,等.探討補中益氣湯的擇時用藥理論和方法[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35(7):648-649.
A D iscussion on Tim eM edicine Regu larity of Dai Nationalistic M edicine
WANG Pu,WANG Yaxu,WANG Jialun,HE Jing
Pharmacy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The literatures of Dai nationalisticmedicinewere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to explore its time medicine regularity.The diseases diagnoses and medications at suitable time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of seasons, weeks,daysand ageswere reached a conclus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imemedicine of Dai medicine.
Dai nationalisticmedicine;Dai drugs;timemedicine;medication atsuitable time
R295.3
A
1004-6852(2015)03-0084-02
2014-02-17
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選題項目(編號2013-JYBZZJS-035);北京中醫藥大學自主選題研究生資助項目(編號2013-JYBZZ-XS-099);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創新團隊資助項目(編號2011-CXTD-14)。
王璞(1959—),女,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