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益飛孔旭東鄭小芹繆文軍張士宇曹擁軍李長銘
(1.如東縣蠶桑指導站 226400;2.如東縣栟茶農業服務中心)
2015年早春全齡人工飼料育試驗報告
韓益飛1孔旭東1鄭小芹2繆文軍1張士宇1曹擁軍1李長銘1
(1.如東縣蠶桑指導站 226400;2.如東縣栟茶農業服務中心)
文章報告了如東縣2015年早春組織皓月×菁松蠶品種全齡人工飼料養蠶試驗示范情況,此次試驗平均張種平均產繭21.92kg,生產1kg鮮繭折合使用粉體干料4.60kg,粒繭絲長1071.4m,蟻蠶結繭率為60.38%。試驗過程中,首次全程采用物聯網技術進行蠶室溫濕度控制,并組織家蠶人工飼料的生產,為今后探索進一步降低人工飼料成本和產業化生產家蠶人工飼料積累了經驗。
家蠶 皓月×菁松 早春全齡 人工飼料 物聯網飼育
近年來,如東縣在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探索與應用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繼2013年早春、初冬利用人工飼料生產出“反季節”蠶繭[1-2],2014年組織早春、夏蠶、早秋、晚晚秋以及冬蠶等5次全齡人工飼料飼育試驗[3-7],讓廣大技術人員及參與示范工作的農戶看到了實現人工飼料全年不間斷養蠶,繼而實現養蠶業集約化、規?;a業化生產的希望。為了加快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經驗積累,力爭盡早形成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規范,2015年早春又一次組織了早春全齡人工飼料飼育試驗示范,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試驗材料
供試蠶品種:皓月×菁松5盒(25000粒/盒),由江蘇省蠶種公司提供。蠶種于2015年2月10日出庫,2月12日到達催青室,10℃左右常溫保管。2月24日采取25℃恒溫催青至轉青齊一,于3月5日送到示范農戶蠶室。
家蠶人工飼料:桑葉粉含量35%,采用山東省蠶業研究所提供的飼料配方及復合Vb等原料,由如東縣豐月蠶業專業合作社蠶用飼料廠生產提供。
1.2 試驗方法
1.2.1 家蠶人工飼料的預處理準備
1~4齡人工飼料的預處理采用粉體飼料加水約1.7倍用拌和機(上海奔正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型號BZ-25)調勻,裝入30cm×38cm的包裝袋內,每袋裝量3.0kg,用蒸飯車蒸煮50min,1~2齡飼料于收蟻前進行預處理加工;3~4齡飼料分別于眠期處理加工。
5齡飼料加水約1.7倍用拌和機(上海奔正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型號BZ-50)調制后,裝入38cm× 80cm的包裝袋內,每袋裝量6.0~6.5kg,置于蒸飯車內蒸煮50min。其中5齡餉食用的飼料于大眠期進行預處理,5齡第3天、第5天使用的飼料于使用前一日進行預處理。
1.2.2 試驗地點與試驗條件
試驗示范在栟茶鎮陳灣村17組季彬家進行。為保證蠶體發育所需環境條件,試驗示范前對蠶室進行了改造:在原來頂部已經采用5cm厚泡沫夾芯彩鋼進行改造的基礎上,養蠶前對四周墻體采用厚7cm厚石棉夾芯彩鋼進行保溫處理;配備蘇州昊江春雨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完整的現代化養蠶物聯網設施,通過手機和互聯網遠程配置管理現場的傳感器和控制器,進行蠶室溫濕度監控與調控,四周墻壁配套添置電加溫線進行加溫、采用超聲波加濕器(型號:哥美ZL6688)補濕。
全齡采用內徑60×75cm、高8cm(外形尺寸為:81×69×9.2cm)的疊式塑料筐飼育,每盒蠶種1齡用筐2只、2齡4只、3齡8只、4齡16只、5齡48只。
溫濕度控制設定:1齡29.0~30.0℃,相對濕度85~95%;2齡28.0~29.0℃,相對濕度80~90%;3齡27.0~28.0℃,相對濕度80~85%;4齡26.0~27.0℃,相對濕度80~85%;5齡25.0~26.0℃,相對濕度80~85%。
1.2.3 飼育方法
蠶種進共育室后,25℃補催青,收蟻當天早晨5:00升至30℃。紙包法收蟻,收蟻時將紙包打開,手撒用專用飼料切割器[8]切割好的飼料,讓蟻蠶自行爬上飼料取食;2齡和4齡餉食前撒防僵粉、加網,餉食后,提網分匾,淘汰遲小蠶;5齡起蠶加中蠶網餉食,餉食后10h,提網除沙,擴匾。飼料實際總用量(濕體人工飼料;以下相同)1齡9.0kg、2齡18.0kg、3齡84.0kg、4齡232.0kg、5齡1025.0kg。1~4齡用專用飼料切割器[8]將飼料切割成條狀進行給料,5齡用戴有1次性手套的手將飼料捏成不規則塊狀飼喂。1~4齡給料次數、給料量、蠶座面積、眠起處理等飼養技術參照文獻[9]的方法進行。5齡期于餉食、第3天和第5天共給料3次、餉食后擴座后及5齡第7天共補料2次。5齡后期熟蠶達到3%左右,體噴300倍蛻皮激素,16h后手捉熟蠶上蔟,方格蔟室內營繭,蔟室用煙道炭爐補溫。
1.2.4 防病措施
養蠶前,蠶室蠶具常規打掃清理,用氯制劑進行全面消毒后,用毒消散熏蒸。飼育期間,每日早晚用紫外燈光消毒,每次約1h左右;2齡和4齡餉食前撒防僵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4~5齡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氟苯尼考;飼育操作時皆佩戴1次性手套操作。
1.3 調查項目與方法
調查齡期發育經過、飼料用量;上蔟7d后調查產繭量、公斤繭粒數、干殼量、良蛹率等,并將鮮繭送農業部蠶桑產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鎮江)檢測絲質成績。
2.1 齡期發育經過
蠶種于3月6日8:00收蟻,到4月1日17:00熟蠶上蔟完畢,歷時共26d9h??紤]到人工飼料養蠶時,難以界定眠起的具體時間,我們將上一齡期餉食到下一齡期餉食的時間算作齡期經過,結果見表1。

表1 各齡齡期發育經過調查
2.2 飼料用量與蠶繭產量
此次試驗示范共用粉體飼料504kg,其中1~4齡用料127kg、5齡用料377kg;共生產鮮繭109.6kg,張種平均產繭21.92kg,生產1kg鮮繭折合使用粉體干料4.60kg。
2.3 蟻蠶結繭率
Kg繭粒數為668粒,累計結繭總頭數約為73213頭,蠶卵的實用孵化率為97%,孵化蟻蠶總頭數為121250頭,蟻蠶結繭率為60.38%。
2.4 繭層含水率和良蛹率
繭層含水率7.88%,良蛹率60.61%,死籠率為15.15%,毛腳繭比例24.24%(表2)。繭層含水率低,可能于4月初氣溫較低,蔟室持續加溫,蔟室內濕度較小所致。

表2 蠶繭產量調查統計
2.5 蠶繭質量
抽取樣繭3kg,經農業部蠶桑產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鎮江)檢測,上車率66.83%,粒繭絲長1071.4m,解舒率41.07%,繭絲纖度1.439dtex,清潔99.0分,潔凈97.50分(表3)。解舒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繭絲纖度太小,而繭絲纖度小,可能與飼料質量有關。

表3 繭絲質量情況統計
3.1 早春全齡人工飼料養蠶取得了良好成績
為確保證在春蠶飼養之前實施兩批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試驗示范,2015年早春蠶飼養時間比2013年和2014年提前。此次試驗,全齡經過26d 9h,累計使用粉體人工飼料504kg,生產鮮繭109.6kg,張種產繭21.92kg,生產1kg鮮繭折合使用粉體干料4.60kg,Kg繭粒數為668粒,蟻蠶結繭率為60.38%,繭層含水率7.88%,良蛹率60.61%;上車率66.83%,粒繭絲長1071.4m,解舒率41.07%,繭絲纖度1.439dtex,清潔99.0分,潔凈97.5分。其中生產1kg鮮繭折合使用粉體飼料的用量比2015年早春期的5.25kg有所下降;良蛹率明顯上升,說明蠶期間的蠶病感染得到了較好控制;粒繭絲長也有所增加。但上車率、蟻蠶結繭率、解舒率皆有所下降,解舒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是繭絲纖度小所致,而繭絲纖度小的原因可能與飼料有關,這方面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3.2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人工飼料養蠶技術更加簡便易行
我們在試驗過程中,首次全程采用物聯網技術進行蠶室溫濕度控制,大幅度降低了以往控制蠶室環境費工費力的狀況。盡管試驗期間外界氣溫低,但通過對蠶室保溫性能和加溫加濕設備進行改造,配備物聯網對蠶室溫濕度進行控制,使蠶室能夠一直保持目的溫濕度,保證了蠶體的正常發育,不僅使此次試驗示范順利進行,同時也為實施全年不間斷養蠶創造了條件。
3.3 組織家蠶人工飼料生產為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實用化奠定基礎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家蠶人工飼料的配方、原料、質量等直接關系到人工飼料養蠶成績與效果。此次試驗過程中,我們在前幾年成功加工飼料用桑葉粉的基礎上,首次組織家蠶人工飼料的生產,盡管核心原料由山東省蠶業研究所提供,但通過組織飼料生產,為今后探索飼料生產產業化技術,進一步降低飼料成本,同時也為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實用化奠定基礎。
[1] 韓益飛,孔旭東,繆文軍,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齡人工飼料育初探[J].中國蠶業,2014,35(1):35-37.
[2] 韓益飛,何磊,司馬楊虎,等.智能養蠶環境控制系統與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實踐報告[J].江蘇蠶業,2014,36(2):1-3.
[3] 韓益飛,孔旭東,繆文軍,等.皓月×菁松早春全齡人工飼料育試驗報告[J].廣西蠶業,2014,51(3):8-11.
[4] 韓益飛,李化秀,孔旭東,等.夏蠶菁松×皓月全齡人工飼料育試驗初報[J].北方蠶業,2014,35(4):18-20.
[5] 韓益飛,孔旭東,繆文軍.早秋皓月×菁松全齡人工飼料育試驗報告[J].江蘇蠶業,2015,37(1):19-22.
[6] 如東蠶桑站.如東縣晚晚秋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示范圓滿結束.江蘇蠶業,2015,36(4):24.
[7] 韓益飛.冬季皓月×菁松全齡人工飼料飼育試驗報告[J].北方蠶業,2015,36(1):25-27.
[8] 李化秀,顧寅鈺,史辛琴,等.飼料切割器:中國,201120178471.3[P].2011-12-21.
[9] 南通質量技術監督局.DB3206/T223—2013家蠶1~4齡人工飼料飼育技術規程[S].南通:[出版者不祥],2013.
第四屆江浙兩省安全養蠶學術研討會
2015年8月18曰,江浙兩省蠶桑學會在浙江省安吉縣聯合召開了第四屆江浙兩省安全養蠶學術研討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華南農大、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及江浙兩省蠶桑重點市、縣相關技術人員參加了會議。浙江省農林推廣中心副主任吳海平、江蘇省蠶種管理所副所長周成偉分別通報了所在省的蠶桑生產和養蠶安全情況,分析了江浙兩省的蠶桑生產態勢,著重就養蠶安全提出了要求。指出雖然當前蠶桑生產規模大幅萎縮,而通過推廣抗逆新蠶品種,加強桑園病蟲害防治,強化養蠶環境安全和養蠶用具的消毒和推廣家庭農場養蠶來提高養蠶的安全系數。希望江浙兩省的蠶業科技人員在產業升級、模式創新等方面共同努力,加強交流,穩定蠶桑生產。華南農大劉吉平教授、中國蠶業研究所沈中元研究員、浙江農業大學魯興萌教授作了養蠶安全的專題學術報告,江浙兩省縣(市)的參會代表作了安全養蠶經驗交流。會議組織參觀了浙江大學農業科技園、植物工廠和設施農業。
(本刊)
S883.9
A
2015-09-02-001
項目資助:江蘇省農業三項工程項目[SXGC(2014)105、SXGC(2014)292、SXGC(2015)116、SXGC(2015)292];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2014?NY033);2015年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項目;國家星火計劃項目(2013GA690096);中央財政農業科技推廣資金項目(2014)。
韓益飛(1964—),男,江蘇如東,碩士研究生,推廣研究員。Tel:0513?84113149,E?mail:nthyf@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