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鴻韓美華顧光銀趙永剛張 明
(1.東臺市富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224222;
2.東臺市梁垛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3.東臺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
東臺市推行信息化服務的做法與體會
盧 鴻1韓美華2顧光銀3趙永剛3張 明3
(1.東臺市富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 224222;
2.東臺市梁垛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3.東臺市蠶桑技術指導管理中心)
近年來,東臺市蠶桑技術推廣部門與中國電信東臺分公司和中國移動東臺分公司合作,先后創建了蠶信通和蠶事通信息化服務平臺,有效破解了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制約瓶頸,加快了技術傳播與推廣,促進了蠶農增收致富,穩定了繭絲綢產業基礎。
蠶桑 信息化服務 做法與效果
和“蠶事通”,將栽桑養蠶實用技術、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蠶病預防和家蠶防毒保安、繭絲綢市場行情以及農業氣象信息等資訊通過電話語音和手機短信等方式發送到蠶農手中,受到了廣大蠶農的普遍好評和歡迎。截止2014年底,全市“蠶信(事)通”入網用戶達3.18萬戶,占養蠶總戶數的52%以上。推行“蠶信(事)通”信息化服務,加快了蠶桑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筑牢了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基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了雙豐收。
根據技術推廣部門的要求和生產實際的需要,中國電信東臺分公司和中國移動東臺分公司分別建立了與通信平臺運行體系相匹配的硬件設施。
1.1 配置媒體通信交換平臺
實現企業級IPCC呼叫中心,支持SIP協議,配置1000M以太口和USB接口。內置CTI服務接口,智能型IVR模塊,認證計費模塊,電話會議模塊,語音信箱模塊。
1.2 配置數據處理中心
為適應用戶需求,建立大容量、高速度的數據處理中心,配置IBM八核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備份服務器。
1.3 配置網絡安全防護系統
“蠶信通”平臺配置千兆網絡衛士防火墻系統,整機吞吐量>4Gbps,最大并發連接數>200萬,每秒最大新建連接數5萬。通過國家3C認證、ISCCC第三級證書,具有密碼檢測功能認證。
1.4 配置機房環境保障設施
機房采用專用精密空調,精確控制機房空間的溫度及濕度,確保機房內全天24小時保持22±2℃恒溫、50%恒濕,為平臺提供最佳運行條件。
2.1 蠶信通
“蠶信通”平臺由市技術推廣部門與電信公司合作創建,先將入網蠶農固定電話號碼錄入數據庫,然后導入系統平臺。市蠶桑技術推廣部門根據生產的需要,編寫文字信息,再用本地方言播讀錄制語音信息,然后通過蠶信通平臺自動撥打蠶農的固定電話,通過電話振鈴提示蠶農收聽即時語音信息。每次發送信息,系統平臺可以設置呼叫(振鈴)次數、發送時段和呼叫間隔時間。如果錯過了收聽時間,用戶還可以回撥一個電信的固定號碼,免費反復收聽。
2.2 蠶事通
“蠶事通”平臺由市技術推廣部門與移動公司合作創建,將入網蠶農手機號碼集中錄入數據庫,然后導入系統平臺,專為手機用戶發送語音信息和文字信息。其運行方式與“蠶信通”基本相似。同樣,可以回撥一個電話號碼,免費反復收聽。
2.3 運行模式
電信部門和移動部門負責平臺運行與維護,保證“蠶信(事)通”平臺正常工作。
市蠶桑技術推廣部門負責蠶信(事)通內容編寫、審核與發送。技術人員進行蠶信(事)通信息內容收集、整理和編寫,分管領導審核,主要負責人簽字核發。在信息發布上,嚴格做到不發布不當言論、不推銷產品廣告、不發布與蠶桑無關的信息。信息發送完畢后,相關資料存檔保管。
“蠶信(事)通”運行程序如下:內容編輯→信息審核(30min內)→語音錄制(20min內)→信息上傳(30min內)→平臺發送(5h內)→蠶農接受→發送統計(發送6h后)→補充發送(對未接受的用戶)→結果反饋(次日上午)。
將包含技術的“語音流”發送到用戶的手機和電話座機上,將“紙媒體”的文字內容發送到用戶手機上,方便用戶可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即時連接、實時服務是平臺運行的一大特色。
3.1 實時接收快捷化
入網用戶通過接受文字短信和語音服務,能及時了解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要領和生產關鍵。蠶信(事)通及時、便捷、個性化的特點,提高了技術普及率,加快了蠶業信息化建設步伐,提升了技術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
3.2 重復收聽便利化
平臺增設存儲和讀取功能,蠶農通過回撥熱線電話,免費重復收聽當期蠶信(事)通信息。此舉,既解決了蠶農因事錯過接聽或一次聽不清電話內容等不利因素,還解決了部分老年蠶農不識字的問題。
3.3 價廉惠農大眾化
入網用戶每月繳費2元,全年按8個月收取,所有費用歸電信公司和移動公司結算,技術服務部門不收任何費用。價格低、效果好吸引了眾多養蠶農戶入網。
3.4 技術推廣高效化
以“互聯網+蠶業”為驅動,技術推廣實現了高效快捷,有利于蠶桑技術推廣部門集中研究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問題。
整合現代通信技術,推進信息化與繭絲綢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蠶農與科技部門溝通的快捷通道,是破解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制約瓶頸的有效舉措。此舉,有利于蠶桑技術推廣、普及和應用,有利于蠶農增收致富,有利于產業發展壯大。
4.1 產業優勢是蠶業信息化平臺發展的助推器
東臺市依托蠶桑產業優勢開啟信息化服務,拓展了服務領域。一是依托蠶桑生產優勢。全市現有桑園10133hm2,年飼養蠶種45萬盒,生產蠶繭17000t,行業產值30億元,是全國、全省主要的優質繭生產基地之一[2],東臺桑園保有量、蠶繭總產量、繭絲質量等指標名列江蘇第一、全國前茅;二是依托龍頭企業優勢。在江蘇富安和江蘇民星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兩大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推行“二次分配”和讓利拉動,全市形成了“栽桑養蠶—蠶繭收烘—繅絲加工—織綢出口”貿工農一體化運行模式,夯實了產業基礎;三是蠶桑部門的技術優勢與電信部門的網絡優勢融合。蠶桑生產技術部門負責信息采編、審核上傳和信息發送,電信、移動部門負責網絡運行維護等工作。
4.2 用戶發展是蠶業信息化平臺成功的基礎
東臺市將“蠶信(事)通”當作惠農和為農民辦實事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列入鎮村蠶桑服務人員和電信、移動部門客服人員的工作考核內容,強化獎懲考核措施,使用戶數量保持較快增長,并維持較多的總量。入網費用價格低,蠶農得到的實惠多,也是保證用戶發展的原因之一。
4.3 信息采編發布是蠶業信息化平臺運行的關鍵
首先是平臺通道要寬廣。確保5h內能將信息發送到所有入網用戶;其次是信息采發要快速。全市在6個重點鎮、8個規模村明確了10名信息采集員,信息員主要來自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村養蠶大戶,為信息采集和編發提供第一手材料;三是信息內容要簡明。編輯的信息要通俗易懂,養蠶戶一聽就能明白,易學易記易掌握;四是信息反饋要及時。通過反饋,及時改進存在的問題。
4.4 成效顯著是蠶業信息化平臺穩定的前提
信息化平臺的建立,加快了技術推廣和新品種、新模式的應用,提高了技術覆蓋率。根據調查統計,東臺市盒種產繭量由2010年的30.5kg增加到2014年的40.2kg,平均上車繭率由2010年的85%提升到2014的91%、解舒率由68%提升到75%,每667m2桑園蠶繭產量增加35kg,產值增加1600元左右。東臺繭絲綢產業之所以取得持續穩定發展,并經受住市場波動的沖擊,主要得益于東臺市全面推行信息化服務。
[S88-9]
C
2015-08-03-002東臺市蠶桑技術推廣部門在推行“八統一”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上,又先后與中國電信東臺分公司和中國移動東臺分公司展開合作,創建了“蠶信通”
盧 鴻(1969—),男,江蘇東臺,大專,農藝師。主要負責東臺市富安鎮蠶桑生產、蠶繭收烘與加工管理。
顧光銀,高級農藝師,Tel:0515-85212794,E?mail:dtg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