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慶
內蒙古氣象信息中心
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全區氣象部門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業務支撐保障系統建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然而,在科學技術尤其是IT 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在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社會管理、業務科研等方面更好的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如何看待氣象部門在未來信息化大潮中的走向,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氣象部門在信息網絡現代化建設中,對云計算技術進行了有效探索,轉變資源服務模式,打造云計算技術數據中心。長久以來,信息系統的建立始終伴隨著相應的基礎設施和運行環境,從資源的角度看,以計算、存儲和通訊能力的維持,實現資源的滿足。 全力打造“云計算數據中心”,實現以基礎設施資源作為服務內容向全區氣象部門內部提供服務的新模式。 實現了資源與資產相脫鉤,用戶不必購置資產,只需按實際需求購置所需的資源;用戶所使用的資源可隨著實際應用需求的變化而實現實時動態調整;用戶可根據資源的實際使用量付費,這種模式可以使全區氣象部門從購置高額基礎設施困境中解脫出來,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拓寬全區信息網絡系統,優化網絡結構是發揮云計算中心優勢的基礎。
2014 年5 月,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挖掘氣象大數據的深層價值。阿里云將提供技術支持,與氣象局共同搭建“中國氣象專業服務云”, 面向有氣象數據需求的企業提供專業化的云計算技術服務。中國氣象局與阿里云的戰略合作是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重要實踐,利用互聯網云計算技術服務,避免資金巨大、周期漫長等缺陷。
云計算技術的精髓是利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和技術組合,最大限度提高基礎設施、平臺設施和軟件的使用效率,解決信息化工作的缺陷。 云計算技術將有可能極大地簡化基層氣象業務工作環境,實現資源優化組合,使氣象業務布局更加系統化,專業化,更好完成氣象信息系統合理配置,降低日常信息化工作的成本。 當前云計算技術的日益普及運用,已成為政府和各行各業信息化的首選模式。隨著氣象云計算技術的構建,將形成云端部署、終端應用的氣象業務新模式。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IT 資源集約,信息技術的進步,使信息處理能力、 傳輸速度和存貯容量大幅度提高,信息環境支撐的技術被不斷突破。通過IT 技術,將逐步形成氣象信息數據中心。
氣象信息管理系統是氣象部門的核心業務系統,是氣象各業務系統的中樞系統。 作為以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處理和信息服務為特征的內蒙古氣象信息中心,如何將原來的業務信息系統平臺定義為內蒙古氣象信息管理系統,如何將平臺的應用落實到為基層氣象業務單位工作,如何使基層氣象業務單位可以通過網絡使用設置在“云端”的平臺資源和平臺服務……云端模式的實現,將極大改善基層氣象業務單位的工作環和工作強度, 解決設施維護等出現的問題,使得基層氣象業務單位的工作更加專業化。
云計算技術模式下統一的氣象數據標準、 準確,是模塊化的數據處理及綜合集約的應用平臺,實現現代氣象業務應用與調整相關功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氣象業務需求。 有利于業務的整合和業務的細化,有利于技術力量的集中,業務集約化水平提高。 氣象業務的發展就是不斷地采集信息、獲取數據,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分類,形成完整氣象科學資料。氣象資料數據是氣象業務的基礎,也是氣象業務的靈魂。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快速發展,觀測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對設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自治區氣象信息中心、 氣象探測中心分別建立了信息監控系統和裝備運行監控系統, 從地基觀測、空基觀測和天基觀測進行實時監測和采集數據。
基于平臺的應用將逐漸形成,全國氣象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已進入到信息技術與氣象業務深度融合的階段,內蒙古地區氣象部門也不例外。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寶貴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和有效管理及合理分配。 將氣象數據集中起來,更方便、更流暢、更快捷的使用氣象數據,最大限度地發掘并發揮出所有資源的潛在價值, 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氣象部門在業務、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成本, 并適當引導人們的工作思路和走向,使得氣象部門的實力真正強大起來。 我們應該能夠看到云計算技術能夠給氣象部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能夠提早分析、思考運用云計算技術,促進氣象部門技術水平的提高、業務能力的增強、質量管理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