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華嶺尹 芳姚連升
1.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四川省郫縣第三中學
和諧教育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
范華嶺1尹 芳2姚連升2
1.西華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四川省郫縣第三中學
我國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應借鑒世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注重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改革模式,即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向以育人、公平、創新和質量為主要特征的“和諧教育”方向發展。
基礎教育改革 和諧教育 教育觀念
當今的時代是以知識創新和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時代。世界各國在基礎教育的發展取向上,都更加關注人的本體的發展,并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
1.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特色在于 “學生本位”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學會”而不是“會學”;注重學生的“好奇、興趣”入手的引導式學習,挖掘其探索創新的潛力,并在相關的升學體制、監督體制、學費投入等方面給予了全面的支持。
2.俄羅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特色在于側重“專業式”教學
實施側重一種或幾種專業性教學內容的區別化、加深化及拓寬化的教育大綱,擴大學生社會化的可能性。其核心價值取向為: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重視知識系統的掌握,培養個體關鍵性能力,形成提升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3.印度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特色在于課程的應用性
課程設置注重學術性和職業性相結合,課程內容強調多樣性與應用性相結合,課程管理強調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課程評價強調多樣性和現實性相結合,使其朝著公平性、民族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
4.南非的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特色在于教育的公平性
強調“學習者中心,結果本位”,即以人人都應該接受教育為目標,保障高中生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并加快高中教育從知識學習向知識應用的轉變,提高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此外,芬蘭基礎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 “綜合教育”,即任何青少年不論在什么地方,不管什么性別,怎樣的經濟狀況及使用什么樣的母語,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而不是“選拔教育”。日本基礎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日本政府提出“重視從知性、感性、道德心及體力等方面”培養相互尊重的人格。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時代變革為特征和需要,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各種各樣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紛紛出現,使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有教學體制方面的問題,也有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基礎教育改革倡導的理念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存在一定的距離。
本文認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應向以育人、公平、創新和質量為主要特征的“和諧教育”觀念方向發展,在教育發展模式上體現自己的特色。
1.重視學生本位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人為本”就意味著要從中小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來選擇、組織和傳授課程知識。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角,充分發掘其各個方面的優勢。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在講“社會保障制度”時,如果只是單純引導學生系統歸納出相關的知識要點,只能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可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并討論:為什么會產生上述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應如何正確面對?這樣的情境創設增強了學生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中,很自然地達成對相關知識的建構。
2.重視教育的公平民主
參考芬蘭的教育經驗以及美國布什總統于2001年頒布的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法案,讓任何一個學生,無論其處于什么地區,屬于哪一民族,是什么性別,都應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同等地享受教育設施。同時也要重視教育民主,讓每個人都有所發展,既不放棄對落后群體的輔導,也十分重視精英教育。正如2004年布萊爾在費邊社演講時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所有的學生都優異”。
3.重視創新
既包括教育體制的創新,也包括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創新。教育體制的創新,主要是針對地區和學校而言,在教學政策的規劃、落實、實施、監測、評估、激勵等機制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并輔之以法律保障,為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正確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可參考紐約市的激勵機制,紐約市從2007年開始,每一所公立學校都會收到一個劃分成A、B、C、D、E、F等級的報告,被評為A級和B級的學校會得到財政獎勵,那些長期收到低等級和低質量分數的學校將面臨嚴重的后果,包括變更學校領導、重組或者關閉。其次,在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創新方面,主要是對教師自身而言。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它是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具有創新意識,使自己運用教學方法像藝術家一樣具有獨特的風格。教師要在“和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社會需要的適應性。
4.重視教學質量的提高
從地區和學校層面,可參考英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經驗,設立領導能力獎 ,對提高領導能力方面做得較好的中學,定期給予獎勵,激發管理層的積極性,從根本上加強各地區和學校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從課堂教學質量層面,加強教師隊伍及教師評價機制的建設。不可否認的是,個人利益的驅動或多或少地會促進或阻礙教師教學改革的觀念和效果。他們較為關心的是改革對學生成績帶來的負面影響。若學生成績下降,升學率下降,則獎金、待遇和社會地位等會隨之降低。因此,只有建立良性的教師評價機制,才能真正從源頭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本文認為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應向以育人、公平、創新、質量為標準的“和諧教育”方向發展,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培養21世紀的“四有”新人,應對國際競爭及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1]陳時見,郝棟峰.美國高中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5.
[2]石隆偉.俄羅斯普通高中側重專業式教學人文類課程目標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1,5.
[3]袁琳,楊茂慶.印度高中課程改革的經驗與發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5.
[4]胡國勇.“公平而卓越”——國際基礎教育發展趨勢[M].素質教育大參考,2011/6B.
[項目資金]本課題是四川是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項目《省屬師范院校經濟學類課程教學與高中新課改的有機契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是11S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