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鑫 安志剛
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化系
《中藥制劑學》是中草藥栽培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是一門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制劑的基本理論、生產技術及質量控制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學科[1]。由于中藥制劑學課程內容比較繁雜、枯燥,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 因此在中藥制劑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降低理解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中藥制劑學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根據中藥制劑學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中藥制劑學教學質量問題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對于中藥制劑學這門課程而言, 由于內容較多、難度較大,加之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理解能力欠缺,因此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努力尋求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中藥制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從一開始就要重視,因此第一堂課就顯得非常重要。 教師要努力上好第一堂課, 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素養,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要重視每一堂課,為較好的完成中藥制劑學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突出中藥制劑學課程的特色。由于中藥制劑學主要研究中藥的粉碎、篩析、提取、分離、純化、濃縮及干燥等操作單元,因此可做為中藥制劑學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其展現出來。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因為中藥制劑學的發展非常迅速,隨時讓學生掌握中藥制劑學最前沿的東西。
中藥制劑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且內容涵蓋面非常廣,但是授課時數極其有限,為了有效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 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中藥制劑學課程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因其與中藥制劑的生產和臨床用藥密切相關。開設中藥制劑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從事中藥制劑生產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把側重點放在與中藥制劑的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的內容上。 也就是說,要淡化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對于學生而言這將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因為學生畢業后將會參加工作,如果能夠從事與中藥制劑生產相關的工作,自然會顯得得心應手,能夠很快的適應工作,才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教師不僅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而且在講授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只有這樣還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心理負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可以采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實物教學的手段,因為實物直觀性強,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講授,最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教學方法使用是否恰當。 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由于中藥制劑學是一門與中藥制劑生產實踐密切相關,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而且學生直接去制劑生產企業參觀、實踐的機會很少。 因此對于比較復雜的制劑設備的工作原理及工藝流程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些內容,可以選擇多媒體教學手段,因為多媒體直觀性強,能夠降低理解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講授膠囊劑分類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選擇實物教學手段,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類型的膠囊實物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先觀察,然后進行講解。
開設中藥制劑學課程的目的就是為制藥企業培養能夠從事中藥制劑生產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為了培養出高素質、高水平的制劑應用型人才,應該將“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思想轉變為“輕理論、重實踐”的教學理念。 作為學生直接去企業實踐、實習的機會非常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實驗課的開設力度,盡可能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鍛煉。
為了客觀了解學生對中藥制劑學課程的掌握情況,必須改進現有考核方式。現有考核方式:理論考核占70%,平時考核占30%,沒有突出實驗考核部分。改進后的考核方式: 理論考核占40%, 實驗考核占40%,平時考核占20%。 理論考核包括課內知識和課外拓展知識兩部分內容。 實驗考核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實驗報告及評價三部分內容。平時考核包括出勤、課堂表現和作業三部分內容。 只有突出實驗考核,還能真正掌握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高低。改進后的考核方式是一項綜合性的考核手段,通過綜合性的考核手段能夠培養出全面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由于中藥制劑學課程內容比較繁雜、枯燥、難度較大,加之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理解能力欠缺,因此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努力尋求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中藥制劑學的興趣,提高中藥制劑學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備新型中藥人才的基本素質,提高學生適應新型社會的能力。
[1] 聶繼紅,姜林.中藥藥劑學教學體會[J].新疆中醫藥,2009(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