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衛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速公路管理局,廣西 南寧 530021)
涉路施工活動監管中的技術事項
李 衛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速公路管理局,廣西 南寧 530021)
涉路施工活動應注意的事項有多方面,其中與公路相關的工程技術事項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路政管理部門開展與公路相關涉路施工活動監管工作的職責依據和具體業務內容,介紹了對應的技術規范和安全管理規定要求,論述了交通運輸行政執法職業化的重要性。
依法行政;路政管路;涉路項目;工程技術
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針,作為交通運輸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路政管理要堅持“依法行政”,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主要依據相關行政法和專門法的具體規定開展工作。當對涉及高速公路并與之交叉、并行或相關的其他建設項目和行為等施工活動監管時,為保證公路安全,在其實施及運行過程中還應滿足公路技術規范和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為了提高路政管理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在此針對與路政管理存在相對關系的施工活動行為和事務監管過程中有關公路工程設計、施工及維護等技術事項進行分析和論述。
1.1 法律法規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第五章路政管理中相關條款規定了鐵路、機場、電站、通信設施、水利、橋梁、 渡槽及管線電纜等建設工程, 公路用地內設置非公路標志等普通事項,以及特輪車、履帶車及超限車輛等特殊車輛行駛公路等三大類涉及公路的項目,應當事先征得相關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第二十七條首次正式將除特殊車輛行駛公路以外的上述項目統稱為“涉路施工活動”,要求建設單位應當向公路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對涉路施工活動的管理已通過法定形式明確為公路管理機構的職責,具體由路政管理部門實施。
1.2 政府規章規定
《路政管理規定》(交通運輸部2003年2號令)中規定路政管理的職責包含了實施路政巡查、維護公路養護作業現場秩序及依法參與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驗收等;《廣西高速公路管理辦法》NO.37要求“高速公路管理機構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對高速公路養護作業路段加強監督檢查,維護高速公路正常的養護施工秩序和交通安全”。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對公路管理相關職能機構及其對應部門的職責作出了規定。
1.3 職能配置
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批復了廣西高速公路管理局相關職能配置。各級高速公路管理機構內設路政管理部門,職責包括提出高速公路行業立法計劃,草擬全區高速公路行業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建設市場管理制度、辦法,監督檢查實施情況;制定高速公路行業管理的措施、辦法和制度,并負責組織實施等內容。
2.1 日常執勤
2.1.1 路面巡查
路面巡查是路政日常執勤的一項基礎工作,是以路面和公路附屬設施為主,對公路、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區保持正常狀況與否的常態化檢查。與公路養護不同的是,路政巡查主要通過及時發現路面狀況和公路附屬設施異常情況,制止破壞公路、侵入公路限界及建筑控制區實施非法作業等影響公路安全的行為,保持公路處于良好的技術水平。因此路政人員在路面巡查中的檢查內容,是發現、制止及向有關部門及時通報擅自占用、挖掘、移動、損毀或使公路系統功能無法正常使用的行為,路面塌陷、隆起、防護設施變形缺失等公路技術狀況變化的情形,以及車輛灑落物、邊坡落石等不可預見突發事件,并在相關部門到達前先期處置。
2.1.2 路域檢查
路域檢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預防和制止公路兩側一定范圍內擅自占用、挖掘、埋設等違法行為(如下穿公路橋梁埋設輸送易燃易爆油氣管道,在路堤邊緣挖坑蓄水,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周邊爆破、挖沙、取土等),保護公路正常運營安全,保證公路和公路兩側路容路貌整潔、生態。另一方面,路域范圍(尤其公路用地和建筑控制區)的確定和檢查,對維護公路經營者的權益同樣至關重要。
2.2 專項檢查
2.2.1 施工管理
涉路施工的監督檢查,公安機關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公路管理機構及公路經營者在職責上均有職能要求和規定,目的都是保證施工安全,但其出發點略有不同。路政部門對涉路施工活動的管理,主要通過事前審查、過程監督和事后監管,確保不因為涉路施工活動影響公路各項系統功能的正常使用,使公路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和通行水平,是對涉路施工活動進行監督,從而確保公路靜態的安全暢通。
2.2.2 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的針對性檢查
由于正常巡查時受視線范圍的限制,公路的高填方路堤坡腳、橋梁下方及隧道上方等部位不容易檢查到。隧道涵洞、橋下空間及兩側一定范圍的管理,對公路的安全和系統功能的正常使用至關重要,因此路政人員在巡查中應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檢查。交通運輸部“平安交通”創建活動要求開展以治理“四違”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通道內和橋下空間等重點部位禁止堆放雜物和住人。
2.2.3 路域外的監查
雖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路管理機構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范圍為公路用地和建筑控制區,但同時也明確要求公路兩側一定范圍內禁止從事危及公路安全的行為(如《公路法》規定公路兩側一定范圍內不得挖沙、采石、取土、傾倒廢棄物、進行爆破作業及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橋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動),以及從事某些行為時應與公路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如《公路路線設計規范》規定原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穿跨越河流時,管道距大橋的距離≥100 m;劇中橋≥50 m等),對路域外一定范圍開展專項檢查。
涉路施工活動管理范圍廣泛,事項和內容各有不同,但都包括了申請、審批、實施、監督、驗收、清場、日常維護及定期檢查的過程。因其實施過程中和投入運行使用后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公路產生影響,為保證公路安全所有環節都應加強管理。根據相應的職責實施監管日益成為路政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3.1 通用規定
路政管理工作中涉及到與公路工程相關的規定大致分為三大類:(1)法律法規規定,如禁止利用公路橋梁(含橋下空間)、公路隧道、涵洞堆放物品,搭建設施以及鋪設高壓電線和輸送易燃、易爆或者其他有毒氣體、液體的管道等;(2)技術規范,如最常見的管線與公路交叉時交叉角度、埋設深度及凈空高度等規范要求;(3)安全管理標準,如新建塔(桿)的總高應小于其中心位置距路面護欄的距離,穿越通道涵洞時應避免影響人員車輛通行和排水系統正常使用等。
根據《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的具體規定,明確了進行涉路施工活動需滿足規范和技術的要求:(1)應當提交由符合涉路項目性質、等級要求的設計資質單位設計或經具有同等級公路工程咨詢資質單位審查的設計文件和施工方案;(2)應當提交申請項目實施和運行過程中,對現有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穩定性、系統功能、運營安全、公共服務等質量和安全方面產生影響并采取應對措施的技術評價報告,技術評價報告可由職能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專家評審后形成,或經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出具;(3)應當提交符合涉路等級標準和要求的處置施工險情和意外事故應急方案。由此可見,應重點關注涉路施工活動建設期間和投入使用后,對現有公路影響的分析和解決方案。
3.2 常規要求
3.2.1 路面巡查
路面巡查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和交安設施的檢查,根據各種公路設施的基本功能和設置規范,發現由于人為破壞、自然災害及事故損壞(如路塹邊坡出現較大或發展較快的裂隙,波型護欄端頭設施缺失或護欄設置不規范,交通標識被盜或缺失,交通指示內容模糊、混淆甚至錯誤,隔離柵、天橋防拋網缺損或高度密度不夠,排水溝堵塞、損壞等問題)難以滿足原設計要求時應通知管養部門及時修復,并進行適當的前置處理。
3.2.2 路域檢查
路域檢查首先要明確公路、公路用地及其建筑控制區的范圍。《廣西高速公路管理辦法》第42條規定“高速公路用地范圍征地標準為:高速公路兩側邊溝(截水溝、坡腳護坡道)外緣以外≥1 m;高速公路兩側無邊溝的,為高速公路緣石或者無截水溝上邊坡坡頂以外≥5 m;高速公路橋梁垂直投影面外緣起≥1 m。”第43條規定“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區范圍按照水平方向進行測算,其劃定標準為高速公路用地外緣起向外30 m,屬于互通立交或者特大型橋梁的,為其用地外緣起向外50 m。”與此同時《廣西高速公路管理辦法》還明確了對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區的管理包括了地面、上空或者地下的范圍。
3.2.3 路基路面等涉路施工
從路政管理的角度來看,維護路基路面施工作業現場秩序的目的是減少作業現場公路原有各項系統受到的影響,盡可能保證公路處于良好的技術水平。為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對應施工路段交通管制標準,保證路面寬度、平整度及交通安全設施等技術指標滿足車輛通行應有的基本要求;(2)路面以外涉及路基部分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路基穩定、路面無灑落物和障礙物等,并防止施工設備傾覆;(3)穿(跨)越和公路以外的涉路施工應保證公路安全,公路限界不被侵占;(4)涉路施工應保證排水、通訊及交安工程等附屬系統的正常使用;(5)應保證施工路段公路周邊的文明施工和環境清潔。
3.3 針對性標準
3.3.1 管線類設置
管線類的設置是比較常見的一類涉路施工活動,分為穿越、跨越及沿公路縱向埋設三種情形,如穿越涵洞、通道、橋下或橫跨公路架設電力線路、通訊線路以及給排水管線設施,或者在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區內埋設上述設施,以及頂管穿越或定向鉆穿越公路埋設油氣管道等。其具體要求在《公路路線設計規范》的公路、管線交叉章節有專門的規定,在此不再一一描述。
應特別提到的是頂管穿越公路項目,這是比較常見而且技術成熟的管道穿越公路方式,一般應注意的事項為:(1)沿管道縱向加密完善穿越處高速公路路基下地質勘探和路基基底施工資料;(2)完善管壁間隙注漿填實固壁方案;(3)管道應進行承載力驗算,完善管道接頭處的密封和防水處理措施;(4)加強頂管作業坑口和坑壁的防護;(5)根據頂管進度,在施工區域對應上方高速路面應實行車輛限行;(6)施工人員休息區應與高速公路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頂管作業區域高速公路波型護欄應提高防護等級;(7)施工前應勘查路面現狀和涉及路產情況,做好路面沉降觀測工作等。
而根據油氣輸送管道的穿越形式,穿越管段與公路橋梁、鐵路橋梁、水下隧道并行敷設的最小距離各有不同:(1)開挖埋設的應保持50~100 m的距離;(2)采用水平定向鉆穿越時應保持≥10~30 m的距離;(3)采用隧道穿越時應保證適當安全距離,與公路、鐵路隧道凈距離≥30 m。
3.3.2 增設平面交叉道口
根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的一般規定“高速公路與其他公路相交,必須采用立體交叉”,只有在高速公路出口連線上才允許設置平面交叉道口。由于高速公路連線視野開闊,道路線型、寬度標準較高,車輛剛從高速公路出來,駕駛員的速度控制把握不好,連線平交道口設置不當極易造成安全隱患。《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JTG D80-2006)7.4.6收費廣場及其設計要點中要求“收費廣場中心線至匝道分流點的距離≥75 m,至相交公路平面交叉的距離≥150 m”,這是規范對于收費站及其連線上平面交叉設置距離的要求。除此之外,平交道口設置還應符合行車視距和交通標志標識的設置規范,根據設計行車時速對應不同的通視三角區、轉彎半徑及警示標識等設計要求。因此,確需增設平交道口時,申請人應按規范完善平交道口的設計,其中應包括交通安全標志標識的設計。為確保設計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設計方應具有相應的交通工程設計資質。
3.3.3 設置非公路標志
非公路標志由于設置在公路用地內,鄰近高速公路路面,為了保證高速公路的行車和運營安全,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審查其鄰近周邊是否存在公路交通標識,或其內容、信息量過大搶眼,可能影響到司乘人員的判別;(2)分析其是否過于挨近路面,一旦出現倒塌、飄散會影響路面過往車輛安全;(3)勘察其設置點位是否會影響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穩定性;(4)如何確保設置過程中非公路標志自身的安全穩定性(如設計要求、地基承載力、鋼結構強度及施工質量等)。大型非公路標志的設置,其設計、施工及應急方案需通過資質單位審查。
3.3.4 橋梁穿(跨)越
隨著經濟建設發展,通過新建或改建橋梁的方式穿越或者跨越已通車高速公路,已成為當今新建公路、鐵路及市政道路等建設項目的常用作法。由于橋梁這一特殊的交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在審查和監管時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橋梁設計問題。跨(穿)越橋梁,尤其是高速公路主線的改建橋梁,必要時,施工圖設計時須經具有相應等級公路咨詢資質的單位審查,同時檢查設計文件和審查文件的有效性;對照審查意見提出的問題,申請人應組織人員逐一解決和答復;根據高速公路發展的需要,設計文件中橋墩距離現有公路的凈寬、凈空應滿足預留建設的要求;通訊、排水系統和防拋網的設計須充分考慮安全因素,保證公路原有系統功能正常使用等。
(2)施工階段的交通保障。①地形條件和投資預算允許的情況下,首選修建鋪道引導車輛繞行的方案,這樣既保證車輛正常通行,又保證橋梁施工區域相對獨立不受干擾,必要時還可通過區域總體路網線路實現繞行;條件不允許的則選擇搭設施工棚架預留門洞通行,或者實行改道雙向通行進行半幅施工。②互通立交匝道與已通車道路連接施工方案中需補充新舊路面的銜接方案,以及拆除安全防護和隔離設施后的臨時防護方案。填方路堤高差較小的可用水馬進行防護,高差較大的應加設擋板;并做好隔離監管工作,現場要派駐安全員管護。③做好應急預案。建立各部門的聯系制度,負責日常協調及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理;施工前開展應急演練,并根據演練情況及時調整應急預案。
(3)要考慮上跨部位安全防護問題。為防止高空墜物對車輛的影響,上跨路面長時間施工需采取棚架防護施工的方式:①對棚架的承載力進行驗算,確保棚架安全;②在棚架前方適當距離設置限位架,提前進行公告,預防超尺寸車輛通過;③對棚架預留門洞的立柱實施防護,立柱基礎采用條形連續基礎,高度不低于普通貨車車廂離地高度;④拆除了波型護欄進行施工的作業區域開口處須增設防撞砂筒,外側用水馬圍護標識清楚;⑤棚架應在橋梁各向側邊分別預留足夠寬度,頂面鋪設薄鋼板,兩側應實施擋板外加防落網的圍護形式。
3.3.5 其他注意事項
涉路施工活動有很多種情形,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列舉,在此針對幾個常見的涉路施工活動類型進行簡單論述:
(1)路面改擴建。路面改擴建關鍵是如何協調好施工管理與道路安全順暢的問題。①對應控制的行車時速須保證足夠的路面寬度;②施工區域與行車道分離并標識清晰;③配套設置警示和指示標識;④臨時防護設施設置規范有效;⑤調整施工工藝保證雙向通行,必要時采取潮汐式交通管控;⑥做好施工組織計劃,避免各項工序混雜、作業區域過長;⑦組織足夠專職人員,對現場秩序和交安設施及時維護。
(2)通道和橋下空間清理。通道和橋下空間禁止堆放雜物、經營和住人。①防止雜物失火燃燒產生的高溫影響蓋板強度;②預防公路上運輸易燃易爆物品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后,發生泄漏可能引發次生災害;③涵洞通道還具有灌溉排水及公路兩側沿線群眾往來的功能,一旦通行不暢會導致群眾上高速公路通行。
(3)涉路施工活動現場驗收和日常檢查。涉路施工活動實施后,應對項目是否按照原批準內容實施、安全防護設施是否完善及公路原有各項系統是否正常組織現場驗收。項目投入運行后,應督促業主建立自檢制度,同時定期組織相關部門對項目質量和安全現狀進行檢查。
4.1 工作需要
如上所述,了解涉路施工活動監管應掌握的公路工程技術注意事項,是路政管理工作所必須的,其熟練程度直接關系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不熟悉則存在行政管理上的遺漏和盲區,而半知半解則在管理過程中表現出畏手畏腳或者生搬硬套。對于服務于政治經濟建設大局的路政管理人員,熟悉應用公路工程技術將有利于促進工作的開展。
4.2 形勢發展需要
改革開放后不少工科院校開辦了路政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法律法規、公路橋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學、工程制圖及計算機操作等。“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針對交通運輸行政執法人員,提出深入開展“三基三化”建設,全面推進交通運輸依法行政的要求。在交通綜合運輸飛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專業的公路工程技術人才參與到路政管理中。路政管理部門應掌握全面豐富的專業知識,形成交通運輸行政執法職業特色,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
4.3 自身需要
行政管理工作可能出現兩種情形:(1)知不可為而為之;(2)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前者屬于濫用職權,后者屬于玩忽職守。當行政管理行為造成的影響或產生的損失達到相當程度后,極易引發職務犯罪。路政管理部門在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大量接觸到與公路工程相關的項目,因此熟練掌握應用公路工程技術和規范,不但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行政管理行為,而且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
行政管理是一門學科,交通運輸行業中公路工程建設、養護工作的特殊性增加了路政管理的專業性要求。路政管理工作概括起來為“保護路產、維護路權”,新時期“四個交通”的理念要求路政部門在保護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過程中,熟練運用行政、運營、法律、工程和公共服務等綜合技能。學習了解公路工程相關知識,是路政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的職業技能。由此可見交通運輸行政執法職業化是整個行業科學發展所帶動的必然趨勢,路政管理事業方興未艾。
[1]GB 50423-2013,油氣輸送管道穿越工程設計規范[S].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3]JTG D20-2006,公路路線設計規范[S].
[4]JTG D80-2006,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S].
[5]JTG H30-2004,公路養護安全作業規程[S].
[6]DB34/T790-2008,涉路工程安全評價規范[S].
[7]王振清.公路超限運輸概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Technical Matters during Road-involved Construction Activity Supervision
LI Wei
(Guangxi Expressway Administration Bureau,Nanning,Guangxi,530021)
The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many factors during road-involve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in which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way are the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uty basis and specific business content of highway-involved construction activity supervision work carried out by highwa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safet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portation law enforcement professionalism.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Highway administration by road authority;Road-involved projects;Engineering technology
李 衛(1972—),工程師,主要從事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和運營期間涉路施工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U415.1
A
10.13282/j.cnki.wccst.2015.07.023
1673-4874(2015)07-0102-06
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