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嬌,李 峰
《物權法》中抵押權的順位制度探析
焦 嬌,李 峰
抵押權順位制度是《物權法》中抵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抵押權的順序為抵押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為抵押權在實現上的排他效力的重要表現,反映了立法者對抵押權制度的理解和設計,以及希望該制度在現實的經濟生活和金融交易發揮怎樣的功能。文章分析了抵押權順位相關法律問題,包括抵押權順位的實現、順位固定主義和升進主義的區分,以及順位拋棄、變更和轉讓等,通過對德國等相關制度的闡述和分析,就我國的抵押權順位制度設計提出相應的法律建議。
物權;抵押權順位;順位固定;順位升進
抵押權的順位,又稱抵押權的次序,通常在一物只有一個抵押權的條件下,抵押權人可以就抵押物優先受償。而在同一抵押物有數個抵押權的條件下,各抵押權之間便會出現抵押權受償的先后順序問題。
抵押權順位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抵押權作為物權的一種,其不僅是一種價值權,而且其還具有絕對性和排他性。假如在同一物上先后設定了幾個抵押權,并且當這幾個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的總價值超過了抵押物本身的實際價值時,擔保權利的實現與擔保價值不足之間的矛盾就會產生,進而產生幾個抵押權之間在實現上的競爭。因此,抵押權受償的順位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解決權利在實現時的競爭規則和技術規則問題,是一種調控資源分配的法律制度和事實規則。一般來說,處理同一財產上數個抵押權之間的競爭關系的順位制度主要有二[1](P594):第一,平等主義模式,即把數個抵押權放在同一受償的位置,僅僅考慮抵押財產的價值和抵押權價值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按照相應的比例將抵押財產價值分配給各個抵押權,從而使各個抵押權都可以部分實現。第二,權利功利主義模式,即抵押權變動在嚴格遵循公示原則的前提下,以登記為基本依托,以不動產物權在登記中所表現出來的確定的位置為基準,按照登記的前后順序來確定抵押權實現的先后順序?;凇拔锉M其用”的原則,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允許權利人在同一物上設定多個抵押權。然而,由于物權的絕對性和排他性,該多個抵押權在實現的時候相互之間必然產生實現的先后順序問題,尤其是在抵押物的價值小于其所擔保的債權總額時,順序在后的抵押權或將面臨著無法獲得足額實現或不能實現的風險。因此,對于抵押權人而言,抵押權在抵押物上的順位決定著抵押權實現的先后順序,對其利益的實現有著極大的影響。雖然我國《物權法》第199條規定了抵押權實現時的順位,第194條也規定了抵押權的順位變更和放棄的效力,但若發生先順位抵押權消滅或抵押權本身無效,又或者抵押權人拋棄抵押權等情況出現時,后順位的抵押權能否依次升進而取得在先順位的問題,卻沒能做出明確規定,從而導致在現實的法律適用上存在著模糊和障礙。
順位制度是解決抵押權實現時權利競爭的基本法律規則。其微觀上的意義是根據不動產物權的登記狀態來確定某一不動產物權在同一不動產之上負擔的所有不動產物權中的位置和次序,進而確定其權利實現機會的法律制度。其宏觀目的則在于解決不動產物權上的權利競爭問題,具有合理配置權利資源的功能,以及用登記事實來確定權利實現的法律技術屬性[2](P220)。通常,抵押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或第三人不移轉占有而供其債權擔保之不動產,得就不動產賣得價金優先受償之權”[3](P622)。抵押權是擔保物權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復雜的一種擔保方式。由于各個國家對抵押權的功能、產生方式、客體、公示等都存在不同的規定,因此,若要給抵押權下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是相當困難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抵押權的作用越來越大,“抵押權不僅為企業經營者所需投資最佳媒介手段,也是不動產投資者獲致融資的最佳方式,社會金融活絡而暢其流,足促使工商業之繁盛,環視世界上經濟之國家,莫不是抵押權制度立法最周密,運用最妥善之國度,即屬明證”[3](P632)。
順位制度和物權登記制度緊密相聯,大多數國家在立法上采取登記決定原則,我國《物權法》亦是如此。其實,順位的基本內涵就是在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之外,按照登記的先后順位來確定不動產物權的實現順序。從這個意義上說,順位與不動產公示內容相聯系,順位制度所調整的對象亦應為不動產物權。通常,大陸法系動產物權主要是以占有和交付為支付手段,與登記制度沒有關系。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只規定抵押權的客體為不動產,德國、法國等國甚至還進一步明文禁止動產抵押。通觀世界,承認動產可以抵押的國家僅有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對此,有學者認為“動產抵押的出現,混淆了不動產物權與動產物權的最基本分類,破壞了《物權法》體系的完整性,損害了物公示方法與公示效力的統一性”[4](P339)。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80條規定,可以用作抵押物的標的除不動產以外,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生產設備、原材料等動產亦可以作為抵押擔保的標的。該法進一步在第187條和第188條中分別明確:不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登記時成立;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亦即,在我國,動產抵押和不動產抵押擔保權的設立需要適用不同的要件,登記對動產來說僅僅是對抗要件,而對于不動產則是生效要件。然而,在《物權法》第194條和第199條中關于抵押權順位的相關規定里卻并沒有區分動產與不動產抵押,其規定顯然適用所有依法設立的抵押權,包括動產抵押和不動產抵押。對此,我國立法部門指出:《物權法》第199條第2款抵押權已登記的先于未登記的受償;第3款規定的抵押權未登記的,按照債權的比例清償等……顯然這些規定均針對動產抵押而言,因為不動產抵押必須要辦理登記才能設定抵押權。
登記本來是不動產物權公示的基本方式,登記所產生的推定力和公信力是物權程序運行之實體結果的表現,它們分別解決了權利存續證明和權利流通的問題。而物權程序運行的另一結果即是權利的實現機會和對風險的分配,理順的是同一不動產上并存的數個權利之間的關系,在它們之間確立有條不紊的競爭機制和實現順序規則,這也是順位制度存在的根本意義,是順位利益可以出讓交換的基礎。綜上,順位制度調整對象一般應為不動產,這也是與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式、動產以占有和交付為公示方式的制度相對應和統一的。若不動產物權,包括所有權和限制物權,缺乏登記這種外觀形式,就不可能也沒有必須根據順位制度進行保護。譬如數個不動產抵押權擔保的債權條件等同,抵押權實現的條件也基本相同,但基于登記程序性機制,使得這些權利在實現的可能性大小這個隱含的內容上仍然存在區別。由此,順位所包含的利益可以被認為是物權的內容,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不同內容,才使得各個物權在相互牽連關系中有了不同的地位。
然而,動產抵押的順位也具有以上的特性嗎?其實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必須從我國《物權法》中動產抵押制度的設立開始。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最初設計擔保物權制度時,通常是因當時的市場經濟不發達,財富動產化傾向不明顯,從而決定沿用羅馬法的立法方式:即以土地為中心,構建抵押權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以不動產為抵押權的標的,以動產為質權的標的。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不動產融資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和金融交易的要求,動產擔保融資日益成為各國理論和實務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對此,大陸法系國家采取兩種方式:即德國和法國等采取讓與擔保的方式,堅持抵押以不動產為標的;而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雖然以特別法的方式創設了動產抵押,但是實際上從這個制度產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其在理論方面還存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表現在公示方式上,對于動產抵押制度來說,若從抵押權的角度來說屬于不動產物權,但是若從標的物角度考量,則是動產物權,因此此類物權的公示上存在矛盾沖突之處。聯系到順位制度,順位之所以有存在的價值,甚至可以成為交易的對象,其原因主要是本身具有順位利益,具有交換的價值??墒菍赢a來說,這種價值存在很小,雖然動產抵押也可以登記,但是如果將登記作為動產公示的方式,在具體公示方法、公示效力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因而它們順位價值也大打折扣。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對于動產抵押順位,由于公示方式問題,雖然《物權法》不加區分地將順位制度適用在不動產和動產抵押兩個方面,但是,由于動產抵押順位制度價值的有限性,宜在將來司法解釋或法律修訂中將兩者區分,順位制度應主要適用不動產抵押制度。
所謂抵押權的順位權是指當同一抵押物上存在數個抵押權時,應按照抵押權設定的先后順序受償,順位在先的抵押權較順位在后的抵押權有優先受償的權利。但如果當順位在先的抵押權發生消滅時,后順位的抵押權是否應當自然順位上升呢?一般而言,對此問題的規定大致存在兩種模式,即順位固定主義和順位升進主義。
(一)順位固定主義
抵押權的順位固定是指當擔保物上有數個抵押權存在時,它們的順位根據抵押登記的順序確定。當順位在前的抵押權發生消滅、拋棄等情形時,順位在后的抵押權不能自然升進,仍依舊固定在其原來順位上的法律制度。這種順位固定的立法模式最早發端于羅馬法,通常認為現今的德國和瑞士民法所采取立法模式即為順位固定主義立法模式。在這兩國的物權法律中,最為有代表意義的是德國法上的所有人抵押制度,以及瑞士法上的空白抵押制度。
德國法將所有人抵押權分別規定為原始(原有)所有人抵押權與后發(后有)所有人抵押權兩種。有人指出,德國抵押權順位制度的實質其實是法律設法為順位在先的抵押權保留一個空白位置,用以阻止后順位抵押權的升進,而并非固定該先順位抵押權。事實上,從理論層面看,很難說德國法采用的是順位固定主義,但實際結果卻與順位固定主義殊途同歸,效果幾乎相同。所以,德國人自己亦承認德國法事實上選擇的是一條中間路線。筆者認為,所有人抵押制度是德國法上一項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律制度,它在承認抵押權可以獨立存在的基礎上,為日后發行土地抵押證券和將土地抵押權作為投資直接納入流通準備好了條件。而對于其他國家,抵押權制度主要是為了實現和保全債權而進行設計,是作為債權的保證而存在,兩種抵押權制度的價值追求差異甚大,因而,德國法上的所有人抵押制度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5](P449)。
瑞士的空白抵押制度則規定,當同一不動產上存在著數個先后次序不同的抵押權時,若發生順位在先的抵押權消滅或被拋棄的情形時,該抵押權消滅后所留下的順位空置應作為空白位置予以保留,順位在后的抵押權不能請求升進次序,仍應繼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順位位置之上,而該不動產所有人可以利用該空白的擔保位置另行設定新的抵押權的法律制度。這種保留空白擔保位置的做法,可以為不動產所有人重新設定抵押權提供機會,以獲取有利之融資,較之其他國家的做法確有相當之優點。
在固定主義原則下,抵押權的順位位置普遍具有具有獨立性和穩定性。一方面,法律通過設置空白擔保位置或者保留擔保位置,使抵押物所有權人可以重新利用這些位置另設擔保。由于其在先的順位,有利于抵押物所有權人獲得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抵押權所支配的標的物存在交換價值,當先順位抵押權消滅時,其支配的交換價值并不隨之發生消滅,可以進一步利用此先順位進行融資。
(二)順位升進主義
所謂順位升進,指的是數個抵押權在設定后,若順位在前的抵押權發生消滅的事實,則順位在后的抵押權可以升進到該消滅的抵押權之順位的物權制度。順位升進的立法模式源于日耳曼法,后被法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所借鑒。有人依據考證指出,《日本民法典》中的第375條規定即為在日本法中順位升進主義原則的體現[6]。但是,筆者并沒有找到相應的法律條文。實際上,無論是法國民法、日本民法,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均無順位升進主義的明文規定,這種原則更多的是存在于理論和實際操作之中?!斑@恐怕很難以具有嚴密邏輯性的法學理論加以解釋,只能說是人們長期以來基于對同一物上數個抵押權之間關系的樸素認識,把先順位抵押權消滅時后順位抵押權得以升進作為一種先驗的、不證自明的事情了,所以才會產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況,即順位固定主義須以明文規定之,而法無明文規定的即為升進主義?!盵7]
順位升進主義植根于抵押權的從屬性特征。民法上的抵押權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擔保主債權而出現,是從屬于主債權的權利。抵押權以擔保主債權的實現為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所以,若其擔保的主債權因被清償、混同或免除等原因消滅,抵押權亦理應跟隨主債權消滅,也即是說,抵押權不應脫離擔保債權而獨立存在。當同一物上存在具有先后順位的抵押權時,若順位在先的抵押權消滅,順位在后的抵押權理所當然應該替代該消滅的在先順位的抵押權升進自己的次序。可以看出,與順位固定主義所追求的物的交換價值不同,順位升進主義強調抵押權的從屬性和擔保性,追求的是抵押權標的物本身的價值。
(三)《物權法》中順位固定主義與升進主義之爭
在當時我國《物權法》立法過程,關于采取順位固定主義還是采取順位升進主義,曾有過激烈的爭論。歸納起來,大致存在以下三種觀點:一是順位升進主義。梁慧星教授在《民法典建議稿》(物權編)第545條(抵押權的清償順位)中提出建議:當清償順序在先的抵押權發生消滅,順序在后的抵押權應依次遞升其清償順序。他認為,抵押權次序固定主義不利于抵押人對抵押物交換價值的充分利用,抵押權的本質在于對抵押物的支配,而抵押物的交換價值則依附于抵押物的存在而存在[8](P346)。二是順位固定主義。我國部分學者主張打破《擔保法》原有模式采用固定主義立法。陳華彬教授認為,我國現行的抵押權制度并無流通性可言,將來的抵押權立法應在完善和保全抵押權的同時,考慮建立具有流通性的投資抵押權[9]。他強調,我國實務中關于抵押權次序的實踐實際上采用的是升進主義原則。而要建立具有流通性抵押權制度,非次序固定主義不能勝任[10](P520)。三是折衷主義。部分學者在評判順位固定主義和升進主義的利弊之后指出:在設定抵押權順位制度時,法律應為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保留適當的空間,由當事人根據具體情形來修正法律規定的抵押權順位規則。折衷主義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兩種立法方案:其一,以順位固定為原則,以順位升進為例外;其二,以順位升進為原則,以順位固定為例外。盡管如此,現行《物權法》無論對順位固定主義還是對順位升進主義均未作出回應,依舊如《擔保法》一樣,保持緘默。
筆者認為,基于《擔保法》第1條規定立法指導思想的“保障債權的實現”以及第33條抵押權的定義來看,我國有關抵押權設計的目的在于保全債權。《物權法》第179條也規定,抵押權設定是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另外,采取順位固定主義國家通常通過法律規定方式加以明確,而采取升進主義的國家通常并不采用明文規定方式等。因此,可以推定,目前我國民法中采取的是順位升進主義原則。然而,這也并不代表著我國升進主義的模式不需要改進。同樣,德國和瑞士民法在設計抵押權制度時,直接將抵押權設計為流通性抵押權和保全性抵押權兩種類型,并通過設計獨立性很強的抵押權發揮其投資以及融資的功能。我國立法者在設計抵押權制度時仍然只關注和強調抵押權對支配抵押物的交換價值。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法律在抵押權所支配的交換價值問題上暗中采取的是順位固定主義原則,實際上對抵押物的交換價值進行分割并固定。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但是對抵押物交換價值可變性的違背,也是對抵押權效力應及于整個抵押物,并且抵押權人可以就抵押物的全部行使自己的抵押權之法理的違背。事實上,決定順位主義模式的根本在于對抵押權本質的理解。在我國當前在社會融資需求日益高漲的背景下,制度層面上需要通過抵押權設計來滿足投資、融資的需要。然而僅僅將抵押權的功能設定在保全債權方面,未免過于狹隘,進行相應變革實屬必然。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德國和瑞士的一些制度設計,發揮抵押權相對獨立性的作用,起到進一步擴大融資的功能,而此時采取這種升進主義似乎更順理成章。
從本質上講,抵押權順位的拋棄、變更和轉讓都是抵押權人對其私人利益的處分行為。抵押權的順位一般先由當事人約定,然后再依據辦理的抵押權登記而設立。出于對抵押權人利益的保護以及交易安全的考慮,不動產物權的順位一旦通過登記得以成立,就具有穩定性,包括登記機關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改變和涂銷抵押權的順位,除非根據法律相關規定或者當事人協議。在一定意義上說,順位在先的抵押權比順位在后的抵押權具有更多的利益。就“抵押權人之次序就其經濟上之意義而言,乃抵押權人依其次序所能支配之抵押物交換價值,簡言之,乃抵押權人就抵押物所賣得之價金依其次序得獲分配至受償金額?!盵3](P707)這種利益也因此能夠成為人們交易的標的。如果當事人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以此為標的交易,法律上應當許可,而不宜加以干涉,而這種交易所導致的結果就可能使個別登記時間在后而受償順位在前的情況產生。綜上,這種已經通過登記確定的順位由于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或協商而發生改變或者消滅的情形就是抵押權順位的變動。
綜上可以看出,抵押權順位變動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基于法律的規定而改變。即根據法律規定順位移動的原則,先順位的消滅可以引起后順位的升進;二是基于當事人的意志而變動。由于順位是一種物權利益,在法律許可的條件和范圍內,允許因當事人意志而發生順位變動[2](P241)。鑒于法律規定而產生的順位變動即為順位的升進主義,已經在前文進行了闡述,這里不再贅述。本文探討的順位變動主要是抵押權順位的拋棄、變更和轉讓。
(一)抵押權順位的拋棄
關于順位的拋棄制度在我國《物權法》第194條中有明確規定。盡管該法是將抵押權的拋棄與抵押權順位的拋棄一起在同一條款中加以規定,但是,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抵押權拋棄的后果是原抵押權人不再享有抵押權,而變為普通的債權人;而順位的拋棄所帶來的后果卻僅僅是抵押權受償順序的改變。
所謂抵押權順位的拋棄是指抵押權人放棄其順序利益。抵押權人放棄順位是針對特定的某個后順位抵押權人的。因此,只要拋棄抵押權順位的抵押權人與受拋棄利益的抵押權人達成合意就發生效力,不影響其他第三人的利益。此外,抵押權順位的拋棄可以是對順位的絕對拋棄,也可以是對順位的相對拋棄。在順位的絕對拋棄中,拋棄人所拋棄的順序利益是針對其所有順位在后的抵押權人而為的一種拋棄。優先順位被拋棄后,該被拋棄的抵押權排序將退至所有物的抵押權人隊列中最后順位,其他所有后順位抵押權人的順位將依次升進。而順位的相對拋棄則只針對特定的順位在其后的抵押權人放棄順序利益。實際上,抵押權人雖然放棄了順位權利,但其并沒有放棄對物的抵押權。所以,對順位權利的處分并不涉及抵押權本身,抵押權不會因此發生消滅或產生變化。因此,抵押權順位的拋棄不同于抵押權順位的變更,順位變更的后果是抵押物上的數個抵押權人的順位發生交換,從而導致先順位的抵押權可能變更后順位的抵押權,或者后順位的抵押權變更先順位的抵押權,而抵押權自身不會改變。
(二)抵押權順位的變更
所謂抵押權順位的變更,是指同一抵押物上的數個當事人在合意的前提下改變各自抵押權順序的先后,或者在數個抵押權之間互換先后順序。抵押權順位發生變更后,各抵押權人應按變更后的順位行使和實現自己的抵押權[11](P420)。變更后的順位在效力上具有絕對性,不僅對合意的數個抵押權人自身有效,其效力也及于那些同意變更的利害關系人和其他相關人等。順位變更后,各抵押權人的抵押權本身不受影響,只要其根據相應的抵押權要件行使實行權,則不應受其他抵押權行使或變更的影響。相反,債務人對抵押權人的清償卻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并不受抵押權順位變更當事人主觀態度的影響。
由于抵押權順位的變更效力的絕對性,抵押權順位變更的結果會對數個抵押權人和相關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因此,各國立法均規定,在進行抵押權次序變更時,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須有順位變更的抵押權當事人之間的合意;二是須事先征得利害關系人的同意;三是須辦理順位變更的登記[12](P164)。因此,在將來《物權法》修訂或司法解釋中順位變更的要件應該予以明確:第一,抵押權順位變更的主體須為抵押關系尚有效存在的抵押權人與抵押人,或者是同一抵押物上的數個抵押權人;第二,順位的變更須經同一抵押物上各個抵押權人合意;第三,順位變更須經利害關系人的同意;第四,抵押權順位的變更必須經過登記,否則不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三)抵押權順位的讓與
抵押權順位的讓與是指在同一抵押物上設定了多個抵押權的情況下,先順序抵押權人將其抵押權在先的順位讓與后順位的抵押權人的行為。因為抵押順位權實質上是一種財產權,各國法律普遍都會允許先順位權利人轉讓其抵押權的順位,以獲得相應的利益。雖然在我國《物權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抵押權順位轉讓制度,但其第194條規定了抵押權順位的協議變更制度,這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我國承認抵押權順位的轉讓。從法律上看,只要轉讓人和受讓人達成合意,應當允許雙方轉讓抵押權順位。順位的轉讓也屬于變更的內容,如果當事人通過合意轉讓抵押權的順位且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就應當承認此種轉讓的效力[13](P361)。對于順位轉讓的效力,學界存在著絕對效力說和相對效力說兩種觀點。
絕對效力說以德國和瑞士為代表,相對效力說則是以法國和日本為代表。相對效力說認為順位受讓人取得的僅是順位利益,而非順位權本身。其與絕對效力說的根本區別在于:絕對效力說強調抵押權處分上的獨立性,抵押權順位可以與主債權相分離而被獨立的轉讓;而相對效力說雖然也認為抵押權可以轉讓,并且認為是抵押權從屬性的一項例外,但并不是將抵押權本身進行獨立的處分,僅就順位讓與是抵押權所擔保的之債權,本質上并沒有違背抵押權的從屬性特征。實際上這也是與順位固定主義和順位升進主義的本質差別一脈相承的。
關于抵押權順位讓與的法律效力,筆者認為我國應采相對效力說。絕對效力說強調抵押權的獨立性,而我國《物權法》明顯更加注重抵押權的附隨性和保全性。同樣,與我們情況相似的日本,一段時間內絕對效力說曾為理論界通說,流行一時,但現今卻幾乎被理論界所摒棄。此外,因絕對效力說過分強調抵押權在處分上的獨立性,亦為臺灣多數學者質疑。在相對效力說下,由于抵押權順位讓與后只具有相對效力,對其他抵押權人不發生效力,其他抵押權的行使不會受到順位讓與結果的影響,仍然可以按照原有順序行使其抵押權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當排列在先的順位抵押權因抵押權行使以外的原因消滅時,排列在后的抵押權享有升進其順序的權利,并可以請求涂銷前順位抵押權登記的權利。
一個國家的法律中抵押權順位制度設計和立法模式的選擇實際上與對抵押權本質的理解密不可分,若再深入下去,則其實與該國市場經濟和金融制度發展程度等也緊密相聯。隨著我國金融制度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抵押權的實現成為物權和金融制度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已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不同的抵押權立法理念導致了差別巨大的實際制度設計,并且關于抵押權本質是否為價值權,抵押權功能在于保全還是投資的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具體到抵押權順位制度上也差異巨大。我國抵押權的順位制度在立法時雖然爭論激烈,而最后表現在立法上卻僅僅是只言片語。因而,相關制度的補充和完善是我們當下不容忽略的現實。依我國民事法律的立法傳統,以及立法當時的經濟情況決定了現有抵押權保全功能的價值追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順位制度上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因而抵押權流通性、保全性等有利于融資的功能必然要在將來金融制度的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1]黃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常鵬翱.物權程序的建構與效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4]馬俊駒,陳本寒.物權法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5]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陳祥健.抵押權次序立法例的多視角評判及其選擇載[J].法學,2006,(1).
[7]王全弟,盛宏觀.抵押權順位升進主義與固定主義之選擇[J].法學,2008,(4).
[8]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物權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9]陳華彬.外國物權法研究[A].德國不動產擔保權的演進史:從保全抵押權到流通抵押權[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0]陳華彬.物權法研究[M].香港:金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11]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12]北川善太郎.物權[M].東京:有斐閣,1993.
[13]郭明瑞.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劉烜顯]
焦嬌,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峰,上海商學院副教授,經濟法博士后,上海200433
D923.2
A
1004-4434(2015)08-01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