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張林,汪守霞,汪子微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的SWOT分析與選擇
汪張林,汪守霞,汪子微
新能源汽車產業承載著實現我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歷史使命,建立和以專利戰略為基礎的知識產權戰略是實現其歷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的制定必須深入分析企業內部的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遇、威脅,只有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選擇和建議才是科學、可行的。
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SWOT分析;戰略選擇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也是《中國制造2025》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提升其核心競爭能力。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和實施以專利戰略為基礎的知識產權戰略。只有在知識產權戰略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車才能夠在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競爭優勢上發揮重要作用,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使命。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的選擇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性高,產業化已取得一定成效
新能源汽車代表了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也是汽車產業未來的利潤增長點。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各大汽車企業紛紛開展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呈現產銷兩旺的局面。2014年全國共銷售新能源汽車7.4763萬輛,同比增長3.2倍;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5.36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用全球少有的加速度駛入世界第一陣營,成為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載體。
(二)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加大,技術創新體系已初步形成
技術創新是提升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的投入,特別是國內比較大的汽車企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的投入。截至2012年,上汽集團已投入46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十二五”期間計劃再投入6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吉利汽車2012年已完成投資10億元,計劃近兩年在電動汽車領域投資20億元[1](P30-35)。
“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間,在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和“863”計劃等項目支持下,我國形成了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三條路線為“三縱”,以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及其控制系統三種共性技術為“三橫”的電動汽車研發格局[2],并且形成了主要由整車企業牽頭、零部件廠商配合、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研發模式[3]。
(三)企業專利數量增長較快,技術研發取得一定成果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和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提高,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專利申請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專利申請數量增長很快。

表1 我國新能源汽車國內專利申請量 單位:件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各年的申請數量呈現遞增趨勢,2008年前后增長速度加快、專利申請數量增多。自2008年專利申請量突破1000件后,此后每年均以超過1000件以上的速度遞增。由于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是純電動汽車,因此,純電動汽車專利的申請量增長最快,比重最大,表明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術成果。
(一)專利質量不高,自主知識產權不足
我們在看到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專利申請量增長的同時,還應看到,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專利質量不高。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最能體現技術創新成果的是發明專利,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

表2 主要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專利質量
從表2可以看出,與日本、美國、歐盟、韓國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專利數量雖多,但發明專利所占比重較少,大量的專利是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此外,發明專利授權率、平均引用專利次數和專利平均被引用次數均能體現專利質量的指標,而在這些方面我國企業均比較靠后。由此可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二)國內專利增長很快,但國外專利嚴重不足
如果說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國家大力支持和倡導下,在國內專利申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歐美、日本等國外專利申請則嚴重不足。

表3 主要國家新能源汽車專利布局 單位:件
表3標明,中國企業除了在本土專利擁有量較大外,在海外申請才剛剛開始。與此相反,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國的企業不僅注重在本土擁有專利,也重視國外的專利申請。這充分說明這些國家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早就開始了全球的專利布局,而我國的企業還僅僅停留在為了申請專利而申請專利的階段。
(三)專利數量雖多,但分布較散,缺乏領軍企業
我國企業專利數量特別是國內專利擁有的數量較大,但專利申請人較多,既有企業,又有高等學校,還有研究機構等,作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雖然占有專利較多,但缺乏領軍企業。

表4 前10名專利申請人在華專利情況 單位:件
從表4可以看出,盡管奇瑞、比亞迪、吉利等作為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很早就重視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在新能源汽車專利申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自占有的專利數量較少,均不足以成為領軍企業。而國外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日本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形成集團化優勢,全球專利申請量排名前三的申請人均為日本企業豐田、日產、本田,且豐田公司獨占各技術領域申請量首位,其持有的專利申請量占到全球總量的24%[4]。
(一)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視與扶持
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較早,1992年就把電動汽車的開發列入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開始了我國電動汽車的研究開發。與此同時,我國政府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進,通過制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等戰略規劃,明確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5],通過發布《關于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財稅政策和措施扶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二)國家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投入力度
技術創新是專利取得的前提,專利是技術創新成果的確認和保障。為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國家不斷加大對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的投入。2011年頒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更是提出實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了貫徹落實《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化進程,經國務院批準,2012年9月20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頒發《關于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的通知(財建[2012]780號)》,并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工程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知和辦法發布后,各企業積極申報,經過專家評審,一大批企業和項目獲得資金支持。
(三)國家積極推進與實施專利戰略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
2008年6月,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知識產權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七年來,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步伐,我國逐步踏上了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邁進的征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達63.74,較2013年增長0.98。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環境水平穩步改善,各項指數基本呈現平穩增長。2014年全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排名進步顯著。2015年3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知識產權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作用。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不僅提出要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而且要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即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
(一)各國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車力度不減
國外汽車產業在能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下,尋找清潔能源、替代能源已經經歷很長時間。近年來動力電池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在新能源汽車多種技術路線中“汽車電動技術”脫穎而出。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提出“美國汽車產業的技術方向是插電式電動車”,這一觀點很快被廣泛認同。汽車動力技術革命的亮點很快被當作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各大汽車生產國和汽車廠商行動之迅速、力度之大、步調之一致,是前所未有的。它已演變成一場爭奪未來汽車產業制高點的競爭。2009年9月,美國發布的《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中撥款20億美元支持新能源汽車整車、零部件和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英國提出“綠色復蘇計劃”,在選定的2~3個城市只運行電動汽車,以電動汽車的市場化為推進重點,加快普及電動汽車。德國出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Ⅱ》提供5億歐元資金支持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推廣[6]。日本政府對于個人消費者購買包括混合動力在內的環保車減免車輛購置稅和重量稅,對于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給予同級傳統車差價50%的優惠補貼[7]。
(二)國外汽車企業紛紛登陸中國市場,本土化生產勢頭強勁
由于中國是全球較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之一,加之中國政府又強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國外汽車企業紛紛登陸中國市場,充分利用中國的資源優勢進行本土化生產。豐田雖然目前在中國主要以普銳斯等非插電式混合動力作為其市場主力,2013年其旗下混合動力車型銷量已達2萬輛,但下一步豐田將重點推動混合動力技術在中國的本土化,已發布合資自主品牌“朗世”和純電動車車型發展計劃。大眾前期在華推廣藍驅技術為主,下一步將以插電混合動力作為推廣重點。2014年初,大眾與上汽、一汽簽署協議,將在燃料電池、插電式混合動力方面合作,這標志著大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本土化的啟動。
(三)國外汽車企業專利布局意識與能力較強,專利數量和質量明顯占優
新能源汽車是在傳統汽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外企業傳統汽車發展較早,技術實力雄厚,發展新能源汽車起步也較早,并且在注重技術創新的同時注重技術成果的專利化,企業專利布局和專利運營意識與能力較強,專利數量和質量明顯占優。

表5 前10名專利申請人全球專利布局 單位:件
從表5可以很明顯看出,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與國外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差距,對我國企業來說不僅是技術創新能力上存在不足,而且是專利戰略意識與能力的不足[8]。中國企業要想縮小與國外企業的差距,首先要提高專利布局的意識,提高專利布局的能力。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建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SWOT矩陣如下[9],見表6。
(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SWOT矩陣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專利戰略選擇的建議
通過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整體環境以及專利現狀的定量分析,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自身優勢與劣勢并存,外部機會與挑戰共有,但機會大于挑戰。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使命,我國新能源汽車專利戰略應該采用SO戰略模式——以進攻型專利戰略為主,同時兼顧其他戰略模式[10],即突出自身優勢、充分利用機會。通過結合與互補,強化優勢,吸引優勢資源,化解劣勢,可以更好的規避威脅。為此,我國新能源汽車汽車企業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繼續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技術創新是專利產生的前提,專利是技術創新的產權化和法律保障。除了國家繼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外,企業更要自覺進行技術創新,要舍得將企業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企業的技術創新。要徹底改變我國傳統汽車“代工”生產的模式,不僅要追求生產和銷售量的增長,力爭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大國,更要注重核心技術的開發、占有和品牌的塑造,使新能源汽車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2.提高專利布局的意識,加大國外專利申請的力度。在國內都非常重視專利資源的今天,企業申請專利的目的不是為了裝潢門面,也不是為了區區幾個補貼,而是為了著眼于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為此,企業不僅要及時將研發的成果申請專利,而且要從戰略的角度進行專利的布局,既要著眼現有的研發實力,也要考慮未來競爭的需要。在加強國內專利布局的同時,盡快加大國外專利申請的力度,特別是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專利申請的力度。也許有些企業目前的市場是在國內,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產權規則全球化的時代,追求進步的企業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作好進軍國際市場的專利儲備和應對專利侵權的防范措施。
3.盡快建立專利聯盟,利用聯盟的力量快速提升技術研發的實力、提高專利的質量。專利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利持有人就專利的許可事項達成的合作協議,其中許可包括聯盟之間的專利許可和對外的許可[11]。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專利數量雖然呈上升趨勢,但專利分散,缺乏領軍企業。因此,必須建立專利聯盟、通過“抱團作戰”將分散的技術創新力量和專利成果匯集成具有與國外企業相抗衡的技術實力和專利能力,利用聯盟內專利的交叉許可增強聯盟內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利用聯盟對外的專利許可擴大企業的影響力,進一步匯集開放創新的資源。
4.加快專利融入標準的步伐,占領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制高點。在“標準制勝”的時代,技術專利化已不能完全符合競爭的需要,而專利的標準化和標準的許可化才是市場競爭的最高形態。因為當一個新興產業技術發展逐步成熟,技術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確立該產業主要(核心)技術標準,而標準中融合的專利技術則將為專利所有人帶來整個行業的壟斷優勢[12]。新能源汽車雖然在國內外都沒有完全實現產業化,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但是知識產權時代的競爭規則決定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技術標準的競爭。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產業化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應該樹立“標準制勝”的意識,不僅要重視一般的標準化工作,更要將專利融入技術標準,通過專利的標準化搶占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制高點,只有這樣,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才能真正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汽車的發展之路。
[1]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萬鋼.我國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交通與運輸,2008,(2).
[3]姜江,韓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培育[J].改革,2011,(7).
[4]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劃發展司.專利統計簡報[R].2012,(3).
[5]汪張林,李國富,張芳.知識產權視角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完善[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6]馬春梅.從國外的經驗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發展[J].學術交流,2011,(12).
[7]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比分析[J].企業經濟,2011,(2).
[8]汪張林.自主知識產權與我國汽車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J].價格月刊,2011,(3).
[9]劉平,魯卿.基于SWOT分析的企業專利戰略制定研究[J].管理學報,2006,(4).
[10]汪張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知識產權狀況個案研究[J].經濟縱橫,2011,(6).
[11]李薇.技術標準聯盟的本質:基于對R﹠D聯盟和專利聯盟的辨析[J].科研管理,2014,(10).
[12]李薇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專利標準化戰略制定與實施[J].中國科技論壇,2012,(6).
[責任編輯:劉烜顯]
汪張林,安徽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教授,管理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碩士生導師,安徽蕪湖241000;汪守霞,安徽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安徽 蕪湖241000;汪子微,華東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G306;U469.7
A
1004-4434(2015)08-0063-0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知識產權戰略構建與實施研究”(13BGL01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