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文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寶雞 721013)
旋臂轉頸在強身健體中的應用
周廣文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寶雞 721013)
本文通過對我國多種養生方法的總結,認為旋臂轉頸動作在許多養生、理療方法中會經常出現,運用運動醫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使這一古老的養生、理療方法在我們的強身健體中所利用,使祖國文化遺產發揚廣大。
旋臂轉頸; 強身健體;養生;應用
打開祖國養生保健的歷史鴻卷,方法、種類是很多的,在多姿多彩的健身、理療方法中,經常會出現旋臂轉頸的動作。如馬王堆導引圖、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練功十八法、老子按摩法、陳希夷坐功等。旋臂轉頸的動作在歷代養生家眼里受到青睞。
1973年12月,在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發現的《導引圖》,上面畫有四十多人在做各種動作,每個人的圖像皆為獨立的導引術式,而且還有簡單的文字說明,大致可分三類,其中一類屬于肢體運動并配合呼吸運動。
華佗的“五禽戲”是對漢代“導引”的發展。漢代的導引,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簡單的動作,彼此之間并無聯系,而華佗的“五禽戲”已經發展為一套完整而有連貫的醫療保健體操。
易筋經十二勢來至來章氏《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式;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
明、清時期的“八段錦”較宋代的“八段錦”簡明易行,站式八段錦口訣: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把病消。
練功十八法由三套十八個動作(每套六個動作)所組成。如頸項爭力;左右開弓等。
1.旋臂的醫學原理
經絡理論告訴我們,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于一個臟或一個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分布于手臂的內側,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分布于手臂的外側,這些經絡內屬臟腑,外連肢體,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在正常情況下,氣血在經絡中運行是暢通無阻、無處不至的,如果因某種原因經絡發生阻隔,氣血運行就會於滯不暢,從而在所屬的臟腑中就會發生病癥。因此,探索暢通經絡的科學方法是防治有關疾病的關鍵,而心經、心包經、肺經等經絡都分布在手臂的前面或陰面,其表里經小腸、三焦、大腸等手三陽經則分布于手臂后面或陽面,故堅強對手臂的刺激,可以使手三陰三陽經的氣血暢通,起到防治心、肺疾病的作用。運動力學研究表明,彈性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扭轉時,其阻力矩加大。因此在健身練習過程中,采用大幅度內外旋臂的方法,可以增加對手三陰三陽經的刺激強度,有效地暢通經絡,使內氣正常運行,疏導氣血,從而達到防治心、肺等疾病的目的。
2.轉頸的醫學原理
在第七頸椎棘突下有一個穴位稱“大椎”,它是諸陽經會合之地,旁開0.5寸各有一個“定喘”穴,在頸部還有啞門穴、肩井穴等穴位,當我們大幅度轉頭時,大椎、定喘和其它穴位就會受到刺激,轉動的幅度越大,對這些穴位的刺激就越強,針灸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刺激大椎、定喘等穴位具有以下作用:宣肺平喘,防治咳嗽、哮喘、氣管炎;退熱止瘧,防治感冒、發熱、瘧疾;寧神豁痰,防治精神病等疾病的作用。
運動醫學告訴我們,大幅度的轉頸有助于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從而有效地治療由于迷走神經興奮而引起的哮喘;動物學研究表明,轉頸幅度越大的動物其壽命越長,如龜、鶴、長頸鹿等的轉頸幅度都超過180度。由于轉頭時頸椎附近肌肉、韌帶也得到充分活動,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使頸部營養充分,從而對防治骨質增生等頸椎病有一定的療效,對長期伏案工作頸椎負擔過重的師生、作家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1.“米”字操
(1)預備式:可以盤坐在墊子上,或者坐在椅子上,腰背挺直,盡量讓頸部伸展,下頜略收,雙臂放松下垂,肩膀向后微微張開。感覺整個身體充分拉伸,保持5秒鐘,然后慢慢放松。注意不要閉眼,目視前方。
(2)前屈式:自預備式,緩慢向前屈頸低頭,雙肩打開,肩膀有向后牽引的趨勢,直至頸肩肌肉感到繃緊為止,保持5秒鐘,然后緩慢放松回復原位。如果已經出現頸部不適的狀況,那么不建議做"米"字操中的后仰動作,以免加重癥狀。
(3)左側式:自預備式,頭部緩慢偏向左側,感覺讓左耳向左肩貼近,使右側頸肩肌肉感到繃緊為止,同時右臂盡力向下伸,脊柱保持挺直,之后緩慢放松回復到預備式。
(4)右側式:自預備式,頭部慢慢偏向右側,讓右耳與右肩靠近。與左側式方向相反,動作一致。
(5)左轉式:自預備式,頭部向左側扭轉,目光盡量看向身體后方,但是身體不能轉動,保持5秒鐘,最后回復原位。
(6)右轉式:自預備式,頭部向右側扭轉,與左轉式方向相反,動作一致。
2.頸椎操
(1)用左手掌來回摩擦頸部,口中默念8下后,開始捏后頸。然后換右手。有助于頸部放松。
(2)頭向左轉90度,停留3秒,再向右轉,停留3秒。做兩個8拍。
(3)把頸盡量向前伸,停留3秒,再向后仰,停留3秒。做兩個8拍。
(4)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后向前旋轉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轉20-30次。
(5)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臂放在胸前,手掌立起向左平行推出。同時頭部向右看。保持幾秒鐘。再換左右手。
(6)左右,前后,360度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7)雙手交叉緊貼頸后,用力頂頭頸,頭頸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8)雙手上舉過頭,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將頭仰起看向手背。保持5秒。
(9)眼球順時針,逆時針轉動。閉上眼睛,手掌搓熱,附在眼皮上片刻。睜開眼睛看向遠方,遠方最好是有綠色的樹木。
(10)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的虎口處,把拇指和食指分開,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經常按摩該處。可以治療牙疼,眼睛疲勞頭痛,咽喉腫痛,腹痛等等病癥,對身體有好處。
3.滾揉后溪穴
坐在桌子,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的去做,每1小時做1次,每次3~5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這個簡單的治頸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滾揉后溪穴。
1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因人而異,不能生搬硬套,以期達到健身理療的目的。
2不要過度“搖頭晃腦”,比方經過檢查已發現有脊椎突出的情況,或者是常有頭暈、惡心的情況,就不要亂動脖子了。否則輕者會眩暈、嘔吐,嚴重的還會昏厥或癱瘓。
3椎動脈類型的頸椎病活動力度過大,會引起患者眩暈、加重病情等;脊髓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等禁止做“米字操”。
4頸椎病的急性發作應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最好不要自行拔罐、刮痧、熱敷、按摩等,不規范的操作會導致局部炎癥加重。
因而,對于對長期伏案工作頸椎負擔過重的教師、學生、作家、科研及媒體工作者來說,多做一些旋臂轉頸的動作大有好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的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1]《運動醫學》,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月
[2.]《運動醫學》,體育學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3]《中醫學》,陜西省衛生學校教材,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4]《針灸學》,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