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出身的林肯在1861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對手是富翁道格拉斯。在對選民演講時,林肯說:“有選民來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只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辦公室一間,內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墻角還有大書架一個,那上面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型很長,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結果,他當上了總統。
(摘自《羊城晚報》)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8月中旬,河北省洪水泛濫,瀝澇嚴重,受災104個縣,災民960萬人。年底,河北省向東北遷徙14,500余災民的任務勝利完成。在移民過程中,河北省人民政府曾在蘆臺設立移民辦事處,在保定、楊村、昌黎、山海關等車站分設招待站,辦理災民運送招待等工作。同時,安新、寶坻、寧河(寶坻、寧河當時屬河北省)等重災區人民政府組織了移民委員會,耐心發動組織常年受災或災后二三年內不能恢復生產的重災區群眾遷徙。
(摘自《河北這些年》)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軍國主義氣焰囂張,不僅在軍事上耀武揚威,而且還網羅一批無聊文人,利用文字誣蔑我中華民族。當時他們公布了一條上聯:“日本東升,光耀中華民國。”其惡毒用心顯而易見。
中國人民義憤填膺,不少人擬下聯,針鋒相對地予以還擊。其中有一下聯出自愛國將領馮玉祥之手:“陽落西天,黑暗籠罩扶桑。”“陽”指日本的太陽旗,“西天”指死亡,“扶桑”指日本。人們見之無不拍手稱快。
(摘自《咬文嚼字》樊奇/文)
我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近年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人們都記憶猶新。您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發生在何年何地嗎?
發生在明代陜西、山西。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間,陜西渭南一帶和山西蒲州等地,發生了強烈的地震,死亡83萬多人。明人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記述:1555年1月23日夜,陜西、山西、河南同時發生地震,渭南、蒲州地震時,“震聲如雷,雞犬鳴吠”。受地震影響,黃河、渭水河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漲泛濫,華山、終南山“山鳴”。渭南城門陷入地中,城墻全部陷入,房、舍皆成廢墟。
(摘自《老年生活報》)
清末民初京劇界有一個風骨錚錚、性格怪僻的名演員,他就是以知縣身份“下海”的汪笑儂。這個藝名是怎么來的呢?
他本名德克金(1855~1918),出身八旗子弟,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后,任河南省太康知縣。因他酷愛京劇,上任時除帶行李外,還有一把京胡,任上常自拉自唱京劇。他對官場的禮節非常討厭,敢于頂撞上司,得罪了當地豪紳,后被罷官。罷官后,他即潛心學習京劇。有一天,他去請教名伶汪桂芬,汪對他是一副不屑的態度,聽了他的演唱說:“你要演戲,談何容易!”他見汪笑話自己,受到了冷遇,心中不快,便把名字改為“汪笑儂”(“儂”是人稱代詞,指“我”,“汪笑儂”意為“汪桂芬笑話我”),以此來激發自己奮進。自此,汪笑儂刻苦求藝,藝事精進。雖然他的嗓子有些干澀,但行腔非常有韻味,自成一派,民國年間的女老生演員無不學汪。
汪笑儂演戲敢于譏諷時弊,他編演的 《受禪臺》《排王贊》《洗耳記》,或表現對封建王朝的哀悼,或表現對軍閥混戰的不滿。大連港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租給俄國,后又租給日本,是為國恥!有一次汪笑儂到大連演出《哭祖廟》,以“國破家亡,死了干凈”的臺詞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眼中釘”一詞用以比喻心中最痛恨、最厭惡的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據《新五代史·趙在禮傳》記載,趙在禮在唐明宗時任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他在任期間,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而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致使百姓恨之入骨。當他被罷免時,宋州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稱快,說:“眼中拔釘,豈不樂哉!”自此,“眼中釘”一詞便流傳下來,趙在禮成為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眼中釘”。
(摘自《紅楓》包利民/文)
現在,“銅臭”一詞用來諷刺過于看重錢的表現,那么,這個詞最早諷刺的是誰呢?
《后漢書》中記載,有一個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串銅錢買了個相當于丞相的司徒官職。由于司徒與太尉、御史大夫并稱“三公”,是掌管軍政大權、輔佐皇帝的最高長官,所以人們對崔烈的丑行議論紛紛,但當著他的面誰也不敢談及此事。一天,崔烈問兒子崔釣:“人們對我當上三公有何議論?”崔釣據實相告:“論者嫌其銅臭。”崔烈成為最早被罵為“銅臭”的人。
(摘自《語文周報》)
“五谷”稱謂在《周禮》《孟子》中早已有之,指的是稻、黍、稷(高粱)、麥、豆等五種谷物,而種植最普遍的玉米為何不在五谷之列呢?原因是玉米的發源地不在中國,傳入我國才400多年的歷史。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回玉米,后來很快傳遍世界。16世紀,玉米傳入中國。因其來自西方,早期人們稱之為“西番麥”,后來才稱它為玉米。在中國有了“玉米”一詞時,“五谷”稱謂早已有之。
(摘自《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