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劉 建
(1 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2 湖北工業大學體育部 湖北 武漢 430068)
班級環境變量對“卓越計劃”的促進作用研究
楊 飛, 劉 建
(1 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2 湖北工業大學體育部 湖北 武漢 430068)
采用班級環境問卷、學業能力調查問卷、溝通合作能力調查問卷及思維能力問卷調查了高校32個班級的班級環境變量的基本特點及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1)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同學關系可以增強與培養效果之間的正向聯系。2)既不令人厭煩也不過于嚴肅的班級秩序與紀律對培養效果最為明顯。3)良性競爭與適當的學習負擔對培養效果之間的負向關聯有明顯的削弱效果。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 班級環境變量; 變量分析
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林健教授[1]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中指出,要培養卓越工程師,班級環境對培養效果意義重大[2-3]。文中還提出了卓越計劃下的十一條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本研究以此標準[3]作為測量卓越計劃的培養效果的參考依據,探究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促進作用。
1.1 提煉班級環境變量因子
江光榮,屈志勇,郭伯良等學者均提出了不同種類的班級環境變量因子,為得到本研究所需要的變量因子,避免傳統環境心理調查的“理性—直覺”的問題,本研究采取兩種質化調查來獲得據以提煉能對卓越計劃產生促進作用的變量因子。[4]一是開展主題班會《班級環境大家談》讓學生暢所欲言,討論班級環境。二是采訪執教于卓越班級的老師。
開展本次主題的本科生與教師均來自華中地區有“卓越計劃”試點的,同一類型并且教學水平相當的五所高校。調查人員參與班會,記錄大家討論的內容。經統計,開班會145次。在145次班會記錄中先識別及概括出學生所表達的有關班級環境和卓越計劃的有獨立意義的概念或事件。以下是幾個例子:“師生之間距離感太強”、“班級凝聚力不夠”、“學習競爭太激烈”、“上課紀律太差”以及“學業負擔太重”等,在此基礎上,對所得的概念和事件進行歸類,并記取同類概念和事件出現的頻次。最后將頻次較大的類別提出,作為變量因子的參考依據。
教師訪談環節一共訪談了7位不同層次,不同學校的老師,涉及主題包括師生交流方式,班級環境優化,學生能力培養等。對訪談錄音的處理與上述班會記錄相似,整理后的資料亦作為提煉變量因子的參考。[4]
此外,在提煉時還分析參考了前人在發展課堂環境問卷時所提出的一些維度,被分析的問卷包括《Classroom Environment Scale》 (CES), 《Individualiz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ICEQ), 《My Class Inventory》(MCI),《Science Laboratory Environment Inventory》(SLEI)等。[4]
綜上,提煉出5個具有代表性的班級環境變量因子: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紀律與秩序,競爭與學習負擔。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在教學、生活中對學生的關心以及理解程度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和喜愛程度。同學關系則指同學之間相互關心、團結互助的程度,而紀律與秩序指課堂活動的有序性、班級活動的有效性。競爭指學生在專業成績、學科競賽獲獎以及其他方面的競爭和班級的競爭氛圍。學習負擔指作業量的多少,主觀感受到的學業壓力的大小。
1.2 班級環境因子對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研究
1.2.1 研究對象 在華中地區有“卓越計劃”試點的,同一類型并且教學水平相當的五所高校分別抽取16個班,其中8個班級是參與“卓越計劃”的班級,另外8個為普通班級。參與調查的總人數為502人,回收有效調查問卷487篇,有效率達97%。
1.2.2 測試工具 班級環境變量使用江光榮教授編制的《我的班級》問卷,本問卷一共分為38個項目,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紀律秩序,競爭以及學習負擔5個維度,得分越高則表明對該項目的滿意程度越高。
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檢測可查找學生大學期間考試績點及學科競賽獲獎項目,按照“Jeff Jack等人編制的學業能力調查問卷,該表采用1~5級計分,分數越高,專業成績及競賽獲獎越高越多?!盵5]
溝通合作能力檢測按照教師所布置的團隊任務完成情況及CPC模型調查表,由兩個分量表組成,得分越高,溝通合作能力越強。
創新思維能力檢測使用東尼·伯贊等人編制的思維導圖進行檢測,導圖越完善,得分越高,創新思維能力越強。[6]
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檢測可查找班級畢業記錄檔案。所得數據使用AMOS 4.0統計軟件處理。
就業薪酬檢測可向畢業生用人單位查詢。根據畢業生起薪與一年后的薪資求平均值。
1.2.3 程序 以卓越班與普通班級兩種不同班級分別進行。調查所得數據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相關分析,聚類分析與回歸分析。
分析結果見表1-表4。

表1 “卓越班級”與普通班級環境變量比較

表2 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相關分析
A為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B為溝通合作能力;C為創新思維能力;D為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E為就業薪酬
2.1 “卓越班級”與普通班級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相關分析
表1結果表明“卓越班級”班級環境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紀律秩序,競爭四個變量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效果的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 ,溝通合作能力和就業薪酬呈現非常明顯的負相關;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呈現非常明顯的正相關;學習負擔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溝通合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就業薪酬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與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呈現明顯的負相關。
表2中普通班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相關關系與卓越班的大致相同,但相關系數卻與卓越班有很大差別。

表3 “卓越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回歸分析
A為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B為溝通合作能力;C為創新思維能力;D為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E為就業薪酬

表4 普通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的回歸分析
A為專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B為溝通合作能力;C為創新思維能力;D為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E為就業薪酬
2.2 “卓越班級”與普通班級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回歸分析
以兩種類型班級的班級環境的五個變量作為自變量,以卓越計劃培養效果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表4。
相關分析顯示,班級環境變量與“卓越計劃”培養效果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聚類分析則表明兩類班級(“卓越班級”、普通班級)對“卓越計劃”的五項測試結果有明顯差異。進一步相關分析的回歸分析表明。班級環境變量對“卓越計劃”培養效果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班級環境變量對“卓越計劃”培養有重要影響。上述表格的數據可知,普通班級與“卓越班級”在學業成績及學科競賽獲獎、溝通合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班級就業率或考研、出國率及就業薪酬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卓越班級”在各項量化項目中均明顯高于普通班級。下面討論這五個班級環境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變量因子是如何對“卓越計劃”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的。
3.1 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促進作用和二者的相互作用
由于高校生師比不斷擴大,部分教師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承擔科研任務,有的教師一年所教的學生達數百人,而有的課程在大學期間只需要上一學期或一學年。師生之間相互認識、相互溝通的機會極為有限。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很難對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與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容易關注那些學習成績好,學習熱情高,常常與教師主動溝通的學生,而對于成績一般,學習勁頭不足,很少與教師溝通的學生則較少關注,造成學習上的“馬太效應”即成績好的同學更加優秀,成績一般或不好的同學越來越差,在此環境中教師很難準確把握全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利于對學生的培養。反觀“卓越班級”,在學習上,“卓越班級”生師比較為合理,有特定的教師教學,由于學生較少,教師有更多機會與同學交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起到促進作用。生活上,教師可以從講臺上面走下來,主動走進學生群體,鍛煉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傳授經驗,真正實現言傳身教。
另一方面,大學與高中學習生活方式完全不同。高中時期,學生整體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學習,而全班學生都基本在同一間教室,這樣的環境讓同學之間非常熟悉,再加上高中期間學習目標明確,同學之間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可以交流。而大學環境自由度高,學生相互之間自主選擇性大,容易形成以寢室為單位的小圈子,難以融入班級這個大圈子,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提高,學生更容易“單打獨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算專業水平過關,但人際交際能力卻沒有提高。當今社會,工程項目早已不是單一工種的“孤軍奮戰”,而是多項工種之間的統籌協調配合,作為卓越工程師,應該能夠與相近專業的人員協調配合,能夠同非專業人員溝通交流,耐心講解。以上要求都是工科學子在成為卓越工程師道路上的必修課。
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也存在相互作用,良好的同學關系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生活環境,更能引起教師的關注,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走近學生,能從一個學生的圈子中了解到其他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從而逐步建立與其他學生的良好師生關系。成為良性循環。由此鍛煉學生的管理與溝通合作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由此可見,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這兩個變量確實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3.2 秩序與紀律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促進作用
大學課程中的選修課與部分必修課是幾個班甚至數百名學生一起上,課堂活動的有序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的自主管理和學習態度,這與高中時期學生一心向學,備戰高考有很大不同。而且大學所提倡的學術自由和民主管理,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一空間中一定的秩序與紀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白吭桨嗉墶钡膶W生大多沿襲了高中的良好學風,秩序井然,紀律性強。而普通班級的同學在寬松的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逐漸變得松散,出現逃課、不交作業、甚至掛科等現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必須維持教學秩序和制定班級紀律來幫助學生克服惰性、僥幸等不良心理,創造學風濃厚、力爭上游的學習環境。
3.3 競爭與學習負擔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促進作用
通過分析兩種班級的成績可知“卓越班級”同學的平均成績要優與普通班級的同學,同時卓越班里的競爭氛圍也更加濃厚?!澳阕肺亿s”的競爭氛圍迫使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學習課外知識,秉承高中的良好學風,成績提高很快。而卓越班的作業量要略多于普通班,正是因為大量的基礎性訓練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速度與程度有了質的飛躍。在相互的競爭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思維潛力的提高有積極影響。
3.4 五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對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促進作用
競爭與學習負擔、秩序與紀律、師生關系、同學關系這五個變量之間也有聯系?!敖處熗ㄟ^維持秩序與紀律來營造既不令人厭煩也不是很嚴肅的班級氛圍,在師生互動中真誠、友好地對待學生。生活在一個師生溝通流暢、同學和睦相處、友好互助的環境中,即使存在各種學習、生活壓力,學生也會因為有這樣一個良好的支持性環境而迅速適應。”[7]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支持也是學生積極學習的來源之一。這五個變量相輔相成,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圖1)。

圖 1 班級環境變量對卓越工程師培養促進效果圖析
通過數據和上述分析得知:普通班級和卓越班級的班級環境下培養的學生與卓越計劃的人才要求有很大差別,“卓越班級”的班級環境變量對卓越計劃培養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
[1] 林 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
[2] 林 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2-29.
[3] 譚千寶,陳 宇.班級環境對初中生學校適應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01):51-55.
[4] 江光榮 .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J].心理科學,2004(07):839-841.
[5] Jeff jack.Ability to academic det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consulting[J].Psychologists Press,1994,22:21-33.
[6] 東尼·伯贊.思維導圖系列叢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4-36.
[7] 桑青松,黃衛明.班級環境、學習方式對中學生學習成功感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7,12(06):6-10.
[責任編校: 張巖芳]
Role of Class Environment Variables in Promoting “Outstanding Engineer Education Program”
YANG Fei1, LIU Jian2
( 1SchoolofCivilEngin.andArchitecture,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basic features of class environment variable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class environm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social ability, ability of cooperation and think.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e points below: 1)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those possible effects can be strengthened by appropriate teacher-student and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2) A class environment which is neither too harsh nor too loose benefits the cultivation effectiveness most. 3) Benign competition and appropriate study burden can obviously minimize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ivation effectivenes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rogram; class environment variable; variable analysis
2014-12-25
楊 飛(1994-), 男, 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為建筑學
劉 建(1966-),男,四川內江人,湖北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治療與情緒健康
1003-4684(2015)03-0117-04
G6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