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春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關聯理論對隱性連貫的解釋力
楊春春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211167)
連貫是語篇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分為顯性連貫和隱性連貫兩大類。和語篇表層的顯性連貫相比,隱性連貫需要借助外在的解釋力幫助聽話人正確的理解。關聯理論提出語境的動態性特征,聽話人的心理假設選擇及最佳關聯的建立,有效幫助解釋隱性連貫,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
關聯理論隱性連貫認知模式心理假設
連貫一直是語篇研究的熱點話題。對于連貫的區分,目前有兩大分類,即存在于語篇表層的凸顯的顯性連貫和含而不露、需要進行推理的隱性連貫。Halliday和Hasan把連貫當做語篇固有的深層語義特征。如果表層的語義缺乏連貫,語篇接受者就可以用推理等手段建立起語篇的內在連貫性,這就是語篇的隱性連貫。朱永生認為,所謂連貫,是指語篇內不同組成部分之間意義上的聯系。顯性連貫容易理解,但是隱性連貫則需要借助外在的解釋力幫助聽話人正確理解。實現語義連貫僅僅依賴銜接手段是不夠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交際雙方的知識和理解。張德祿提出了心理認知因素和語篇連貫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語篇的連貫與否要看其是否符合人們對于世界的基本認識。
盡管語言學界對于連貫的看法并不統一,但是總結起來,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社會層面和心理層面。Halliday將語言的使用當做一種社會行為,認為銜接和語域是構建連貫的兩個必要條件,從語篇表層來說,銜接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銜接語句;從語篇外部來說,語域將語境和相關的語篇結合起來。他們的主要研究在于語篇內部的銜接手段。而認知心理學則將銜接手段在構建語篇連貫的作用上放到次要的位置,認為語篇的心理連貫才是研究的重點,指出語篇連貫主要與交際雙方的心理認知相關,語言交際有代碼模式和推理模式,在實際交際過程中,認識—推理是基本的過程,其中還存在交際雙方的編碼和解碼過程。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活動,傳遞了說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任何話語都會建立起一定的關聯,圍繞關聯性可以理解話語含義。本文擬從關聯和認知努力、最強語境效果的聯系出發,探討關聯理論對話語中隱性連貫的解釋力,從而對實際交際起到促進作用。
交際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交際則是主要表現形式。Grice的合作原則是人們在交際中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是實際交際中,話語的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不盡相同,一些違反合作原則的現象時有發生,此時說話人想表達的特殊含義可以通過語境推理出來。
語境是指語言環境,即人們運用語言(口頭或者書面)進行交際,就會形成特定的語言環境。很長時間以來,語境被分為兩種類型:語言環境及非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指的是語言本身的環境,如語音環境、詞語環境等。非語言環境包括社會環境、交談雙方、交際具體環境等,例如語言所扎根的文化環境、交際雙方的年齡、身份、性格、修養等一系列因素。人們一度將語境當成既定的在交際之前就已經確定的因素,而Sperber和Wilson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關聯理論將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提升到了一個具體的心理認知模式,有關人類的交際及認知。傳統語用學將語境看成一個事先確定的長項,而關聯語境則認為語境和人的心理認知密不可分,是存在于人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不僅僅指交際時的環境,還包括交際雙方的各種設想、理念等。在對話雙方的交流過程中,人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對這些假設的選擇,最終得出自己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聯理論的語境觀是動態的,認為如果語境是事先確定的因素,就會給話語的相關性理解造成困難。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涉及明示—推理兩個過程。明示過程中的話語理解不需要太多的認知努力就可以實現,達到語境效果,然而,暗含話語中存在的隱性連貫則會影響聽話人的語境假設形成。交際能否順利開展,取決于交際雙方的配合是否建立在最佳認知模式—關聯性之上。在交際過程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會發出和接受語言信息,對于說話人而言,他所說的話是一種明示,對聽話人傳達某種信息,是明白無誤的。從聽話人的角度來說,他有時會遇到比說話人設想的更難的情況,不能直接理解,而是要借助推理領會說話人的意圖。因為語篇由許多語句組成,線性的發展使得新信息不斷出現,舊信息不斷退出,同時為新信息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識,從而使得交際雙方能夠建立起正確完整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指出,只有當新信息在一定的語境中取得相應的效果,才能表明該語境假設取得了關聯性,如果語境效果越強,則表示信息和這一語境假設之間的關聯性越強。要取得良好的語境效果,要求交際雙方在推理過程中付出一定的認知努力才能夠達到,并且和話語理解的難易程度、語境的清晰度和付出認知努力度都相關。
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是關聯理論明示—推理模式的兩個重要部分。在實際交際中,明示可以提供兩層信息,即被指出的第一層基本信息(任何方面的信息),以及被它有意指出或者明示某種含義的信息。聽話人必須掌握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和信息意圖才能夠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意圖,從而取得交際的成功。隱性連貫已經超越了諸如語言本身和語法等語言表層種種形式的標記語,更加依賴于交流雙方所處的動態語境。說話人、聽話人、文化背景等都是動態語境的組成部分。因此,要理解隱性連貫,需要借助邏輯推理等手段實現。Sperber和Wilson指出,所有推理都是有理有據的一系列推測,也就是語境假設的存在。盡管任何一個交際行為都具有意義,但人們往往只注意到那些和他們有關聯的信息。例如:
——A:Do you like the girl?
——B:She is beautiful and kind.
在形成一系列語境假設時,聽話人根據話語的詞匯、語法等提供的邏輯信息,以及本人的認知、既有的百科知識積累,尋找語境關聯。在這一語境中,A、B雙方對于A問題中的the girl有著統一的認知,于是B做出回答,同時在回答中帶有暗含的意義。當A聽到B的回答時,在這一認知語境和一系列語境假設中尋找關聯性,進入推理的過程。A會從B對于the girl“beautiful”,“kind”這些充滿正面色彩的描述中推斷出其信息為“我喜歡那個女孩”,達到了語境效果。很明顯,這一語境假設不是從“她是全國比賽冠軍”等實際生活中很少出現的情況中獲得的,雖然這一假設也可以達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語境效果。再如:
——面包不見了。剛才好像有小貓進來過。
這兩句話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連貫存在,但是其內部有隱性連貫。關聯理論可以幫助解釋這個隱性連貫,實現對其的合理解釋:說話人的話語陳述了“面包不見”的客觀事實,圍繞著“面包不見的原因”,在聽話人的頭腦中建立起一系列的假設。下一句的“好像小貓進來過”明確了其中的某一種假設,聽話者會自然將兩句話關聯起來進行推理,得出“小貓進來吃了面包”的結論。
Wilson認為,一句話提供給聽話人某個語境,進入語境后,聽話人能夠從下一個語句中推理出連貫信息。通過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關聯理論對于話語中的隱性連貫存在解釋力。首先,聽話人在獲取信息時,對于話語的每個語句有多種可與語碼信息相配的可能的理解;其次,聽話人不一定能夠非常容易地在任何語境下理解話語所產生的含義,有些需要經過努力方可達到;再次,聽話人有單一的比較恒定的解釋評價標準去理解話語;最終根據這一評價標準,聽話人能夠從多種可能解釋中選擇一種,排除其他可能的理解。
Sperber和Wilson進一步發展了“最佳關聯”的概念,他們認為,實現最佳關聯需要兩個條件,即話語能夠產生足夠引起聽話人注意的效果,以及聽話人為取得話語效果付出了一定的認知努力。語境效果越好,關聯性就越佳。推理的重要依據就是獲取話語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而尋求最佳關聯的過程就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都能夠自覺地遵守關聯原則。交際雙方對于語境假設的推理越成功,話語的內在關聯就越明顯,而明顯的內在關聯會反過來幫助人們在推理中不必要付出太大努力就能實現語境效果,正確理解話語,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關聯原則其實就是話語的語用原則。何自然等認為,“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說話人會采用明示的手段表達信息,而聽話人會通過明示-推理模式處理信息,同時考慮最佳關聯的原則,力求達到理解無誤。
請看下面的例子:
——A:Have you ever been to America?
——B:I’ve never been abroad.
在這個對話中,A的語境暗含該對話的前提,即“美國是外國”。而B的回答則是暗含結論“我沒去過美國”。在A聽到B的回答時,他應該會產生一系列語境假設,除了“美國是外國”外,還應該有“英國是外國”、“法國是外國”等。根據關聯理論,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該被認為具有其本身的最佳關聯性。B的回答與A的問題緊密相關,接著可以推理出語境假設為B沒有去過國外,就是沒有去過美國、英國、法國等。根據最佳關聯,A可以得出B沒有去過美國的結論。
傳統的交際理論認為語言交際的雙方是互相交流意義。語言活動的主體是人,因此其意義的實現受到人的認知因素的制約。聽話人能夠理解說話人的話語意義,交際就能順利進行。每一個說話人表達的意義都可以分為明示和暗含兩個層面。對于聽話人來說,除了話語表層通過語言內部環境諸如銜接手段所體現的顯性連貫之外,語篇連貫的實現也依賴于交際雙方的心理認知所建立的關聯,其對于隱性連貫的理解具有相當的解釋力。關聯理論提出語境的動態性特征,認為語言交際是認知和推理的互明過程,要理解話語中的隱性連貫,就要找出話語信息和特定語境環境之間的關聯性。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表達暗含的意義,聽話人形成一系列心理假設后,通過比較恒定單一的標準選擇最佳關聯信息,排除其他理解,從而保證交際的成功。
[1]洪明.話題的語篇連貫功能[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106-110.
[2]莫愛屏.論關聯理論對連貫理論的補充及其對話語標記語的解釋[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2,2(1):21-28.
[3]潘震.語篇連貫中的認知框架構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12(6):117-120.
[4]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69.
[5]張新杰,邱天河.語篇連貫構建的動態模式[J].外國語文,2010,2(1):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