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毅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文化經典的誤譯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影響
劉志毅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文化經典蘊含著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體現。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是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所在。在“文化走出去”這一環節,翻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誤譯又是翻譯所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只有遵循科學的翻譯方法與譯文衡量指標,再加上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扎實的雙語功底,才能減少誤譯,正確且巧妙地傳播文化經典中的正能量,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經典誤譯文化軟實力
文化經典體現了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文化經典借助翻譯傳播到國外,與其他國家進行異文化交流。劉明東、陳圣白認為翻譯是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橋梁,翻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充分利用翻譯這一要素,對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在文化經典的譯著中,或多或少存在誤譯的現象,這就使得我國的文化經典內涵無法很好地在國外得到傳播與發揚光大,進而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文化經典的誤譯的觀察,以及縱觀先行研究的理論,分析誤譯的形式、產生的原因與對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2.1翻譯中誤譯的形式與產生原因的相關研究
A.范司永、鄧玉珍在分析文學文本翻譯中“誤譯”的種類時,總結出:
a.前理解發生的誤譯
由于譯者與作品的作者有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因此他們在各自的背景下所受到如語言、社會、等文化因素的不同影響,有一定的主體文化的思維定勢。而譯者在翻譯作品的時候是以“前理解”為前提的,這種“前理解”構成了譯者的主觀意識,且在潛意識里無形地支配譯者不自覺地做出相應的反應,讓譯者用本有的文化意識理解原文的信息,然后將其所理解的在譯文中表現出來。
b.有意、無意的發生的誤譯
有意識的誤譯是由于譯者對于個人的翻譯原則或是其他獨特的追求而進行的創造性翻譯。此類誤譯甚至是譯者考慮到譯語國的文化習慣,或是對于其他因素的考慮,如道德、政治等,而進行的“有意誤譯”。
無意識的誤譯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譯者的疏忽大意,再加上外語功底不深厚及對原語文化缺乏了解所造成的。
針對其產生的原因,范司永、鄧玉珍認為:第一是譯者考慮到讀者的價值觀念與思維習慣甚至是審美取向的不同,所以在對譯文的處理上不得不背離原作;第二是譯者為了忠實地反應原作的表達方式與習慣,而違背了讀者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
B.毛小麗針對翻譯中的誤譯類型總結為:理解錯誤與表達錯誤。在考察其產生的原因時,總結為:“譯者的翻譯主張”與“譯者對語境把握不足”。
C.肖艷認為,誤譯這種現象很普遍,它是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行為。對于誤譯的類型,有“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兩種。針對誤譯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幾點:
a.譯者的態度;
b.譯者的外語修養;
c.譯者主體性及其創造性叛逆;
d.文化因素:文化缺失;文化差異;
e.意識形態的影響。
D.徐珺在解讀漢文化經典誤讀誤譯現象解析中提到了導致漢文化經典誤讀誤譯的現象的原因有兩點:
a.受制于譯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b.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導致的。
E.王雯認為誤譯產生的原因有:
a.兩種語言的差異;
b.文化差異;
c.闡釋性誤譯;
d.翻譯策略不當。
2.2翻譯對文化軟實力的影響的相關研究
A.關于翻譯與文化軟實力的關系,劉明東,陳圣白(2012)認為:
a.翻譯助增文化軟實力;
b.翻譯體現文化軟實力;
c.翻譯展示文化軟實力。
劉明東、陳圣白指出:為了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采用兩種方式:第一是實行“拿來主義”,將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理念吸收、為我所用,豐富我國的文化;第二是實行“送去主義”,把中國的優秀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國,從而影響世界的文化并豐富世界的文化。而翻譯在這一跨文化交際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B.幸紅娟(2009)指出:翻譯實踐在保存本民族的文化實力、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優勢因素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跨越時空的翻譯實踐讓文化的真正意義充分顯現,讓理解的源泉不斷涌現,使意想不到的意義關系得以體現,這對于保存文化軟實力來說,是一種重要的途徑。
3.1誤譯的形式
我們認為,關于誤譯的形式,主要可以分為消極的誤譯與積極的誤譯兩種。“沒有誤譯的譯文是根本不存在的。”確實如此,由于“語言具有不可譯性”(林璋,2008),再加上譯者的語言水平及“前理解”或是“偏見”(肖艷,2010)的影響,出現誤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認為有些誤譯是可以避免的。
消極的誤譯是不忠實的翻譯,消極的誤譯使譯文與原文有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現譯文與原文完全相反的情況。但是,積極的誤譯是由于作者考慮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融合,從而采取了一些翻譯策略,使得譯作更容易讓譯語的讀者接受。(肖艷,2010)認為:積極的誤譯可以促進譯入語國家對源語文化的接受和容納,同時也豐富了譯入語的文化。
消極的誤譯如:
(1)《羌村三首(其一)》之“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My wife and children start to see me here/Surprise scarce vanquished wipes a furtive tear”.
為使“here”與“tear”押韻,竟譯成了“一滴詭秘的眼淚(a furtive tear)”。
(李特夫,2013)
積極的誤譯如:
(2)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①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②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譯文①和譯文②的區別在于對“天”字的翻譯上。“天”在中國的文化中具有佛教和道教的色彩;然而“God”在英美文化具有基督教的色彩,譯文②顯然是采用了歸化法,這種方法有利于英美讀者的接受,但是不利于“天”這一中國獨特文化意象的傳播。
(金萍,2004)
3.2誤譯產生的原因
3.2.1消極誤譯產生的原因
我們認為,消極的誤譯產生的原因可以總結如下:
A.譯者的態度。譯者在翻譯文章時,如果沒有端正態度,翻譯后沒有再多檢查幾遍的話,就有可能出差錯甚至是大錯。我們應該具有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所表明的翻譯者應該具備的品質。“一是嚴謹治學的態度;二是翻譯不僅僅需要自如運用翻譯技巧,還要求譯者始終保持飽滿的精神,執著的熱情。”(覃曉琪,2014)
B.譯者的母語與外語水平。一位譯者在有深厚的外語功底的同時,還需具備良好的母語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處理原文與譯文時能處于游刃有余的狀態,不至于顧了整體而遺失了局部。
C.翻譯方法不當。關于翻譯的方法,都會提到一直以來熱議的“歸化-異化”的討論。“歸化強調的是譯文的流暢性;異化的意見則認為應該更多地引進異域的視角。”(林璋,2008)不管使用哪種方法,我們認為,最理想的是將其兩種方法結合,歸化中有異化,異化中有歸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兩種方法的長處,盡量做到使譯文沒有紕漏。
3.2.2積極誤譯產生的原因
我們認為,積極的誤譯產生的原因為文化因素。當譯者在處理原文中的具有源語文化因素的表達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譯文語言中沒有與其對應的文化現象。這時譯者可能會傾向于將生搬硬套的逐字翻譯變為符合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的表達,甚至是更具文學色彩的說法。這種圓潤的處理方法在文化經典的翻譯與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上,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3.3誤譯對文化軟實力的影響
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在文化傳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經典中的誤譯將會對我國的文化傳播及國外對我國文化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甚至是誤解。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誤譯都是不好的。上述提到的,誤譯可以分為消極的誤譯及積極的誤譯。積極的誤譯能更好地處理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兩個語言之間的交流困難。然而,消極的誤譯則是譯者的大敵,是必須盡量避免的。
觀察一下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還相對弱小。“與其他文化強國相比,中國域外文化軟實力相對弱小,以中國在美國的文化軟實力水平為例,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與東亞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對各國軟實力指數進行了調查,中國在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越南的軟實力均超過0.51,在越南達到了0.74,然而在美國的軟實力只有0.47,位列倒數第一,與最高的越南相比相差了0.27之多。”(劉佳,2013)
當然,這個現象并不全是文化經典作品的誤譯所造成的。另外,要讓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高,讓我國的文化走出去,走得更好更遠的話,除了譚振江(2013)提到的“以自身建設為前提基礎;以文化自覺、自信為內驅力;以價值觀念為源泉;以和諧世界為宗旨”外,我們認為,更應該抓好文化經典的翻譯在跨文化傳播這一環節。翻譯在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中,起著一種充分條件的作用。為只有將我國的文化經典翻譯到位、出色,才能將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傳播到國外,讓世界了解我國,展現我國的文化魅力與實力,從而逐步提升中國的文化方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達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目的。
“沒有誤譯的譯文是根本不存在的。”(河盛好藏,劉多田譯,1986)只有正確地對待誤譯,才能積極地處理好誤譯所帶來的不良效果。當然,我們所需要提防的是消極的誤譯。如何防止消極的誤譯,得從其原因著手。
4.1針對譯者的態度所帶來的誤譯的消除方法
在教育培養譯者的時候,需向譯者學習人員教導負責任的態度的理念。如果沒有認真嚴謹的態度,可能就會翻譯出“箱子里沒有多余的房間(room)了”(覃曉琪,2014)這樣令人貽笑大方的譯文。
4.2針對譯者的母語外語水平問題所帶來的誤譯的消除方法
在進行翻譯教學時,除了重視母語與外語的轉換能力之外,其實,母語的教育也是分不開的,而這點往往是老師們在進行翻譯教學時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在翻譯教學中,老師們除了重視翻譯方法的傳授等之外,更應該將母語的重要性傳達給翻譯學習者。(李佩琦,2009)指出:母語能力的培養是一條貫穿全部翻譯教學內容的主要線索,它也是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素;從翻譯觀的演變歷史來看,在翻譯教學中,母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甚至隨著人們對翻譯認識的不斷提高,母語的重要性也不斷得到強化。
4.3針對翻譯方法不當所帶來的誤譯的消除方法
對于翻譯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概括起來說,一般分為“直譯”和“意譯”,即備受熱議的“異化”與“歸化”的問題。對于采用哪種方法,我們認為,最折中與理想的辦法是采用異化與歸化想結合的方法。處理不同的譯本,靈活地運用該兩種方法,可以游刃有余于原文與譯文之間,達到盡量減少誤譯。
另外,關于譯文的衡量指標,我們接受林璋提出的“可接受性+最大對應關系”的觀點。林璋指出:“好的譯文必須同時具備可接受性和最大的對應關系。”只有將該衡量標準時時刻刻揣摩,并運用于翻譯的實踐中,才能產出高水準的譯文,達成更好地將文化傳播的目的。
日本的小林香雄說:“翻譯作品中肯定有誤譯存在,這如同空氣中包含著氧氣一樣。”(河盛好藏,劉多田譯,1986)翻譯中的誤譯可以分為積極的誤譯與消極的誤譯。積極的誤譯有利于文化差異及語言不可譯性問題的處理;消極的誤譯是譯者的大敵,也是文化傳播途徑中、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的攔路虎。只有通過科學的翻譯理論的指導與遵守正確的譯文衡量指標,再加上嚴謹的治學的翻譯態度與夯實的母語、外語基礎,才能出色地將我國的文化經典譯出“中國特色”,才能將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情愫不失偏頗地、準確地傳達到國外,讓中國從“拿來主義”變成“輸出主義”,讓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走出去,實現我國的優秀理念遍布世界的理想,并大力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1]范司永,鄧玉珍.文學文本翻譯中“誤譯”的緣由及對策[J].電影評介,2008(17):106.
[2]河盛好藏,著.劉多田,譯.正確對待誤譯[J].中國翻譯,1986(03):57.
[3]金萍.文化傳播的翻譯策略[J].昌吉學院學報,2004(1):48-49.
[4]劉佳.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復興困境及戰略轉型——以中國文化軟實力在美國的發展狀況為分析樣本[J].南都學壇,2013,VOL33(5):95.
[5]劉明東,陳圣白.翻譯與文化軟實力探析[J].外國語文,2012,VOL28(4):99-102.
[6]李佩琦.對翻譯教學中母語地位的反思[J].職教論壇,2009(32):33.
[7]李特夫.跨文化傳播的譯事之殤——英美杜詩英譯中的誤讀、誤譯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3(07):130.
[8]林璋.關于譯文的質量指標[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總第137期,1-6.
[9]毛小麗.翻譯中的誤譯類型及其解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VOL28(5):85-87.
[10]覃曉琪.解讀錢鐘書的《林紓的翻譯》[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3-4.
[11]王雯.《花箋記》英譯本誤譯類型及其成因[J].海外英語,2013(06):153.
[12]幸紅娟.“文化軟實力”與《道德經》英譯[J].外語教育外語教學,2009,總第248期,50.
[13]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以《紅樓夢》為例[J].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14]徐珺.漢文化經典誤讀誤譯現象解析:以威利《論語》譯本為例[J].外國語,2010,VOL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