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平
(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213100)
反思與新建:“老校新建”學校文化構建的一個重要視角
陸一平
(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213100)
為做好“老校新建”中的學校文化構建,文章提出應該處理好這樣幾對關系:理念與行動、自上與自下、外顯與內斂、戰略主體與副體。
老校新建學校文化構建關系處理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行政布局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變革,在江蘇乃至全國各地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了老校新建的現象。隨之而來的是這些新校的文化建設問題——如何實現對接?如何完成繼承與創新?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繞不開的研究命題。
要想破解這個難題,我想邏輯起點應當放在對于老校文化原點的叩問上。“老校”之“老”,一般是指它們有較長的辦學歷史。我們把它們現有的文化放到歷史的背景下考量與審視的時候發現,它們的形成是具有自然性、客觀性的。通俗地說,它們的產生是傳統力量的積淀、行為慣性的延承。這樣形態下產生的文化有積極的因素,但不可避諱地說,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因素。
站在老校新建的節點,我們應該立足于原有的文化特質對文化構建進行一次反思與新建。什么是“反思”?“反思”就是我們要以一種科學的眼光、一種研究的視角關照學校文化建設,簡言之,我們有必要在“新建”之前梳理與明確“文化建設”實質與基本規律。
其一,文化的實質應該是“人化”。推進學校文化,其宗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精神和諧。討論文化的問題,討論學校文化建設問題,你不能不談“人”。文化建設還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呢?文化首先是“人化”。
其二,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是以“文”化“人”。這里有幾個要義需要厘清:一是文化是可以影響人的,文化是可以改變人的,文化也是可以塑造人的。我們研究學校的文化建設就是研究文化如何影響人。這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二是文化影響人的方式是一個字——“化”,“化”是什么?“化”是潤物無聲,“化”是潛移默化,“化”是直抵心靈,所以校園文化建設要關注怎樣“化”。這應該是文化建設的切入點;三是文化建設影響的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自我發展的人,他們不應該僅僅成為“被”影響的人,更應當成為文化創生的主力軍。這是文化建設的生長點。
帶著上位的思考與本源性的理論探索,我們才會有足夠的自信開啟“老校新建”學校文件構建的“新建”。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用先進的文化理念推動管理進步,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沒有正確的理念,學校就只能在現代化門外徘徊,行動必然盲目;徒有理念,沒有行動,文化建設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學校文化建設成效如何,關鍵要義除了學校上下對理念的認同外,還有執行力的問題。只有各部門對學校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認同了,在實踐上身體力行了,才能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實施。
為此,學校領導,尤其是校長,首先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根據本校實際,帶領全體教師在教育思想、學科理念等方面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還應當把學校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實作為重要內容,以強有力的行政力量開辟一條順利貫徹學校文化理念的通道。
學校文化建設究竟依靠誰?毋庸置疑,校長是學校文化的主要決策者、設計者。“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是我們應當抱持的文化信念。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校長一個人就可以決定學校文化的發展。在文化建設的話語系統中,文化建設的主語應當是“我們”,而不是“我”。因此,把師生員工,把所有校園內的人看做校園文化的建設者,這一點至關重要。
一方面,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領導是校園文化的倡導者,教職員工是校園文化的主導,學生則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只有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才能充分發揮能動作用。
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絕不能只是校級領導腦中的“藍圖”或者是一種“個人主張”,它有可能不切實際。只有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立足教師,立足學生,來自草根,接上地氣,即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見和建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學校文化建設的推行與落實才有可靠保證。
文化不是空乏、虛無的,它有落腳的地方,有載體。外顯的物質就是文化的一種載體。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學校熱衷于推進物質文化,把文化建設簡單地理解為硬件建設,于是一個勁地建造漂亮的大樓,種植參天的大樹,購買大量圖書,布置雕塑、浮雕、景墻,張貼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有些學校則把文化建設局限于制定豐富的條文,乃至發放不菲的獎金……它們都只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方面而已,而非也不應該是全部。
如果以此為重點,就勢必淡忘了、忽略了學校的行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學校文化最需要、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恰恰是校園“軟環境”的建設,是“內隱規則”的建設。若能確立“學校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取向,確立“學校是我家,榮辱共系之”的價值定位,確立積極向上的“學校精神”,做到“人人愿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愿合作,人人會合作;才能有所用,特長能發揮”,那么,這所學校一定是無望而不勝的。也就是說,學校文化建設既需要“外顯”,即講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拿在手上,更需要“內斂”,即浸潤到心里,落實到行動中,表現在言談中。
老校新建,經過老校的歷史沉淀,其傳統文化已經基本形成,這些新建學校在構建校園文化時一方面是對原有文化的提煉、總結甚至是修正,但更多的是大家都在尋找新建學校文化建設的生長點,都在尋找校園文化建設的鑰匙,在尋找占領校園文化建設制高點的密碼。我們找到了學校制度,找到了校園文化環境的打造,找到了學校的各種活動,也找到了校園視覺形象。
如果把文化建設放到學校、放到教育教學這個背景中,就不難發現,應當把把課程教學放到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因為,文化是課程教學的源頭,課程教學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手段。離開了課程教學,學校文化就會無所依憑,很難傳承。另外,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教學的品質將直接決定學校文化建設的品質。這應當是老校新建學校文化建設的戰略主體。
談老校新建的文化建設,其制高點與生長點應該放在課程教學的文化建設上。我們應當在學校文化理念的引領下,逐個擊破 “如何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如何提升教學品質?如何定位學校的教學風貌與特色?如何開發校本課程?”等命題,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建設的通透與敞亮,才能真正將文化建設滲透進學校運行的內核。
知識的更新是急速的、瞬時的,文化的追尋是恒久的、綿遠的。只有不斷“反思”文化現狀,透過鬧騰喧囂的表面,抵達生命自覺的內核,校園才會升騰起文化建設的新氣象、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