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江
(嶺南師范學院 教務處,廣東 湛江 524048)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校考試模式探討
梁志江
(嶺南師范學院 教務處,廣東 湛江524048)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重視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本科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本文通過對傳統考試模式進行分析,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考試模式進行探討。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考試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通過傳統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對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培養目標,面對新形勢,如何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1]。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學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
(一)考試命題存在的問題。
命題是考試的核心環節,也是規范考試管理的前提,考試命題應充分體現考試目的。目前高校考試主要是由任課教師出題,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沒有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命題過程中只根據自己講授的內容命題,在覆蓋面、難易程度、題量及審核程序上隨意性很大,A、B卷難易程度不一致,弱化試卷應有的測評功能,沒有充分體現考試目的;二是試題的措詞不夠嚴謹明確,會引起多義、歧義或誤解,A、B卷出現重復內容比較多,甚至只是打亂順序;三是有些任課教師為了方便省事,直接使用近三年內用過的試題。
(二)考試方式單一。
高校考核學生學習情況和老師教學質量的手段主要是期末閉卷考試。這種方式導致學生只重視掌握理論知識,有些教師考前還給學生劃重點,學生只要勤于背誦即可,這些都使學生忽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生能否正常畢業,主要取決于學生成績的好壞。一般來說,課程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而期末考試成績在學生總評成績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期末考試一般是每學期最后二周,統一集中安排,采用筆試形式進行,而考查課則由開課單位在機動周自行安排考試。這樣的考試形式容易導致學生因在短時間內要面對門數較多的考試,承受巨大的考試壓力,如果平時不注意對知識的消化和積累,只單憑考前短時間的復習,考試成績就不會很理想。這種考試不能檢驗出學生真正的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監考員未能認真履行職責。
監考是考試管理的重要環節,但在考試中有些監考員未能認真履行職責,主要表現有:一是監考員遲到。按要求監考員應該在考試開始前提前15至30分鐘到考場,但有些教師對監考工作不夠重視,忘記參加監考工作或是因看錯時間而遲到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考前沒有做好考場清場和強調考試紀律的工作,沒有指導學生對號入座,沒有禁止學生攜帶與考試無關的資料進場,給作弊提供可乘之機;三是在監考過程中做與監考無關的事情,如擅離崗位,在考場外聊天、接聽手機,在考場內看書看報,或是評閱試卷,等等;四是違紀和作弊問題沒有處理好,發現違紀(作弊)苗頭,沒有及時提出警告和制止。對于學生作弊的行為,為維護學生或是怕麻煩,沒按考場規則加以處理。
(四)考試閱卷。
高校對閱卷的過程缺少必要的監督與管理,一般都是由任課教師自教自閱自評,沒有采取流水作業批改的形式;閱卷時試卷不密封,容易導致教師給人情分現象,從而使考試缺乏公正性的現象。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以能力培養為基礎的教育,既具有職業技術的屬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屬性。這要求學生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更具有進一步深造和發展的能力,即“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培養模式上,應用型本科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一)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深刻認識考試目的。
考試的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考試讓學生學會學習,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考試還考核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試的目的不僅是對人的檢測,更是對教學行為和培養目標的檢測。對于應用型高校來說,考試的目的更應側重于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檢測,而不是知識的回憶和簡單復制[2]。《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這客觀上要求我們轉變那種阻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不能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衡量學生。總的來看,應該通過學習、考試不斷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學生具有敢懷疑和敢批判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考試形式多元化。
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應用型”,重點強調能力培養,強調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要引導學生將工夫下在平時。因此,應該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全過程監控。考試方式可采用閉卷、開卷、口試、實驗、上機考試相結合的多種考試方式進行。根據專業不同,變更考試方法,有利于更全面地檢測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特長發展。引入期中考試,因為期中考試能對學生起到警醒作用,有的學生期中考得不好,會反省自己的學習狀況,從而開始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把期中考試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總評成績,降低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在總評成績中所中的比重,檢驗并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有條件的還可以引入試題庫網絡化無紙考試,從而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提高考試管理效率。
(三)規范考后評價與反饋制度。
一個有效的考后評價與反饋制度是考試的重要組成環節。教學管理者和教師在制定評價程序和標準時,要注意規范性和科學性,在體現知識水平的同時不忽視差異性[3]。首先,評價要體現考試的三大特點,即公平性、公正性和嚴肅性,同時要削弱評分的主觀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充分推動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的提高,實現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其次,要樹立“考試不是最終目的”的教育觀念,注重對考試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各參考文獻種題目、各類學生考試結果進行分析、統計,這樣一方面可以研究試題本身是否科學,有利于提高試題質量,更好地發揮考試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生考試成績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優勢與不足,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方法與對策依據。
探索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考核方式和考試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反復而又漫長的過程。如何避開傳統考試制度的不足,抓住應試教育中易透明度、公平的特性,這是培養和檢測創新人才的關鍵[4]。傳統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復合型高級人才,各高校都應該進行考試改革,應用型高等學校更要加大考試改革力度,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切實推進考試制度、考試方法改革,努力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步推進,培養出更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1]馬慧良.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高校考試改革[J].現代企業教育,2014(4).
[2]藍昌裕.高校考試改革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麗水學院學報,2011(1).
[3]董昭,張瑋瑋.應用型人才培養考試模式改革探討[J].安陽工學院學院,2014(4).
[4]尚冠字.探索如何從考試制度變革中培養創新性人才[J].魅力中國,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