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清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觀萌芽
——基于對青年黑格爾派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
馬尚清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430072)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這部著作中通過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的批判而逐步接近歷史唯物主義。
神圣家族思辨唯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神圣家族》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編寫的第一部文獻,盡管作品中的許多觀點仍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它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是不能被遺忘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此書中對青年黑格爾派思辨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闡述了唯物史觀的一些主要觀點。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的時期,兩人的思想都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向,已經從唯心主義逐漸過渡到唯物主義,已經從革命民主主義過渡到了共產主義。而對于這一時期的青年黑格爾派來說,他們把自我意識神圣化、絕對化到了更深的地步,他們脫離實際妄談理論,成為名副其實的“空談家”。相反,馬克思更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哲學應該與革命活動相結合。正是因為雙方在很多問題上的分歧,才使得馬克思看清青年黑格爾派的弱點或者說落后之處,毅然決然地清算自己與其的關系,也正因為這些分歧才使得馬克思能夠發展自己的理論,闡發歷史唯物主義新的世界觀。
(一)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對蒲魯東思想的錯誤認識
蒲魯東的重要思想就在于,他揭示出私有制的反人道的特征,指出私有制是違背人性的。他認為,私有制是導致人們貧困、使得原來應有的平等關系被打破的重要原因,或者說根源性的原因,從而對整個私有制度進行了否定,認為應該消滅私有財產,實現真正的平等。但是從青年黑格爾派的立場來看,尤其是埃德加爾·鮑威爾,他站在法國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根本看不起蒲魯東關于私有制的理論,他將現實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歪曲為在思維中的平等關系,也就是用“自意識”來歪曲了現實。他認為擁有和不擁有只是范疇,不值得去說明。而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不擁有是最令人絕望的,……是極其現實的擁有,即饑餓、寒冷……違背人性和自然的現象的擁有?!保?]7所以他們批判埃德加爾對于擁有和不擁有、貧窮和財產的觀點,認為不應該將貧窮和財產看成一個整體,而應該從貧窮和財產本身去研究。正是因為這樣的研究,才使得馬克思逐漸認識到人對物質生活資料的依賴,進而靠近了在物質生產生活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指出:“實物是為了人而存在,……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保?]52從馬克思的這段論述應該可以看出他接近了“生產關系”這一概念,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核心概念。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能夠看到對于勞動者來說,勞動產品就是勞動者存在的依據,而在勞動產品與勞動者背后其實是勞動者與他人的關系。就像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講到的,在私有制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本身是“不正?!钡?,本應屬于勞動者的勞動產品為他人占有,勞動產品的異化以及勞動本身的異化,使得人與人相異化,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在這里是想通過物與人的關系揭示出其實質是人與他人的關系,但是在當時他還不知道“生產關系”這一名詞,將這一關系概括在“社會關系”這一范疇之內,也表明馬克思的思想正朝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向轉變。
列寧對此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這一段話……表明馬克思是如何接近自己的整個‘體系’的基本思想的——即如何接近社會的生產關系這一思想。”[2]這段話里,列寧用了“接近”這一詞語,可以推測出列寧認為馬克思的關于“生產關系”的理論依然處于沒有完成的狀態;列寧說馬克思接近了“自己的整個體系”,也可以看出“生產關系”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位置。
(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關于社會進步動力的觀點
青年黑格爾派認為“自我意識”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創造一切的決定性力量。在對于歷史發展的問題上,他們認為歷史應該是純粹化的歷史,他們認為對自然界和手工業的研究是與對歷史的研究相對立的,想要把自然科學和工業從歷史中排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清歷史。而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這一荒謬的理論,他問道:“批判的批判不去認識某一歷史時期的工業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產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認識這個歷史時期嗎?”[1]191這就說明了馬克思認為工業和生活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與青年黑格爾派只把精神當作歷史的內容并且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的唯心史觀相比,馬克思已經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強調了工業生產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考察歷史的發展一定不能忽略工業生產的作用,認為歷史的起源不在“自我意識”的云霧之中,而在現實的工業生產中。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頭一次提出了“直接的生產方式”,說明了生產力對歷史進步的推動力量,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就是工業生產的發展歷史,但是在某一時期內生產力總是制約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的,所以歷史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可以說是生產力的發展史。
(三)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英雄史觀
鮑威爾等人認為 “歷史的發源地不在現實世界的物質生產中,而在天上的云霧中”[1]191“是通過他的整個唯心主義‘徐徐伸展’”[1]102。他們認為自我意識與實體是對立的,正是因為這樣歷史才會發展,創造出了絕對的精神。他們輕視群眾,認為人民群眾只是沒有精神、沒有靈魂的物質,是歷史發展中的惰性的因素;而自我意識是主動的、精神性的、積極的,歷史的發展就是自我意識的體現,而少數英雄人物就代表了“自我意識”。他們認為推動歷史進步的不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而是少數英雄人物所進行的“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人民群眾不但不會推動歷史的進步,而且是阻礙歷史進步的因素,因為他們是與英雄人物相對立的。這樣,青年黑格爾派認為人民群眾不屬于歷史的領域。
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爾派這種英雄史觀的錯誤之處,提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的力量而創造出來的,認為人們的思想不可能創造出歷史,只有能使用實踐力量的人才能創造歷史。而這些“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就是指人民群眾,是指現實的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人?!皻v史的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群眾隊伍必定會擴大?!保?]104
布魯諾·鮑威爾等人還認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成敗都是因為人民群眾的參與,認為重大歷史事件之所以一開始就是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它喚起了人民群眾的“熱情”。對于這一錯誤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反駁:“假如革命運動沒有成功,原因并不是革命‘喚起了’群眾的‘熱情’,……而是因為革命本身并不代表群眾的實際利益?!保?]104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群眾加入革命并不能決定革命能否成功,革命的成功與否應該看革命本身是否符合群眾的利益,是否能夠呼吁更多的群眾參加。革命越能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群眾說話,引起群眾的共鳴,群眾的積極性就越高,革命取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唯物史觀的群眾觀點已經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中很詳細地論述了,它既為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基礎性的東西,又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對于《神圣家族》這一著作,在許多研究領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在完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包含的新世界觀的基本原理并不是最初就全部完整的在這里闡述的。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完成過程中,《神圣家族》是不能被忽視的,它是馬克思新的世界觀誕生的前夜,是包含有唯物史觀的萌芽的著作。其重要地位與意義可以從方面說明。
(一)糾正了人們關于群眾的觀點
《神圣家族》中包含有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基本原理的應該就是群眾史觀。和青年黑格爾派將人民群眾看做是阻礙歷史進步的因素完全相反,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歷史,歷史的活動就是群眾的事業。群眾不僅不會阻礙歷史的進步,而且是積極的推動力量。更重要的是在論述了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創造作用原理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又著重分析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論述了有關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觀點,強調無產階級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消滅自身的生存環境,才能解放人民群眾,也才能解放自己。關于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一觀點的論述,對于以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發展都是具有指導性的理論。
列寧曾經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指出在馬克思之前的社會歷史觀的兩個缺陷,概括地說就是:第一,以前的社會歷史觀就只考慮的是人們活動的動機,而沒有看到這些動機后面的原因,也就是沒有看到物質生產這一原因;第二,以前的社會歷史觀沒有正確定位人民群眾的位置,認為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也不包括在歷史中。雖然在《神圣家族》這一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闡述還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他們畢竟揭示出工業生產是歷史的源泉,看到了物質生產背后的生產關系,開始重視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并且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理,馬克思與恩格斯已經闡述得很明白,他們排斥英雄史觀,不僅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群眾狀況闡明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在《神圣家族》一書中,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以往社會歷史觀的缺陷,所以說這一著作在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過程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
(二)為正式形成新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
《神圣家族》非常重要的地位還在于它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與恩格斯繼承了費爾巴哈的“現實的人”,但是這部著作的用意并不是想要回到費爾巴哈的思想,而是試著發揮“現實的人”這一觀點,他們并沒有真正完全地接受費爾巴哈的哲學。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重視現實的實踐的人,認為只有現實的進行實踐的人才能創造歷史。在《神圣家族》中已經有一種超越費爾巴哈的趨勢,而這一趨勢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更明顯,他們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論述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可以看出兩人的進步,他們認識到了實踐的、能動的人的重要,是對唯物主義的深入了解,分清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界限,為建立新的世界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神圣家族》中,馬恩二人通過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學信仰,堅決地指出青年黑格爾派的錯誤之處,并通過對其思想的批判闡明了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對于后來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及《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正式形成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非常的重要。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