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剛 陳善平 張中江 程春鳳(.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 陜西西安 70049.陜西省體育運動學?!£兾魑靼病?0068)
社會支持對大學體育社團發展的影響研究①
潘秀剛1陳善平1張中江1程春鳳2
(1.西安交通大學體育中心陜西西安7100492.陜西省體育運動學校陜西西安710068)
摘 要:通過對433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問卷,比較分析體育社團(157人)與非體育社團大學生(276人)在社會支持、體育鍛煉行為和健康狀況方面的差異,分析表明:(1)相比較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體育社團大學生獲得了更高水平的社會支持;(2)體育社團大學生在體育鍛煉行為(鍛煉時間、鍛煉頻率、鍛煉強度和鍛煉堅持)上顯著好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3)體育社團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顯著好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提出通過提高社會支持水平促進高校體育社團繁榮發展進而使得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支持體育社團影響作用
①基金項目: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科類自由探索與自主創新項目(sk2012023),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SGH12243)
社會支持是指的是個體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得的來自于他人的、物質或精神上的支持。[1]應激理論通常將社會支持看作一個人重要的外部資源。社會支持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大學體育社團作為一種大學生自發組成的群體性鍛煉組織,能夠有效地激發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體育社團可以為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并且可以激發大學生的鍛煉動機,確保大學生能夠連續、持久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2]。體育社團為大學生提供的父母、社會和朋友的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參加的體育鍛煉的支持非常重要,但這種認識主要基于經驗,社會支持對于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以及體育社團參與行為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該文旨在通過對高校大學生體育社團和非體育社團的體育鍛煉行為、社會支持和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大學生非體育社團和體育社團大學生在身體健康狀況、鍛煉行為和社會支持方面的差異,探討社會支持對大學體育社團發展的影響作用。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陜西某高校在讀本科生。調查發放問卷480份,回收問卷460份,有效問卷為430份,有效率89.6%,體育社團大學生157人,占總人數的36.5%;非體育社團大學生273人,占總人數的63.5%。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研究主要查閱的文獻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Google學術搜索和讀秀學術庫;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相關資訊,研究分別在中國體育總局網站、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進行進一步的搜索,詳細閱讀其中關于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相關內容。
1.2.2問卷調查法
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為了獲取第一手的實證數據,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大學生參加體育社團的基本狀況和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狀況以及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
1.2.3對比分析法
在對問卷進行整理和數據錄入的基礎上,研究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for Windows 17.0進行數據分析。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分析參加體育社團和不參加體育社團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所獲的社會支持和身體健康狀況上的差異,從而驗證社會支持對體育社團發展的影響作用。

表1 大學生所獲社會支持來源的差異

表2 大學生的鍛煉行為、健康狀況差異
從表1的分析可知,根據社會支持的來源體育社團大學生和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在父母、教師、朋友和社會支持總分上有顯著性差異,且顯著好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社會支持是對個人處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的一種潛在資源,這種支持一方面可以幫助個體解決自身的問題,同時可以促進個體適應社會[3]。還有學者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夠促進個體運動承諾,有利于個體堅持體育鍛煉活動[4]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對個體的體育鍛煉益處得到學者的認可和驗證,不管個體處于什么樣的狀態,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狀況,只要社會支持增加,就會對個體產生一定的好處[5]。從本研究的分析來看,體育社團大學生比非體育社團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支持。
從表2的統計數據來看,體育社團大學生在鍛煉行為(鍛煉時間、鍛煉頻率、鍛煉輕度、鍛煉堅持)上存在顯著差異,相對于非體育社團,體育社團大學生鍛煉頻率高、鍛煉時間長、鍛煉強度大、鍛煉堅持更持久、健康狀況更好。這說明體育社團大學生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的基礎上,其體育鍛煉行為和健康水平要好于非體育
相比較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體育社團大學生獲得了更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在體育鍛煉行為(時間、頻率、強度和鍛煉堅持)體育社團大學生顯著好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育社團大學生顯著好于非體育社團大學生。由此可見體育社團在高校體育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學應當鼓勵更多地大學會參加體育社團,通過體育社團活動激發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動機,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Dunkel-Schetter C, Bennett TL.Differentiating th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aspects of social support[C].In Sarason BR, Sarason IG, Pierce GR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New York: Wiley, 1990:267-296.
[1]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鍛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5):375-378.
[1]劉奕蘭.以可感知的社會支持緩解青少年的心理壓力[J].當代青年研究,1997(Zl):60-66.
[1]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等.體育社團對大學生鍛煉動機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7):71-74.
[5] Goyne J C, Downey G.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1(2):401-426.
作者簡介:潘秀剛(1971—),男,漢,山東魚臺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c)-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