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帆婷 梁曉云
我認為,中國石化未來轉型是否成功,主要看三大合成材料轉型是否成功。
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石化高分子化學首席專家喬金。他表示,高分子材料是中國石化未來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領域,要瞄準人類共同的需求開發高端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記者:您認為創新驅動戰略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我們的企業目前面臨著什么新問題?

□ 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長喬金
另一個方面,過去我們發展石油石化工業的成本優勢已經不存在了。過去原料不比別人貴,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現在美國頁巖氣和中東伴生氣的大量利用使得我們石化工業成本比別人高,按照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競爭。短缺經濟時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石化開發高性能產品的動力不足。我們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也還不適應高性能產品的開發。必須加大力度向生產高性能產品轉型。
記者:在這種轉型中,科研院所面臨著什么樣的新挑戰?
記者:您認為研究院所要如何實現這種轉型?
原始創新與“跟蹤再創新”不同,成功的概率通常不高。根據歐美國家的統計,從一個想法到實現盈利概率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成功的原始創新技術必須有大規模的應用,才能覆蓋巨大的投入。高端產品的應用量通常是比較小的,中國市場還不夠大,必須在全球市場銷售才能形成經濟規模。
記者:您認為,中國石化要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記者:您是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專家,以您從事的領域為例,未來將如何發展才能適應轉型發展的需要?
那么,三大合成材料將來怎么發展?我們認為,總體目標是產品的高端化和綠色化,以及市場的國際化。
三大合成材料目前都遇到了困難。合成纖維長期虧損,一直找不到解決的方案;合成橡膠從2013年也開始虧損。合成樹脂目前是中國石化化工板塊最賺錢的產業,這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國際油價降低使得我們的原料成本下降,中國煤化工產能釋放被迫減緩,頁巖氣和伴生氣的成本優勢降低,因此,目前合成樹脂板塊利潤相當不錯。但從長遠來看,它與另外兩種材料沒什么區別,將逐漸走向過剩,并有虧損的可能。中國石化的三大合成材料與其他廠家,特別是國外大公司的產品相比并沒有明顯優勢,甚至沒有優勢可言。因此,如果不及早轉型,出現虧損是必然結局。
對研究院來說,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準備,才能對中國石化合成材料產業的轉型發展有所貢獻。
記者:具體而言,您認為高分子材料行業轉型的方向有哪些?
第二個方向是開發出的產品要能夠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而不能局限于瞄準中國市場的需求。產品能出口,才能使附加值高的產品實現經濟規模生產。
人類可持續發展目前主要面臨四方面的重大挑戰,即能源、食品、水和健康。
第一是能源。高分子材料在新能源開發中可以有所作為,在節能減排領域應用的潛力更大。我非常同意埃克森美孚等公司的觀點,未來30年,人類最大的新能源是節能。
第二是食品。高分子材料在農業上應用最多的是大棚和地膜,我們可以通過促進光合作用使糧食增產,還可以通過包裝材料的開發延長食品保質期。食品保存周期變長能夠減少糧食浪費,這一點我們目前重視得還不夠。據統計,美國一年有40%的食物因過期而浪費,發展中國家浪費更多。目前全世界有10億人吃不飽,這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如果我們開發的新材料可以延長食品儲存周期,必將造福于全人類。
第三是水。其實人類不缺水,但是可以使用的水資源不足。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采用更好的技術制作土工膜,降低成本,減少農業灌溉用水的流失,等等。現在國際上很多科學家在利用仿生技術固水集水。比如美國科學家模仿仙人掌的結構,在干旱地區建立了一個示范裝置為附近村民提供用水。目前我們也正在與高校合作研發仿蜘蛛絲的材料,聚集空氣中的水分。這樣的技術一旦開發成功,有望解決人類的缺水問題,特別是干旱地區和海邊缺水的問題。
第四是健康。在醫療健康方面,過去我們介入得比較少,目前中國醫用器械材料大量進口,中國石化應該進入醫用高分子材料這一領域。另外,在抗菌材料方面,中國石化擁有一些國外沒有的技術,比如耐水的抗菌高分子材料。目前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降低成本,讓更多的人用得起抗菌材料,減少感染,增加健康,造福人類。
新的高分子材料開發,我覺得應該瞄準人類這四大需求,應用高分子科學的最新進展,開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新材料。只有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我們的產業才能產生持久的效益,發展才能持續。這也是我們原始創新最重要的方向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