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平
馬克思公益思想的現代詮釋
朱正平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面解讀馬克思的公益思想,馬克思肯定勞動人民互濟互助的行為,否定資產階級虛偽的慈善活動,這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公益事業。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性”是公益產生的基本條件;“社會共同體”是公益實現的社會基礎;“共同利益理論”是公益實現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公益思想為我國發展公益事業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是發展公益的現實基礎,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和利益交互性是發展公益的現實需要,倡導公益思想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
馬克思;公益思想;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馬克思關于公益相關的論述不多,甚至從字面上來看,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公益慈善活動有不少否定性論述,這是否意味著馬克思批判和否定公益慈善呢?馬克思到底有無公益思想?如何研究馬克思的公益思想?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公益的論述放到社會變革中考察,就可以得出結論:以“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為宗旨的馬克思主義,尋求“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試圖解救人類社會的苦難,希望通過偉大的歷史變革運動,推動“社會共同體”的建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偉大理論中蘊藏著豐富的公益思想。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解讀馬克思的公益思想,深入剖析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從而推進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一段時期里,由于對馬克思關于公益慈善活動評論的片面理解,對公益慈善思想及其行為作了否定性理解。但是,如果認真研讀并分析馬克思對公益慈善的一些論述,就會發現馬克思并不是否定所有的公益慈善行為,他只是否定資產階級用以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虛偽慈善活動,他并沒有否認公益慈善活動“扶貧濟困”這一社會功能,相反,他充分肯定工人階級無私的仁慈與勞動人民互濟互助的行為。
(一)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偽慈善”行為的批判
資本主義的社會本質決定了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經濟剝削,直接導致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經濟地位的差距使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在慈善領域存在著“恩賜”關系[1]。資產階級在經濟地位上具有絕對的強勢地位,他們掌控和操縱慈善事業以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曾指出,資產階級的博愛是“一方剝削另一方的那些互相對立的階級之間的博愛……這種博愛就是內戰,就是最可怕的國內戰爭——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戰爭”[2](154)。另外,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慈善機構的目的“都是教人俯首帖耳地順從統治階級的政治和宗教”,通過“用國家保證工作的辦法”、“各種慈善救濟的措施”等手段讓工人“唯唯諾諾,任人擺布和聽天由命”。資產階級的慈善活動是他們用來維護剝削的幌子,他們對工人階級施以小恩小惠,最終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及統治。因此,馬克思認為:“只有揭露事實的真相,只有撕破這個偽善的假面具才能對工人有利。”[3](501)他希望通過批判資產階級偽慈善的欺騙性,喚醒無產階級真正認識到通過革命來實現解放,從而達到全面自由的發展。
(二)馬克思對無產階級“互濟互助”行為的贊揚
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的虛偽慈善行為的同時,贊揚工人階級與勞動人民的互濟互助行為。馬克思認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283)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馬克思高度贊揚無產階級運動,從而充分肯定無產階級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無私奉獻的胸懷。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自身就是困難階層,他們對貧窮的困苦深有體會,真正懂得關注和幫助困難群體,因而窮人之間的互助,遠遠超過資產階級。另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大量工人階級遭遇經濟危機而失業時,勞動人民之間的互助互濟對于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乞丐很多的地方,施舍物只能幫助很少的人。假若在這種時候小商店的老板們不盡可能地賒東西給工人……假若工人們不盡量互相幫助,那么每一次危機都會使大批‘多余的人’餓死”[3](373)。“淳樸的無產者深知饑餓的苦楚,所以他們雖然自己也不夠吃,還是樂意舍己救人。他們這種援助的意義是與窮奢極欲的資產者所扔出來的那點布施迥然不同的。因此,窮人從他們的窮弟兄那里得到的幫助,比從資產階級拿的要多得多。”[3](568)因此,馬克思批判的是資產階級的偽慈善,認為勞動人民之間的互助互濟是出于人道主義的同情和關懷,發揮了相互扶持的作用,這種互助互濟行為契合人的本質,有利于社會發展。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重視人的社會實踐性,他的“人的社會實踐性”理論揭示了人與人合作和交往的基礎,是公益產生的基本條件;馬克思認為社會的未來發展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共同體,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為社會公益提供政治保障和經濟支撐;馬克思充分肯定個人利益是共同利益的基礎,共同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從而為公益思想找到了立腳點。
(一)人的“社會實踐性”是公益產生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5](P24)人的社會關系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往,也決定了人們彼此之間存在難以避免的合作互助關系。馬克思認為:“如果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5](P155)現實社會中的人們總是要建立各種社會關系,在這種交互關系中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從而成為真正自主的人,成為完美的人。“人們只有為同時代的人的完美、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6](P7)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要求人們互助、合作、關愛,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奮斗,也只有在人們相互之間的合作關系中,人類才能進步和發展。“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為人類而犧牲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7](P459-460)從馬克思的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人的道德價值絕大部分取決于他對社會的奉獻的程度,對社會奉獻得越多的人,是幸福而值得敬仰的人。公益是人們之間互助的“社會化存在”方式,在幫助他人的社會活動實現自己的幸福,從而在互助合作的社會關系中探尋人的意義。因此,人的社會相關性、人類參與實踐的自愿性以及人自身對社會發展的道德義務,是人類社會公益發展的理論基礎,是人們參與公益行為的內在根據,是公益產生的基本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是公益實現的社會基礎
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社會要能發展公益,要實現公益事業,個體聯合起來的“共同體”能承擔這個責任,公益活動的扶貧濟困功能應該由“社會共同體”(即共產主義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來承擔,在《哥達綱領批判》這一著作中馬克思詳細地論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總產品分配理論。未來社會在分配社會總產品時需要作如下扣除:
“第一,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
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
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
第一,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
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8](P302-303)
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這里所指的“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是指社會共同體在向個人分配作為消費資料的社會總產品前預先扣除的部分,而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由人們自愿捐贈的屬于再分配性質的慈善基金。馬克思認為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種社會意識形態中,公益事業是官辦濟貧事業,公益事業的扶弱濟困功能建立在嚴格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由社會共同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表現形式為社會主義國家)自覺承擔。
(三)馬克思的“共同利益理論”是公益實現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重視私人利益的作用,“‘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3](P103)。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了利益而奮斗去爭取一切,而他們在爭取私人利益的過程中、在私人利益的相互交往之間就產生共同利益。馬克思認為:“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僅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務。”[9](P102)“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一般利益就是各種自私利益的一般性……私人利益相互之間的交往和交換中產生公共利益,人們在幫助他人利益實現的同時也在實現自身利益,不同私人利益交互過程實現共同利益。”[10](P198)從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從共同利益產生的角度來說,共同利益絕對不是獨立的利益訴求,共同利益存在于私人利益的相互交往中,又超越了各自的私人利益,個人利益離不開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既來自于個人利益,但是高于個人利益,這是公益實現的前提條件。
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國家應該盡量滿足人民的需要,實現民眾普遍的幸福,這是發展公益的現實基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施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的競爭性和交互性,要求經濟人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的統一,幫助弱勢群體,實現自身價值,這是發展公益的現實需要。公益思想及其行為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公益思想具有實踐性和道德性,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倡導公益思想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是發展公益的現實基礎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及社會制度,為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公益是社會主義社會造福民眾、扶貧濟困的本質要求和體現形式,社會主義國家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這與公益“造福民眾”在取向上有比歷史上任何國家制度都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根據馬克思的未來社會理論,政府應該承擔起社會的各項保障責任,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也能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和健全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我國通過立法為社會成員特別是失去勞動能力及生活困難的個人或者家庭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國家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對失地農民、老弱病殘以及外地流動人口等弱勢群體提供重點保障,讓他們的生活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獲得公平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機會。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并執行一些公共政策,運用公共政策調整各種利益關系,通過公共政策的利益調節功能,利用政策的權威性對社會利益進行分配,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分配,以此來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實現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控制和緩解社會貧富差距,堅持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統一,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政府應當保證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共同分享經濟增長成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發展公益的現實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勢必導致“馬太效應”,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造成部分社會成員因種種原因暫時處于“弱者”地位,從而產生弱勢群體。貧富差距造成弱勢群體的相對剝奪感不斷加強,弱勢群體生存環境的惡化,成為社會穩定不和諧的音符。要使弱勢群體得到良好而有效的救助,需要一種公益思想的支撐,對那些陷入困境、遭遇不幸的人們實施人道主義的救濟,彌補社會弱勢群體在物質、服務和精神保障方面的需要,營造熱心公益活動的氛圍,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加強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
另外,市場經濟雖然是經濟主體為了追逐利益相互競爭的經濟,但也是他們之間互利互惠的合作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們形成了“同舟共濟”的生存狀態,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是人們實現雙贏必要的前提條件。市場經濟創造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相結合、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經濟前提,促使市場機制激發個人活力的同時增強社會活力,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同時實現社會利益。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只有實現利己和利他的有機結合,才能不斷開拓市場,不斷實現個人利益、他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從而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三)倡導公益思想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路徑
公益思想扎根于道德土壤,具有實踐性,倡導公益思想的過程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必須大力提倡利他服務、濟貧救困的公益思想,倡導每個公民立足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通過“先富帶動后富”,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統一,實現“富強”的歷史性任務,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互相幫助,幫助他人就是幫助未來的自己,因此,大力倡導“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友善互助”的公益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倡導普通公民積極參與“扶危濟困”的公益行動,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弱勢群體予以尊重、愛護和關心,體現了每個公民通過幫助弱勢群體,履行促進社會平等、維護社會公正的義務。在當代中國倡導公益思想,讓人們對社會多一些擔當、對他人盡一份心力,讓社會不斷涌現“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鄉村教師”等等,就能匯聚起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的強大力量,把中國推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任何一個社會,盡管社會成員因多種因素而擁有不同的精神追求,但是在道德實踐中,它總會存在一種共有的精神理念,辜鴻銘曾說過:“是同情的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11](P39)公益思想所蘊含的“行善積德、扶貧濟困”的利他主義精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主義價值觀;“善行天下、大愛無疆”的博愛理念,促進人們之間的友愛互助、奉獻利他,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誠信、互助、友愛、奉獻”等精神品格的形成。
[1]樓慧心.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在慈善研究中的集體失語及其分析[J].人文雜志,2009,(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黃興濤,宋小慶,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何葉]
朱正平,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浙江臺州318000
A8
A
1004-4434(2015)01-0005-0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10YJC71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