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士清
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思考
□孟士清
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在短短十年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業務初具規模,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實體經濟和銀行經營都面臨著巨大挑戰,而銀行理財產品業務恰好將實體經濟和銀行經營聯系到一起,規范、引導銀行理財業務對實體經濟和銀行都大有裨益。
自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國內第一只外幣理財產品,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取得了長足進步。2014年,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65825款,較2013年增加45%。但銀行理財市場高度繁榮的背后隱憂重重。從業務目的來看,發行理財的動力依然是吸收存款,方式多是跑馬圈地的粗獷式發展,品種上多為剛性兌付的預期收益型產品,而這偏離了開展理財業務的初衷。近年來,國內經濟逐漸步入轉型攻堅期,實體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探、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以及日趨嚴格的資本監管成為銀行面臨的“三座大山”,銀行的盈利能力正面臨嚴峻考驗。過去剛性兌付的理財模式中間收入低且付息成本高,顯然難以為繼,理財業務亟需轉型。
(一)新常態下凸顯理財收入重要性。
去年以來,國內銀行業利潤增速出現明顯下降。根據《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2014年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55萬億,同比僅增長9.7%,增速回落4.8個百分點,而不良貸款率上升了0.25%。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實體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業績不佳,還本付息能力急劇下降,不良貸款上升;二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存貸利差不斷縮小,利息凈收入難以持續增長。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成為銀行增加利潤的主要途徑。2014,平安銀行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0%的重要原因就是其中間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雖然有了明顯提升,但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據統計,國際先進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為40%~50%。目前,我國中間業務收入占比較高的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其2014年中間業務收入占比也僅有32%和27%。中間業務收入還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間,大力開展理財業務來拓寬利潤來源將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二)理財將成為銀行向實體經濟輸血的重要途徑。
目前,超過九成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投向債券和貨幣資金、現金及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券。其中投資于實體經濟的主要包括:債券、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部分權益類資產、理財直接融資工具、信貸資產流轉項目、商品類以及部分其他資產。國內銀行理財的存量約為14萬億,在實體經濟不斷下行情況下,這么龐大的資金規模對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金十條”就著重強調銀行理財產品要投向實體企業和項目,而非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經過兩年多的引導,銀行理財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轉型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根據《2014年理財市場年報》,我國12.65萬億理財資金中約有8.48萬億投向了實體經濟,占全部理財資金余額的67.04%。這些理財資金直接或間接投入實體企業,對實體經濟復蘇和產業結構調整有很大幫助。如何更有效率的用銀行理財資金服務實體經濟將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
(三)銀行理財滿足了社會上金融資產增值保值的需求。
我國是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約為50萬億。單純的儲蓄存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居民對財富保值增值的需要,而品種齊全的理財產品恰好為居民提供了一種使金融財富穩定增值的途徑。與定期存款相比,理財利息高、期限靈活;與基金、信托、股票相比,銀行理財的收益更加穩定。目前,我國正處于降息通道,銀行存款轉理財成為大勢所趨,現在銀行理財占存款比例約為10%,未來理財業務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除了滿足居民的金融需求外,銀行理財也為社保資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社會福利資金提供了投資渠道,對維護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強投資教育,走出剛性兌付怪圈。
我國理財業務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剛性兌付問題。銀行在發展理財時往往追求規模而忽視了對客戶的風險提示,客戶中不乏很多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老年人,他們深信銀行理財是沒有風險的,即使有也是由銀行承擔著隱形的兌付保證。而銀行理財本質上是“代客理財”,銀行沒有責任承擔理財的溢價風險。銀行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客戶風險教育滯后問題,讓客戶意識到理財是有風險的。在風險教育方面,銀行要著重于兩點,一是要讓客戶了解各種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來源,讓客戶既知道為何獲利,也了解應承擔的風險;二是銀行要通過風險教育對客戶的風險等級進行細分,向客戶推薦適合的理財產品,盡量降低理財產品和客戶風險等級錯配的幾率。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是我國理財業務邁出打破剛性兌付的第一步。
(二)理財產品形態上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剛性兌付是約束理財業務發展的攔路虎,在剛性兌付時代,理財產品中預期收益型產品是主力軍,而凈值型產品不受青睞。然而,2013年以凈值型產品為標的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銀行理財產品產生了極大沖擊,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蓬勃發展也讓銀行真切認識到凈值型產品的優勢和價值。與傳統預期收益性產品相比,凈值型產品有四大優勢:首先,凈值型產品的流動性遠遠高于預期收益性理財,凈值型產品可以提前贖回,而傳統理財產品在到期日之前均不可贖回,因此凈值型產品可以很好滿足客戶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第二,凈值型產品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幾乎逐日都會對凈值進行公布,客戶可以及時了解自身資產的變化情況,做出利于自己的決定。第三,凈值型產品收益與市場情況結合更加緊密,更加符合銀行理財的資產管理本質。預期收益型理財收益往往是固定的,即使市場行情較好,客戶也得不到額外收益,而凈值型產品往往根據市場變化而變動,在市場行情好時收益遠高于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反之也會承受更大損失,這也對銀行的客戶風險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凈值型產品帶來的中間業務收入更高,絕大部分非凈值型理財的綜合費率在0.2%~0.6%之間,而凈值型產品的費率多在1%~2%之間。如果發行得當,凈值型理財產品將會為銀行帶來可觀的收入。
除了自身優勢以外,當前的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也有利于銀行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很多都是為銀行沖時點存款任務而發行的,2014年銀監會提出了存款偏離度監管指標,大大抑制了各銀行為沖擊時點存款而發行季末到期理財的沖動。“凈值型”產品更符合資產管理的本質要求和監管部門對于理財業務“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范、歸口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時,當前我國股票市場處于牛市,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普遍高于普通理財產品,這降低了營銷凈值型產品的阻力。總體而言,當前大環境讓銀行更加放心試水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切實推進理財業務轉型。
(三)理財業務轉型,風險隔離制度必不可少。
我國理財業務發展起步較晚,但理財發行規模增速驚人,在理財產品規模呈爆發式增長的表象下難掩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定價和風險管理上的欠缺,這種欠缺直接導致了銀行盲目熱衷于發行剛性兌付的預期收益型產品,而這恰恰偏離了銀行理財的本質。銀行理財的實質是代客理財,客戶獲得收益、承擔風險,而銀行收取手續費。預期收益型產品包含著銀行剛性兌付的保證,無形中增加了銀行的風險杠桿。此外,很多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時并沒有進行科學定價和嚴格風險核算,存在理財資金和自營業務資金混用的亂象。具體到理財業務開展上,銀行內部各部門關系、職責錯綜復雜、相互交叉,資金運用以及相應的會計核算工作都沒有及時跟上,久而久之,理財業務的風險不斷暴露。2014年7月,銀監會《關于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要設立單獨的理財業務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部理財業務。要求銀行將理財業務設為獨立經營的主體,將理財業務風險與自營業務進行風險隔離,讓理財經營回歸代客理財和資產管理的本質,客戶盈虧自負,銀行將不再承擔理財的溢價風險。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玄武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