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楚慧
互聯網金融大潮下銀行卡業務發展新思路
□鄢楚慧
互聯網公司與社會資本的“聯姻”啟幕了互聯網金融的繁盛時代。在互聯網金融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的潮流下,傳統的銀行卡業務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并進的格局中實現穩中有進的發展值得深思。
互聯網金融是指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我國從互聯網公司發展電子商務和第三方支付、推出網上理財產品后,才真正出現互聯網金融的概念,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計劃,標志著互聯網金融迎來了發展的又一東風。
互聯網金融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打破局限,提高價值交換效率。互聯網金融可以及時獲取供求雙方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形成時間連續、動態變化的信息序列。大大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使“充分交易集合”成為可能。同時虛擬交易平臺的移動化、便捷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延伸了服務半徑,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價值交換的速率與效率顯著提升。二是多方兼容,推動交易渠道暢通。就第三方支付來說,作為銀行和用戶之間的媒介,它起到了融通中和的助推作用。各個銀行、各個地域、各個認證標準的銀行卡都能在第三方平臺找到對接口;各個地區、各個行業、各個層面的用戶也都能在第三方平臺找到契合點,第三方平臺的雙向握手使銀行與用戶“零距離”接觸,有效地消除了交易渠道的物理障礙。三是“大數據”應用,有效把控金融風險。就網上借貸融資來說,互聯網金融能依托數據挖掘技術進行信用監測和評估。強大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行為跟蹤能力能夠逾越一般財務報表,更有效、更直觀地監督客戶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能及時發現異常狀況,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一)同質服務,中間業務收入縮水。
依托所綁定的存款,銀行卡最大的職能是支付結算,覆蓋轉賬匯款、機票訂購、保險續費、生活繳費等多個領域,為銀行帶來了大量的中間業務收入。然而,互聯網金融的觸角也在向這些領域延伸,可以提供同質化的服務,并以更低廉的手續費、更便捷的操作、更個性的設計贏得眾多客戶的傾心。此外,互聯網金融已開始將資源優勢延伸至線下,通過鋪設POS網絡和代收付費系統開展線下收單、醫保支付等業務,向傳統銀行卡“再下戰書”。
(二)虛擬功能,擠占發卡空間。
在互聯網所構造的在線金融平臺上,大部分依托銀行卡存在的網銀功能被復制,能滿足廣大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戶對實體銀行卡的需求。不僅會使現有客戶減持銀行卡,還會導致新卡發行缺乏后勁。
(三)信息剛性,分流客戶群體。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多數有實體企業在背后做支撐,依托已培育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QQ用戶群體、手機用戶群體等在信息流和物流上掌握主動權。而主要掌握資金流的銀行卻在客戶爭奪上漸落下風,互聯網金融企業一定程度上瓜分了銀行客戶資源,動搖銀行卡業務的客戶基礎。2013年末,僅支付寶的注冊客戶數就突破8億,超過同期工行和建行的個人客戶之和。
(四)投資升溫,銀行卡存款承壓。
互聯網金融顛覆了傳統的投融資格局。互聯網理財以低門檻、高回報、明晰化的優點吸引客戶把資金從銀行卡轉入互聯網金融平臺。2014年以來,支付寶手機支付每天交易量達1800萬筆,日均交易額超過45億。銀行卡存款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轉型創新,完善電子支付。
在互聯網金融推陳出新之際,改進銀行卡電子支付功能,創新金融模式勢在必行。一是深植“客戶至上”理念。進一步改進銀行卡電子支付界面,在統籌協調好風險與便捷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追求操作的自由、選擇的個性、服務的多樣,改進客戶體驗,增加客戶黏性,夯實客戶基礎。二是豐富在線支付功能。將標準化的支付產品向兩端進行功能延伸,為航空、鐵路、旅游、保險、公共事業等不同的垂直行業提供個性化的電子支付解決方案,擴大支付服務覆蓋面,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移動金融發展。擴大圍繞財政、醫院、學校、商業企業等各類費用繳存,大力推進“銀校通”、“銀政通”、“銀醫通”等支付平臺,掌握大客戶、大項目,鞏固支付市場主體地位。
(二)市場滲透,做強信用卡。
在借記卡成為受互聯網金融影響的“受災區”的情況下,要通過大力推廣信用卡業務拓展市場、鎖定客戶,撐起銀行卡業務天平的另一端。一是量質并舉發卡。重點圍繞部隊、院校、企事業單位等重點客戶群體做大發卡量,加快推進信用卡申辦營銷系統,提高辦卡效率。二是刷卡優惠強化市場滲透。加強樂享周六、滿額減促等刷卡優惠活動的宣傳力度,提高用卡率。三是“貸借聯動”優勢互補。以綁定借記卡自動還款、聯合優惠等方式穩定信用卡客戶的借記卡持有意愿。四是信用卡互聯網化轉型。利用信用卡與電子化技術、大數據密切聯系的優勢,實施互聯網化創新,深化支付結算、消費信貸、行業應用功能。
(三)智慧博弈,強化合作共贏。
雖然互聯網金融對銀行卡業務有一定沖擊,但仍然不能完全取代銀行卡而獨立存在,還是要依托銀行資金流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與銀行產品呈補充替代關系。可與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智慧博弈,既合作又競爭,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企業在信息、客戶、品牌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彌補自身不足。一是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共同推出聯名卡,增強利益相關性,開展手續費減免活動,推動銀行卡在線支付業務再上新臺階。二是讓銀行卡的理財功能在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上得到延伸,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三是尋找共建在線商務平臺的可能性。
(四)筑牢防線,力促安全升級。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用戶數量不斷攀升,但仍存在不可忽視的弊端。監管的缺失、金融市場環境的不完善導致非法集資風險的暴露,開放式網絡端口的安全性存在隱患,容易遭受病毒黑客的攻擊,造成資金風險。銀行卡業務應強化風險管控,培育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與互聯網金融抗衡。一是完善技術和制度,確保持卡人用卡環境安全、網銀交易安全。二是加強外部監管和內部評估,著力控制投融資風險。三是強化IC卡推廣,逐步更新淘汰磁條卡,提升卡介質本身的安全性。四是加大銀行卡安全的宣傳力度。以跑馬屏、樓宇廣告、短信提醒、現場宣講等方式做好用卡安全知識宣傳普及。五是嚴格風險管控。
(五)與時俱進,提高服務水平。
隨著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開拓市場挽留客戶不再僅僅依靠產品本身,更多的是以服務促產品、贏客戶、創價值。優質的服務能提升客戶滿意度,放大客戶信任,增強產品口碑。一是優化借記卡發卡流程。盡可能減少多余環節,縮短辦卡時間,提高辦理效率。普及推廣自助發卡機,加快實現網點全覆蓋。大堂經理做好卡片加載網銀、掌上銀行功能的指導工作,確保客戶想用、敢用、會用。二是改善現場體驗。強化網點硬件配置,提升規范化服務水平,以差異化、定制化、細節化的服務體驗維持普通客戶,鎖定貴賓卡客戶。三是推進渠道建設。城區加快自助銀行布局,形成輻射廣、受眾多的用卡終端格局。縣域農村增擴升級金穗惠農通,做強做大惠農卡網絡。
(六)硬件保障,強化人才培育。
硬件有保障、人才有跟進,是銀行卡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首先是技術研發條件到位,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引進先進硬件設施,進行市場調研、數據分析、模擬測試;其次是人才與培訓。新產品的研發需要技術人員、服務質量的提升需要軟轉型導入人員、銀行卡電子支付結算功能的提升與完善需要金融計算機的復合人才、與互聯網金融的合作需要商務人員。通過硬件與人才的兩手抓、兩手硬,為銀行卡業務應對挑戰提供堅強的保障。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鎮江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