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跨境人民幣發展新常態及其風險控制分析
□劉艷
跨境人民幣作為國家戰略性業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便利企業進出口貿易和經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當前跨境人民幣發展情況,對加強風險控制提出建議。
隨著我國先后同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擴大貨幣互換規模,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在上海正式啟動,及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一系列舉措,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式拉開序幕。截至2014年底,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已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2%,人民幣已是全球第9大交易貨幣、第5大支付貨幣和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愿意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態勢迅速,除了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壯大以外,還得益于中國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包括與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經雙方貨幣當局協商,先后在港澳臺地區、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首爾、巴黎、盧森堡等地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除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外,人民幣還與盧布、林吉特、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等實現了直接交易,以及深入推進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和發展,積極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特別是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人民幣國際化尋找到了一個新的載體,也為不同貨幣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實現途徑。今年2月央行上海總部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境外融資與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實施細則》,標志著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邁出了重要一步。
截至2014年12月末,江蘇省已經有9371家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涉及155個境外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貿易結算和跨境資本交易。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和離岸市場的快速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已成為諸多商業銀行重要的競爭領域和新的業務增長點。在跨境人民幣進出口結算基礎上,交易類業務跨境結匯、跨境購匯、即遠期境內外聯動產品不斷衍生出來,融資類業務包括跨境人民幣進出口代付、內保外貸、代理福費廷等越來越受歡迎,更有一些“走出去”企業在投資類業務上大展拳腳,涉及人民幣FDI、人民幣境外借款、人民幣ODI、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境外人民幣發債、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等。
跨境人民幣作為國家戰略性業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便利企業進出口貿易具有重要意義,但其風險依然存在。
從國家層面上看,跨境人民幣結算風險包括增加外匯管理風險、增加人民幣政策調控風險、增加人民幣升值風險、增加企業騙取退稅風險及增加監控國際游資風險等。從企業角度看,跨境人民幣不僅可以規避匯率風險還可以進行跨境套利交易,即通過跨境匯差套利、息差套利、轉口套利以及融資套利等。這種套利行為會滋生企業無真實貿易背景下套利,影響企業實體經濟的發展運行,企業一旦經營狀況不佳,資金鏈斷裂,將會導致對外償付風險。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一是隨著跨境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發展,國家外匯政策將不斷變化,這對銀行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商業銀行現有的外匯從業人員業務能力和素質落后于業務發展,對外匯新業務、新辦法不適應,易造成經營中的操作風險。二是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在經營外匯業務中,受利益驅動,重經營輕管理,沒有把發展業務、開拓市場與加強控制、監督約束有效結合起來,風險防范意識較差。隨著銀行同業競爭的加劇,跨境人民幣業務國際化的深入發展,部分銀行為了維穩客戶,擴大業務市場份額,提高業務經營收益,在企業無真實貿易背景的情況下,為企業辦理各種跨境人民幣套利業務,管理風險加劇。三是一旦企業產生對外償付風險,則銀行信用風險隨之產生。企業如到期無法履行對外償付義務,則相關銀行承擔了其對外償付責任,相關銀行如不墊付資金,信譽受損;如墊付資金,利益受損,進而也會產生銀行聲譽風險,威脅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為應對跨境人民幣業務可能帶來的風險,商業銀行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強化外匯風險意識,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家跨境人民幣政策的不斷變革,以及境外人民幣業務的相應變化,銀行業應重視引進和培養外匯專業人才,建立科學的培訓制度,培養外匯業務的實干家和管理人才,并從監管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入手,強化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和外匯從業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和外匯風險意識,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從業人員素質。
(二)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勵機制。
目前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正處在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不僅能為企業帶來套利機會,也會給銀行帶來可觀的業務結算量及中間業務收入等。當前的問題是,一方面部分客戶經理為達到完成考核指標或維穩客戶的目的幫助企業違規辦理業務,另一方面風險管控部門對政策規定不了解,也不學習跨境人民幣新政或了解跨境人民幣衍生產品,限制了一些新興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目前很多商業銀行在對部門和人員的考核上,往往沒有綜合考慮,一般都是對業務部門單純考核業務指標,對風險管理部門單純考核風險管控指標,造成了業務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的利益在特定情況下產生沖突,影響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針對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在現行激勵機制的基礎上,應該根據風險狀況相應對報酬予以調整,從而實現風險與回報的平衡考核。
(三)加強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風險的內控管理。
目前國內各家商業銀行都建立了一套先進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從組織架構、流程與政策、風險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統上做到了有效的管控。但國內銀行缺乏真正熟悉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的內控人員,往往不能做到有效的管控,特別是跨境人民幣業務不斷發展深化,政策制度不斷推陳出新,銀行從業人員往往不能及時跟上市場的變革。當前應重視外匯業務內審人員的培養,將熟悉外匯業務的人員配置到內控部門,加強對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風險的管控,并提高有關崗位薪酬待遇。
(四)加強商業銀行外部環境的監管。
沒有嚴格的外部監管環境,商業銀行的業務運營就缺乏一定的管制約束,在商業銀行自身加強風險防控的基礎上,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外部監管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銀行機構在辦理跨境業務時,要遵循“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和“盡職審查”三原則。在強化風險管理方面,為防止當前異常跨境資金流入,有效防范風險,除納入人民銀行重點監管名單內的企業之外,在為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內“B”、“C”類企業辦理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時,須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海關總署辦公廳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重點監管名單的函》(銀辦函(2012)381號)確定的原則,嚴格進行業務真實性審核,加強業務管理,嚴格做好跨境貿易和投資各環節的盡職調查,嚴格審查合同、報關單、發票等相關單據,確保背景真實,防患于未然,從源頭上發現和控制人民幣跨境套利行為。對已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企業實行隨訪跟蹤制度,特別是要規范貸后管理,對貸款及借款企業進行日常和定期的監督檢查,做好貸款資產的保全及呆賬貸款的申報等。定期進行信貸人員的崗位輪換,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可考核性,從制度上制約員工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有效地防范經濟案件。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玄武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