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金 馬莉娜
主動適應新常態謀求農行新發展
□崔紅金 馬莉娜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格局、宏觀政策措施、市場競爭狀態、客戶金融需求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對農業銀行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文嘗試從加快轉型步伐、調整網點布局、大力創新產品等方面入手,對農行新的發展之路作一些探討。
2015年10月24日,人民銀行再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此次降息降準已是今年的第五次“雙降”,表明了利率市場化進程正不斷加快。宏觀調控、貨幣政策、企業轉型等多重因素交錯疊加,使得金融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出現劇變。農業銀行作為面向“三農”、服務城鄉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應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尋找新動力、新路徑,在市場洗禮中盡快促轉型、謀發展。
(一)金融政策的調整使農業銀行發展面臨新課題。一是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大幅縮減。利率市場化改變了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決定方式,為利率市場引入競爭機制。盡管農業銀行有權在央行管制的范圍內進行自主定價,但利率市場化會造成管理利率期限錯配的情況,這種期限的不匹配會給銀行經營增加難度,影響預期收益。二是國家貨幣調控政策發生變化,對商業銀行規范經營提出更高要求。2014年9月監管部門聯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多措并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中,確立了存款偏離度考核制度,對季末銀行存款余額與日均額的偏離度進行考核,約束了季末沖時點行為。該制度的出臺對農業銀行的產品設計、信貸投放、績效考核體制等均產生了影響。而此后2014年11月30日出臺的存款保險制度,又為商業銀行帶來了規范、高效的政策托底利好,增強了大眾對商業銀行的信心度,這也為農業銀行的規范競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外部監管更為嚴格,發展空間有所受抑。一方面,“一行三會”和外管局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文件,規定了“同業業務的融資期限以及開展買入返售和同業投資業務不得接受和提供第三方金融機構信用擔保等監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商業銀行在同業業務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對地方政府舉債償債問題進行了規范,這一舉措對農業銀行原有的政府融資平臺和貸款類業務發展形成抑制,外部監管力度明顯加大。
(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使信貸需求發生方向性轉變。經濟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7%,相較于2014年7.35%有明顯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企業經營面臨的壓力逐步增大,融資成本不斷上升,現金流緊缺,貸款出現不良的概率逐漸增大。在這樣的情勢下,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壓力,傳統的擴張性信貸需求下降。因此,農業銀行如何積極應對變化,肩負起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滿足企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金融新需求,都面臨戰略性的調整與創新。
(三)同業對手異軍突起使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金融市場隨著市場經濟原有模式的嬗變而演化得更為多元化。首先,近年來,外資銀行進駐中國的速度逐步加快,呈現數量多、分布廣、業務全面等特點,對農業銀行發展造成壓力。其次,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2014年銀監會批準籌建民營銀行,這些民營銀行不管從經營模式還是市場運作方式相對于傳統商業銀行來說更具靈活性、自主性,可謂輕裝上陣,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銀行造成沖擊。再次,互聯網金融強勢崛起,競相進軍金融業務陣營,服務范圍涉及理財、貸款、支付結算、消費等多項領域,并以其低成本、高效益迅速搶占市場,成為傳統銀行業務發展的強有力對手。
(四)貨幣政策且行且調使盈利模式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央行今年進行了五次降息,放寬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自主定價權限,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存貸款利差明顯縮小,銀行利潤下降,傳統的盈利模式已不能支撐農業銀行持續快速發展。農業銀行需要尋求更多、更廣泛的渠道,實現利潤增長。另一方面,大眾的理財需求旺盛,單純的負債業務已不能滿足現狀,居民儲蓄存款理財化的趨勢明顯,更多的人愿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基金、黃金、保險等產品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在這種形勢下,農業銀行需不斷進行戰略調整,創新思路,尋求新的增長點。
(五)下行壓力的重荷使信貸違約風險進一步加大。從現階段來看,新常態帶給商業銀行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資產質量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金融機構對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預估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使得部分貸款的風險分類形態發生劣化。尤其是“兩高一剩”行業、房地產行業等部分企業面臨著經營困難、資金周轉捉襟見肘的情況,風險隱患正在逐漸暴露,信貸資產的質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銀行要化挑戰為機遇,必須秉持“穩中有進”的工作總基調,從經營戰略、網點布局、服務人員、產品創新、風險防范等多方面,依據審慎性管理要求,不斷調整完善經營方略,開拓“新常態”機遇下穩中有為的發展路徑。
(一)確立轉型戰略,走農行特色之路。農業銀行作為綜合性金融服務提供商之一,與其他商業銀行最大差異在于立足于對“三農”業務的支持,農業銀行與農村、農業、農民有著傳統的魚水深情,與“三農”事業休戚相關。針對這一發展戰略,農業銀行在機構設立上要向農村傾斜,惠農取款服務點要實現升級優化;而在產品上,在打造惠農卡、惠農貸款、惠農理財等產品升級版的同時,應根據農村居民出現的新需求,加速新產品的研發;在收費方面,通過減免費用、積分補助、降低貸款利率等,切實做好做實“三農”服務工作,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間開辟農業銀行特色發展之路。
(二)調整網點布局,城鄉統籌并進。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優勢就是網點遍布城鄉,功能設施較為豐富。截至2014年末,農業銀行共擁有19647個基層網點。目前,雖然機構數量眾多,網點分布較廣,但網點形態較為單一,網點布局有待調整。一是大力發展金融便利店等自助網點。客戶更希望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銀行的服務。金融便利店正好能滿足客戶的這種需求,既能讓客戶快速辦理業務,又能給客戶提供準確的金融咨詢。同時,逐步完善自助設備服務功能,精簡網點規模和網點人員,并在每一地區著力打造一個業務全面、功能強大、人才配備齊全的高規格的精品網點,為農業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對公大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金融服務。二是注重縣域金融機構發展。在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的背景下,縣域地區蘊藏著大量的金融需求,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對縣域地區經營行的發展,應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和利率優惠、產品扶持等,以切實做強縣域金融業務。
(三)加強產品創新,形成比較優勢。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變更,只有不斷對現有產品進行升級,對新產品進行研發才能更好地順應金融發展的需求。農業銀行必須加大創新便捷安全網絡渠道的力度,目前盡管已開通網銀、手機銀行等業務辦理渠道,并借助微信、微博等工具宣傳農行產品和形象,但未來只有進一步拓寬網絡渠道,才可能贏得更多的客戶。農業銀行還應在現有金融產品基礎上,創新推出互聯網金融產品。在收益性產品方面,可提供類存款、類理財、類基金等在線銷售產品,以操作簡便、通俗易懂獲得比較優勢。在融資類產品方面,可提供線上貸款申請、貸款審批、貸款發放,全程線上操作。
(四)堅持合規經營,守住風險底線。加強對風險隱患的排查,守住風險底線,防止大額不良貸款風險的發生。堅持總量控制原則,對單一客戶、單一產品、單一行業進行限制。對于已經產生的不良貸款,加大清收力度,規范不良資產的處理流程,做好清收保全工作。完善內控機制,按要求建立崗位分離、相互牽制的內控防范機制,完善信貸審批流程。加強內控合規文化教育,以“三嚴三實”為指導,提高全員內控合規意識。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如皋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