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景
新常態下“三農”業務發展淺析
□徐 景
新常態下“三農”業務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2015年是農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深耕“三農”信貸服務的啟動年,雖然南京城鎮化率已達80.5%,但仍需根據地區特色,一行一策,推動“三農”業務發展邁上新臺階。
當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三農”業務發展迎來新的機遇。一是國家和地方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包括農村水利設施以及其他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三農”金融服務開辟了新的空間。二是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為強化“三農”金融服務提供了新的動力。目前,南京轄內經認定的家庭農場有1500多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0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6家、種糧大戶2057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37家,三級農業龍頭企業199家。2015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全面推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化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改革、宅基地改革試點也將陸續啟動,農地金融市場逐步形成,為農村金融政策、產品、服務、流程和管理機制創新開辟了新思路。三是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為“三農”金融服務培育出新的增長點。四是農村金融改革提速,中央提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動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相應的信貸投放,這為農村地區金融發展創造了寬松的社會環境。
目前農行在“三農”業務發展上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與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合作不夠深入,大部分僅限于開立賬戶等一般合作,合作面不寬,合作有待深化;二是農戶貸款業務規模化經營模式尚未形成,總體仍處于小、零、散狀態,戶均貸款余額僅22.8萬元;三是“惠農通”工程質量仍需進一步提高,存在布局不合理、交易量不高,服務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四是“三農”金融服務宣傳力度不夠,影響力和美譽度不高,涉農支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一)明確支持重點,做好客戶營銷。
1.以支持三級農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實現信貸合作的擴面升級。
一是突出營銷重點,主動做好對接。積極與當地農業部門對接,加強營銷南京轄內199家三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9戶、省級43戶、市級147戶),以轄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水產養殖、蔬菜園藝、規模畜禽、優質糧油四大特色產業為重點,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加大市級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實現合作的擴面升級。
二是拓寬農業外延,探索新型模式。積極探索涉農新題材與城鎮化建設產品的有機結合,如:美麗鄉村、新型概念小鎮、特色鄉鎮建設等。重點關注“農業+旅游”、“農業+健康”、“農業+創意”等題材的現代農業項目,重點營銷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如江寧地區的橫溪臺灣農民創業園、湯山翠谷現代農業科技園、江寧現代農業科技園及南京大生現代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在谷里投資建設的世界農業科技文化園項目;高淳地區的武家嘴農業科技園、固城臺灣農民創業園園區;六合地區的“六大農業園區”;浦口地區的“老山—滁河”美麗鄉村示范區,以求在涉農新題材上實現突破,在市場中搶抓機遇,在變化中創新產品。
2.以支持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亮點,在農戶金融上做出亮點。
突出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作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種糧大戶將是今后農村市場重要經濟主體,應作為農行農戶金融業務主要的客戶群體。在做好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客戶群體營銷的同時,還要結合各地農村經濟產業特點,一行一策,做出特色。
區域支持重點可以因地制宜:高淳地區以高淳固城湖水產品批發市場為平臺,對入駐商戶進行全方位綜合營銷,進一步加深合作深度;溧水地區以溧水沙塘庵糧食交易市場內的商戶為營銷重點;江寧地區要以轄內東麒路物流中心、祿口皮草城、義烏小商品城、梅山紅太陽裝飾城、祿口永騁建材城以及淳化建材城等六大專業大市場為重點;浦口地區可圍繞當地苗木、種植業特色,對已篩選的重點客戶加強營銷;六合地區以農業龍頭企業為抓手,以支持“三個產業帶”,“三個特色區域”和“六大農業園區”為營銷重點。
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名單制營銷管理,重點支持南京轄內37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或大中型龍頭企業發起、為核心企業配套的、有效落實抵押擔保的經營主體;扶持區域上,優先支持農業資源豐富、規模農業發展較好、農地金融改革較快地區的經營主體;在增信機制上,優先支持參加風險補償基金、投保農業保險、信用歷史記錄良好的新型經營主體。
兼顧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融資模式上有所作為,積極發展以固城湖水產市場、高淳的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溧水沙塘庵糧食交易市場等為重點的“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專業市場+農戶”等合作模式,優化準入、擔保等相關政策,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持重點,有力扶持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將農行打造成為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流銀行。
3.以支持水利建設項目為突破口,不斷提升綜合金融服務水平。
第一,明確支持重點。水利建設項目是國家基建投資的重點,也是農行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今年及以后一段時間,把水利建設項目作為服務“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大有作為。突出縣、市以上重點水利項目,加強與水利部門對接,落實合作協議,在項目選擇上,重點支持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水環境綜合治理、農村河道疏通、水庫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節水灌溉等水利建設項目。
第二,優選支持路徑。根據政府債務改革和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總體安排,研究各類水利項目的基本運作模式,進一步明確對經營性、公益性和準公益性水利建設項目的支持路徑。一是經營性項目。可依托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行業信貸政策和城鎮化信貸政策指引,以水費收入、污水處理收入作為還款來源,積極支持城市和農村供水、污水處理等項目。二是準公益性項目。積極探索PPP的運營模式,為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綜合服務。三是公益性項目。對于資金來源為地方財政的水利建設項目,可以政府水利建設基金作為還款來源;對于資金來源為省級以上政府專項撥款的水利建設項目,可利用項目建設資金先支后收的撥付時間差,在賬戶專項資金進行監控的基礎上,為項目主體提供資金融通服務。
第三,創新融資模式。一是探索社會資本運營的水利項目支持模式。重點對接社會資本介入的BOT、TOT、BT、PPP等新型水利項目的投資運營模式,明確項目還款來源,形成行之有效的配套融資模式。二是探索水利行業擔保方式創新。積極創新水費、污水處理等收費權質押產品。三是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的水利項目融資模式。研究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作為承貸主體的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的可行性,通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
4.以支持縣域小微企業為補充,推動小微企業的快速成長。
擇優支持縣域小微企業,把行業、區域、集群、市場等細分領域排名靠前的小微企業作為“優選客戶”。在客戶選擇上,重點支持特色產業集群中生產經營穩定的小微企業,以及為大型集團客戶、行業龍頭企業、核心客戶配套的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小微企業等“兩圈、兩鏈”客戶。重點營銷“三戶一品”,即供應鏈、開發園區、產業集群(商圈)等三類集群客戶中的優質小微企業。重點打造“龍頭企業+農戶”、“市場+商戶”、“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模式。
(二)加快渠道建設,強化支農惠農。
優化網點布局,加快離行式自助銀行和惠農金融便利店的建設,作為物理網點和自助網點服務渠道的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在現有農村助農取款服務點的基礎上,圍繞網點、代理項目和惠農服務熱點增設服務點,積極做好惠農取款點機具的布放,調整優化低效、無效服務點。
(三)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服務能力。
1.創新推廣“三農”特色產品。一是加快產品創新。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金融、城鎮化、互聯網金融等關鍵領域,結合農行現有產品與他行產品差異及他行新產品情況、涉農客戶對新產品的實際需求,打造強農、富農、惠農等系列產品線。二是加強產品推廣。重點推廣“金農貸”、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水利建設貸款、城鎮化建設貸款等“三農”特色產品,同時加大考核力度,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
2.積極嘗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等產品。抓住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機遇,深入調研農地整治、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新農村社區建設等領域的金融業務需求,將土地改革政策與農行制度、業務產品創新有機結合,實現新的服務突破。
3.創新構建新型渠道體系。積極推進“惠農通”工程升級換代,強化惠農卡作為農戶貸款發放的載體作用,針對農村金融服務新需求,擴充惠農通服務功能,增加惠農通機具上的代收代付功能,為農民衣食住行、上學就醫、就業創業以及資金保值增值等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時嘗試試點加載農戶專屬低風險理財產品,開通“存貸通”等功能;升級改造電子機具,上線現金匯款功能,推廣跨行轉賬、跨行助農取款功能。
(四)健全配套政策,強化激勵考核。
經營行要明確工作重點,充分利用現行政策和現有產品,重點做好人員、工資、費用、機具等資源配置工作,優化信貸流程及監測考核工作。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即管理和服務相結合、表揚和批評相結合、獎勵和懲處相結合,實現在服務中鼓勵,在鼓勵中服務,確保營銷考核激勵到位,以此激發全員營銷熱情,切實推動“三農”業務發展邁上新臺階。
(五)加強貸后管理,防范信貸風險。
一是切實防范法人貸款風險。加強貸后管理,落實管戶責任,做實資金監管、現場檢查、三表分析和開好貸后管理例會,充分揭示風險。加強風險排查,重點加強關聯交易、擔保能力、押品、跨行業經營等隱性風險。加強集團客戶和融資額過大客戶的風險管控,對多元擴張、過度融資、互保聯保、擠占挪用信貸資金的企業要通過“核資產、壓余額、調結構、優擔保”等方式,嚴防系統性和大額風險的產生。重視農產品價格波動、食品安全、自然災害等對涉農行業客戶可能帶來的貸款風險。提高小微企業現場檢查頻率,做好跑路失聯風險防范。
二是高度重視農戶貸款風險。對農戶貸款的風險管理前后臺部門要齊抓共管,網點、業務主管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筑農戶貸款風險防線。貸款調查經營權下放到網點后,其前臺管理職責由各支行個人金融部承擔,同時需在個人金融部設立專崗專職,分管個人金融業務的行領導對農戶貸款的經營及貸后管理負總責,分管信貸的行領導對農戶貸款的風險管理負總責,切實把好農戶貸款風險管理總閘門。明確網點(超市)、個人金融部、信貸部的部門職責。堅持日常監測,目常監測是貸款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各行、各部門、各網點要認真落實,確保貸款監測持之以恒,建立健全農戶貸款風險管理三級監測制度。嚴肅責任追究,鞏固農戶貸款風險專項治理成果,將農戶不良貸款的責任認定及責任追究認真落到實處,推進農戶貸款業務常態化管理。與此同時,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有效利用財政風險補償基金,充分發揮“金農貸”產品的風險保障功能。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