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會君
政協工作短論四篇
[編者按]近期,《人民政協報》先后刊發省政協副秘書長任會君關于政協工作的四篇評論文章,引起廣泛關注。現編發如下,以饗讀者。
文/任會君
6月9日上午,河北省政協召開省十三五”規劃編制專題協商會。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建設,與會委員共提65條重要建議。應邀出席會議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楊崇勇當場表示“很多建議拿來就能用,省政府將認真吸納”,并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再給省政協新出五個方面的研究課題。主持會議的省政協主席付志方要求廣大政協委員“強化責任擔當,積極為‘十三五’規劃建言獻策?!?/p>
從2016到2020年的5年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期,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歷史進程。規劃是夢想通往現實的橋梁,是戰略轉為行動的藍圖。規劃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規劃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梢哉f,做好“十三五”規劃,是實現“十三五”發展的第一要事。
今年是編制“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的起步之年。編制“十三五”規劃工程浩繁,需要政協的智力支持;推進協商民主任務艱巨,需要圍繞編制“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這個重要內容協商議政。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抓住了這個協商重點,就等于把握住了從現在起到整個“十三五”期間推進協商民主的牛鼻子;能否搞好這個重點協商,成為衡量政協推進協商民主成效的重要標志。
目前,各地“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經過前期調研謀劃,大多已進入規劃綱要起草的實質性階段。廣大政協委員應強化責任擔當,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建言獻策,并力求有創見,言人所未言、謀人所未謀。各級政協組織應把搞好“十三五”規劃編制協商作為全年的履職重點,通過開展專題議政等形式,積極搭建協商平臺,引導委員暢所欲言,提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針對性的建設性意見。各級黨委、政府應及時通報規劃編制進展情況,主動為政協出題目、分任務,并積極吸納政協意見建議,努力編制一個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好規劃。
2015年7月8日,當炎熱的暑期撲面而來時,河北省政協主席付志方帶領包括兩位副主席和秘書長在內的省政協視察團,來到平原缺水地區衡水市,督辦省政協1號提案。從2012年開始,連續四年來,省政協一直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1號提案的主題,分年度順次推出“改善省會大氣質量”“推進節能減排”“開展科學治霾”“加快城鄉綠化”四張“提案王牌”,鍥而不舍地推進全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同時,1號提案也成為河北省政協一個靚麗的履職品牌。
什么是政協的履職品牌?履職品牌就是工作重點,抓住了重點才能活躍政協工作全局;履職品牌就是工作亮點,打造了亮點才能提高政協的影響力。伴隨著人民政協協商民主春天的到來,政協的協商內容日益豐富,協商形式日益拓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各地政協組織能否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黨和政府最需要的、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政協組織最適合的協商議題作為自己的重點協商內容,選擇最利于發揮政協優勢、最便于組織政協資源、最容易產生協商成效的協商方式作為自己的重點協商方式,從而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圍繞中心去履職,已成為考量各級政協組織履職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何打造履職品牌?這需要一種科學的決策過程,一個穩健的行動步驟,一套有效的落實機制。一要把得準。不貪大求多,重在把握得準確。要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運用戰略思維,放出高遠眼光,瞄準那個最能撬動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支點”,選擇最適合的協商內容和方式,形成工作聚焦點和履職品牌出發點。二要走得穩。不急于求成,步步為營向前進。要有明晰的線路圖和時間表,什么階段完成什么任務,做到清清楚楚;要有具體的操作方案和人員配置,什么事情由什么人去干,做到明明白白。三要盯得緊。不走過場,重在出實效。一個階段走過,要出階段性成果;整個過程完成,要見整體性效果。不光會議交辦,還要實地督辦;不光反饋結果,還要考核業績。要緊盯目標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用韌性和干勁去打造政協履職品牌。
政協是一個專門搞協商的地方,搞協商就要有協商能力。從事政協工作,需要復合型人才、綜合性能力,但與黨政工作相比,對協商能力的要求更突出。協商能力是政協履職的核心能力,是政協干部的第一本事。
政協是非權力機關。沒權力又要干事,那不能靠下指示、出政令,更倚重的是協商能力。無論履行政協協商民主的職責,還是解決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依靠協商辦事。所謂協商能力,也就是在權力運行之外,通過溝通協調干成事、干好事的能力。政協干部特別是從黨政系統新轉入政協的干部,一定要適應這種工作方式,增強這種工作能力。
協商態度要誠。堅持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找到各方共贏的最大公約數為協商的出發點。這種協商是崇高無私、襟懷坦蕩的協商,是誠心誠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協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了這種協商誠意,就能夠打動人,就容易叩開協商的大門。
協商議題要準。需要協商的事情很多,但每次協商只能突出一個重點、聚焦一個事項,多則不易成事。要審時度勢,找準“協商點”。選擇那些黨和政府最需要政協出面做的事情,人民群眾最急于政協呼吁的事情,政協最有條件做到的事情,去作為協商議題。這個“協商點”不見得大,但要能以小博大、撬動全局。找準了這個點,就有利于“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了。
協商步子要穩。協商一個事情,就如同走一次征程。要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不求一蹴而就,但求步步為營。什么時間做什么事,安排得有條不紊,完成得干凈利索。當所有該邁的步子邁過了,該走的路段走過了,也就水到渠成地到達我們的協商目的地了。
協商頻次要高。協商本身就是一個與人商量做事的過程,需要不厭其煩地與人溝通。協商之初,要向人了解情況,摸清底數;有了基本想法,要請人幫忙,充實具體內容;拿出成型方案,要征詢意見,修訂完善。經過這樣多反復、高頻次的溝通,協商活動就會從無到有、漸入佳境。
協商方式要活。協商對象多元,決定了協商方式各異,需要我們什么山唱什么歌。要根據協商對象的核心關注點和具體特點,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地去溝通,切忌制式化、千篇一律。要根據協商對方對自己誰主張的接受程度,心平氣和、循循善誘地去引導,切忌目中無人、強求硬塞。要有以柔克剛、以軟磨硬的功夫和耐心。
協商成果要實。協商不是聊閑天、趕大集,只圖熱鬧一陣子,是要出實打實的協商成果的。要善用政協話語權,通過公開的宣傳方式,努力讓協商成果廣為人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要善用政協建言權,通過法定的建言渠道,努力讓協商成果納入決策、轉為政策,體現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唯此,才是考量我們政協干部協商能力高低、第一本事大小的最終標準。
一季度一次的省政協議政性常委會,只開一天時間。8名政協委員的大會發言,篇篇都是“干貨”。省政協副主席的總結講話,幽默中帶刺、深刻中見實。省政協主席的閉幕講話,指點迷津、切中肯綮,長不過兩三頁紙。這已成為近年來河北省政協常委會的慣例。與會委員說:“就沖這誘人的文風,也不能缺會?!?/p>
改進文風,是全黨面臨的共同任務,更是各級政協組織急迫要辦的一件大事。這是因為,政協是一個專司協商議政的平臺,在這樣一個平臺上發聲,尤其需要一種新鮮的語境。如果不會說話、說不好話,就沒人愿來聽,這個議政平臺就會“空場”,政協協商民主的功能就會弱化。政協要注意靠改進文風來增強自身凝聚力。
政協的文風應講求“短”。政協可議天下事,但天下之事要一件一件地議。一篇文章立一個主題、講一件事情足矣,不可貪大求多,試圖“畢其功于一文”。講一件事情,提綱挈領地講明白、講透徹即可,不必過分展開,搞龐大的結構、繁雜的分析、細致入微的設計。提倡短句子、小段落,力求文字簡約、文章精干。
政協的文風應講求“實”。政協是為協商現實問題而設置的,出自政協的文章也應重在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講觀點,這個觀點應當是經過深入思考、認真研究而得來,是原創型、有獨見的觀點,而非從書上、報上、領導講話中復制過來的。應當有辦法,這個辦法應當是經過調研、廣集眾議而得來,是具體、有效的辦法,而非抄襲黨政文件,簡單拼湊而成的。
政協的文風應講求“活”。政協是個聯系群眾的地方,聯系群眾就要善用群眾的語言來說話。要講大白話,通俗易懂,讓人一聽就知道怎么回事,避免生壘辭藻、故作高深。要有生活氣息,講大家身邊能感受到的事,說大家嘴邊上常掛著的話,避免拿腔拿調、官味十足。要盡量生動有趣,學會用典型事例說話,用形象語言說話,情至興處同大家幽默一把也未嘗不可,避免語句蒼白、神態呆板。
政協的文風應講求“辣”。政協又是一個搞民主監督的地方,搞監督就不可能像唱頌歌那樣讓人舒服,這就決定了發自政協的聲音往往要帶些辣味。講問題應直截了當、一針見血,不能遮遮掩掩、捂捂蓋蓋;提要求應緊扣死穴、一箭中心,不能籠而統之、大而化之。在語言應用上,適度把話說得靠前一些、尖刻一點,也是允許的,因為這有利于給人刺激,促進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