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上的反心理主義浪潮及當前“心理主義”回歸

2015-02-26 06:59:21霍涌泉馬明明張秀青宋佩佩
心理學探新 2015年6期

霍涌泉,吳 晶,馬明明,張秀青,宋佩佩

(1.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西安 710062;2.運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教育系,運城 044000)

?

歷史上的反心理主義浪潮及當前“心理主義”回歸

霍涌泉1,吳晶2*,馬明明1,張秀青1,宋佩佩1

(1.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西安 710062;2.運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教育系,運城 044000)

摘要:反心理主義是現代哲學和邏輯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心理主義試圖將哲學和邏輯學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而反心理主義則從哲學與邏輯領域否定心理因素的合法性。二者之間的爭論從實質上講是科學觀之爭,心理主義逐漸從哲學和邏輯學中被貶斥,反心理主義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了勝利。這不僅造成了科學認識論領域的斷裂,而且給心理學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隨著現代哲學、邏輯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尤其是當前認知科學的興盛,心理主義的價值重新被發現,出現了心理主義回歸的取向。

關鍵詞:心理主義;反心理主義;心理學;認知科學

現代心理學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其發展歷程中也有許多曲折與缺憾。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和發展逐漸使心理學擺脫了哲學思辨的束縛,成為一門具有實驗性質的獨立科學,有些學者隨之提出了以心理學為基礎來建立其他學科的心理主義思想,卻遭到了反心理主義者的否定和拒絕,導致心理學一度在現代哲學和邏輯學研究中失去了應有的重要位置。然而,當今認知科學的發展及興盛又使心理主義的合理性和價值被重新發現,并在哲學、邏輯學等學科領域出現了復蘇與回歸的傾向。庫克曾指出:“在過去一個世紀的過程中,心理學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一些。特別是失去了早期在這一領域人們對有關心理學問題的期待;失去了一些在這一領域具有最初貢獻的一些廣泛的觀點;或正在失去令人尊敬的領域,這表明心理學需要研究更有意義的人類問題以證明其能力的標志”(Koch,1964)。回顧反心理主義浪潮的經驗教訓,總結當今認知科學引領下的心理主義回歸這一新的發展軌跡,不僅能夠重新評估心理問題在各學科中的普遍價值,而且可以為認知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發展提供理論上的約束和支撐,同時也為當前心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1心理主義的產生與反心理主義的興起

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爭論曾是哲學和邏輯學界的一個熱點議題,甚至有學者認為這一爭論是現代哲學發展的分水嶺(Jacquette,2003)。19世紀末期,心理學在自然科學的影響下,迅速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在其研究領域內取得了一定成就。科學心理學的日益成熟,使其他學科從中獲得了重要啟示,特別是在哲學領域中,有學者提出需要將心理學作為建立真正嚴格科學的哲學起點,認為心理學在所有理論科學中占有最高的地位,是一種能夠駕馭其他科學并使之從屬于自己的科學。概括起來講,當時流行的“心理主義”主要有這樣四個分支:一是以穆勒和赫姆霍茲為代表的“生理的心理主義”,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部門之一是生理狀態及其變化在改變或抵消精神過程方面的影響;二是以馮特、鐵欽納為代表的“實驗的心理主義”;三是尼采倡導的“非理性的心理主義”;四是孔德、斯賓塞提出“社會的心理主義”,試圖避免局限于個體心理的心理主義。這些眾多的心理主義又可以劃分為強心理主義和弱心理主義這樣兩種類型。強心理主義認為心理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基礎,一切研究都可以被還原為心理學研究。與強心理主義的極端觀點相比,弱心理主義認為邏輯規律起源于人的心理活動,但它逐漸與這種心理活動相分離,最終演變成指導人們推理的原則。兩類不同的心理主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試圖將哲學和邏輯學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個體的心理活動當作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基本出發點,從而把心理學當作一切哲學部門分支的認識論基礎,進而確立認識知識的有效性問題。

在心理學界,作為科學心理學的建立者,馮特的思想便包含有濃重的心理主義色彩。在其著作《邏輯學》一書中明確指出:“象數學和自然科學一樣,精神科學也憑借哲學產生,這些科學的真實基礎就是心理學”。他將邏輯定義為“認識的原理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在論述心理學和哲學的關系時,馮特認為心理學是一門不同于哲學的獨立學科,但是心理學和哲學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科學心理學產生前,哲學已在有關人類的感覺、情感、思維和意志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因此心理學不能切斷與哲學的聯系,心理學需要借鑒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來豐富自己的研究。為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另一位先驅者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應以心理現象作為研究對象,而這種心理現象最突出和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其內存的意向性,心理現象總是由意識行為與意識對象同時構成。這說明對心理現象的考察,需要將心理現象指向的對象,即身體經驗等考慮在內。在有關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問題上,他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經驗的科學,“這種經驗觀點的心理學十分重要因為這種心理學為所有的哲學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或者說心理學是基本的哲學科學,能夠提供一種如萊布尼茨所認為的本質的普遍性。”(Brentano,1995)布倫塔諾把心理學等同于哲學,認為心理學是最根本的科學,其它的科學形式如倫理學、邏輯學等都是心理學的分支科學。在布倫塔諾以后的狄爾泰、斯頓夫等均是這種心理主義觀點的繼承者。另一位心理學家利普斯甚至提出,心理學是一種哲學科學,哲學的科學也就是心理學。因此,心理主義可以說是科學心理學的產物,是實證主義的一種形式,是對絕對理性的駁斥。心理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經驗論的科學觀和哲學觀。有學者認為,利普斯使哲學心理主義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沈榮興,1988)。

哲學和邏輯心理主義曾風靡一時,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各方的強烈反對,反心理主義的哲學思潮應運而生。反心理主義由康德率先提出(Kusch,1998),后經新康德主義及某些相似學派的繼續研究而得以傳播,最后胡塞爾將反心理主義推向高潮。反心理主義在本質上是對哲學先驗論的繼續,在他們看來,知識是客觀的,邏輯是先驗的,邏輯學、數學等學科具有獨立于經驗的先驗形式,它們所追求的不是偶然的法則,而是必然的、客觀的知識。而心理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它本身是不確定的,因此它不能作為邏輯學的基礎,不能保證邏輯學的可靠性。

在20世紀初期的這場反心理主義的論戰之中,德國哲學家弗雷格與胡塞爾先后做了重要的論述,成為對心理主義最強有力的批判者。作為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的奠基人,弗雷格對心理主義的反對是堅決而鮮明的。根據弗雷格的觀點,邏輯作為數學推理的基礎是十分精確和嚴密的,若把模糊、不精確的心理學視為邏輯學的基礎,那將荒謬至極。此外,為了厘清心理學和邏輯學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弗雷格在其代表作《思想》中花了大量的篇幅來區分“外在事物”、“思想”和“心理表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將心理學這塊壓在數學和邏輯學成長之樹上的“巨石”移開(Frege,1956)。弗雷格鮮明而堅決的反心理主義論調不僅捍衛了邏輯學和哲學的尊嚴,而且清除了邏輯學中的心理主義,將反心理主義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胡塞爾是反心理主義的另一個著名的代表。他早期十分認同心理主義的觀點,并對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進行過批判。然而,面對弗雷格的批評,他最終放棄了心理主義的觀點,并加入了反心理主義陣營。與弗雷格運用純數理邏輯來批判心理主義的方法不同,胡塞爾側重于從心理主義的錯誤結論來反駁心理主義。在他看來,心理主義存在著以下三個可疑的結論:第一,在模糊的理論基礎上只能建立起模糊的規則。胡塞爾認為構成邏輯學的核心是邏輯規律,具有絕對的精確性,而心理經驗是模糊的、不精確的。第二,認為心理學無法提供那種“絕然明見的、超經驗的、絕對精確的規律”(Husserl,1975/2006),而邏輯學卻蘊含著這樣的規律。第三,認為心理主義的結局必然是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弗雷格和胡塞爾在20世紀轉折時期通過一系列尖銳的批判否定了當時影響廣泛的心理主義思潮,成為20世紀哲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反心理主義登上了歷史舞臺,成了一定時期內的勝利者,以至于“在那個時代里,許多學者都不敢再談論心理主義,這時的心理主義猶如魔鬼”(Jacquette,1997)。

應該指出的是,反心理主義并不是反對心理學科,而是反對建基于經驗心理學基礎上的心理主義,即一種心理學化的哲學。或者說,這是一種經驗心理學化的哲學。但是,反心理主義對心理學發展的影響后果卻是十分嚴重的,其給正處于襁褓中的心理學以沉重的打擊,導致西方現代哲學一度輕視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合法性。胡塞爾等人甚至曾聯名向德國大學提出要求將心理學驅逐出哲學系,以致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寫了一部《為生存而斗爭的心理學》的著作,以維護心理學在哲學中的學科地位。同時,心理學界行為主義運動的興起,更導致心理學的發展偏離了自己研究的主體方向而轉向了對人的外部行為活動的探討,使心理學變成一門“沒有心理的心理學”。隨著實驗心理學的迅速發展,哲學問題不斷地被排除出去,以致心理學研究者不再用哲學術語去解釋心理現象,以防止“非科學”的哲學主義。與之同時,哲學中的心理學研究也受到冷遇和批評。“反心理主義”浪潮更加重了哲學與心理學的分離,這使得哲學家避免在哲學中探討心理學問題,以免陷入心理主義,導致了科學認識論的某種斷裂。反心理主義浪潮對心理學發展的危害十分嚴重。

2心理主義的回歸

在心理主義盛行的時代,反心理主義堅決捍衛了哲學和邏輯學的獨立地位,對于維護這些學科的合法性和獨立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弗雷格對邏輯學的維護,促進了現代邏輯的產生,使邏輯學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可以這樣說,反心理主義的出現是合乎歷史潮流的。但是對于反心理主義存在的問題,我們也必須予以重視。幾乎所有的反心理主義者在為反心理主義做辯護時,都認為邏輯是先驗的,是獨立與人的主觀經驗而存在的。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即邏輯的這種先驗規律人們是如何獲得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是不能回避的。恩格爾說:“我們僅僅認為邏輯是規范性的是不夠的,我們還得說明為什么邏輯是規范性的”(Engel,1991)。對于這一點,反心理主義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同時反心理主義的代表弗雷格和胡塞爾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弗雷格對心理主義的批判帶有很明顯的預設性,并沒有提供具體的證明”。胡塞爾的論述也被指責為“落入了心理主義的巢穴”(江怡,2008)。同時,反心理主義的極端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詬病。

反心理主義的種種困難似乎說明,反心理主義對心理現象的完全排斥是不合理的,對邏輯和心理關系的認識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心理主義有可能在新的環境條件下回歸。在這一方面,皮亞杰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創造性地將邏輯和心理聯系起來,創立了心理邏輯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現代認知科學也為心理和邏輯的融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當然,這種回歸后的“心理主義”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心理主義,也與強心理主義的思想決然不同。這種新心理主義是站在認知科學的視角上對人類一般理性能力和認知能力的重新強調,其克服了以往心理主義的極端性,吸收了反心理主義的有益思想,在解決邏輯和心理關系問題方面以及促進邏輯學、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發展方面都蘊含著巨大的價值。事實上,沒有哪一門學科是獨立發展的,邏輯學亦是如此,邏輯和心理可以而且應該相互借鑒,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心理主義在現代邏輯學和哲學領域的回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性。有學者認為,心理主義有“好的”與“壞的”之分,其中“好的”因素在科學研究中有合法地位,而“壞的”心理主義則不能被科學研究所接受。所謂“壞的”心理主義主要是指不受科學約束、違反客觀性的心靈至上主義,或者是沒有普遍性發展意義的常識性主觀活動(Jacquette,2003)。劍橋大學的克拉恩在其新書《心理主義面面觀》中提出,好的心理主義不僅從經驗主義和概念意義兩方面對思維進行研究,同時還從現象學方向進行探索。心理主義的核心論點認為,目的性與指向性對于一切心理現象都有重要意義,哲學家應重視心理學及現象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另外,以跨學科的宏觀視野研究心理現象,可以幫助哲學家對思維本質進行更加合理且符合實際的闡釋。因此,對于心理主義我們不能完全拒絕,需要將“好的”心理主義成分應用在科學研究之中。

現代邏輯學在經歷了反心理主義的洗禮后,人們普遍認為邏輯學可以按照弗雷格等邏輯學家劃歸的道路順利發展,但是情況似乎并非如此。1931年哥德爾定理的提出,證明了數理邏輯用于驗證數學系統的局限性,這使得人們開始質疑弗雷格邏輯學道路的正確性,重新思考邏輯和心理的關系。一些學者開始認為“邏輯和心理并不能完全被區分開來,我們的思想和理論都是思維活動的產物”(Mohanty,1989)。皮亞杰嘗試用數理邏輯研究兒童的智力活動,探討兒童邏輯的、物理的、數學等的概念的來源,創造性地將邏輯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建立了具有邏輯學和心理學雙重色彩的心理邏輯學(李其維,1990)。皮亞杰認為運用邏輯學對心理結構進行描述和解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研究邏輯的客觀基礎時也必須依賴于心理學,因為“邏輯的客觀基礎只能從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中去尋找”(蔡曙山,2009)。

當代認知科學的發展,“使心理學、邏輯學的交叉融合已不可避免的地發生了”(Pelletier,Elio,& Hanson,2008)。恩格爾對皮亞杰的研究有過這樣的評價:“心理邏輯與傳統的心理主義是不同的,較之于心理主義的經典形式,邏輯心理似乎更加合理”(Engel,1991)。分析哲學家蒯因認為認識論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認識論的研究應該用自然科學的方法。邏輯原則可以從心理學那里收集,再使用這些邏輯解釋心理學。蒯因的“自然化認識論”也肯定心理主義在認識論中的價值,認為邏輯和心理的結合是必要的。當前認知科學的興起加速了心理主義在邏輯學上的回歸,在認知科學的新思想的啟發下,研究者開始嘗試用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來研究人類的精神活動和認知過程,重新將身心統一起來,這使得邏輯和心理的結合成為了可能。邏輯學在認知科學的潮流下開始了認知轉向,開啟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邏輯學發展新時代。邏輯學的認知轉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給出知識獲取、知識表達以及知識的擴展和修正的認知模型與方法(鞠實兒,2003),這一目標內在的決定了對邏輯的研究必須借助于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現代邏輯學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時代,同時心理學也因邏輯學的幫助而正在逐步實現對人類高級認識過程的探索。邏輯學和心理學的關系非但沒有像胡塞爾等警示的那樣不可調和,相反卻是邁入了統合發展的新時期。

在認知科學發展過程中誕生的心靈哲學承接了傳統哲學的身心關系和二元論等哲學問題,在借鑒認知神經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之上,對神經網絡和神經算法、理性和合理性、心理歸因、常識心理學、感知與行動、命題的態度以及語言思維等認知問題進行諸多的探討和研究(Bermúdez,2005),在許多方面為認知科學提供了重要的觀點支持。以心靈哲學代表人物塞爾為例,他站在實在論的立場上,提出精神現象的實在性,認為所有的心理狀態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過程引起和實現的,這為認知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的還原論思想,倡導心理學研究人類認知內部機制,提供了哲學理論上的支持。當前心理主義復興的實質是對人類一般理性能力或者說是邏輯認知能力的強調,以及對心理能力和心理過程研究的重視。這同以往的心理主義關注私人的、主觀的表象是截然不同的。這種新的心理主義迎合了當前的認知研究思潮,是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

3小結

回顧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論戰的經驗教訓,不僅能夠重新評估心理主義在各學科中的普遍價值意義,而且可以為更科學地研究人類心理問題提供理論約束力及支撐。

首先,人的心理是科學研究難以回避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歷史上出現的心理主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難以完全否定的。固然企圖將一切科學研究“心理學化”的主張存在著很多局限性,但是完全否定心理主義也是難以行的通的。人的心理是科學研究難以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正像有的學者所說:“心理主義與反心理主義都不會因發生分歧而在起點上被糾纏和削弱。因為只有直接或者間接地在認識上涉及意識,就必須接受它的存在,否則爭論便無從發生。一個意識取消論者,肯定不會提出所謂反心理主義問題”(崔平,2009)。當今隨著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的日益興盛,反心理主義浪潮已成為歷史,新的心理主義正在回歸。這種回歸具有理論上的客觀必然性。當然,回歸后的心理主義并不試圖將其他學科建立在心理現象研究之上,而是強調在心理學、哲學、邏輯學的研究中關注心理元素的“新”心理主義(Stapleton,2013)。可以這樣說,認知科學框架下的心理主義是一種“新”心理主義,是被反心理主義改造后的心理主義。符合當今科學的發展趨勢,是積極而值得肯定的。

其次,反心理主義對心理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反思促進作用。歷史上的反心理主義浪潮從另一個層面增進了人們對心理主義與哲學、邏輯學和心理學之間關系的重新認識、審視和理解。反心理主義給現代實證主義籠罩下的主流心理學給以有力的沖擊,進而啟發人們從另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科學心理學的發展,這對于心理學的學科進步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反心理主義色彩濃重的現象學啟迪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發展,使得現象學與實驗方法成為現代心理學兩大思想基礎之一。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流派在構建自己的理論時都受到了現象學的影響。當代認知心理學研究也體現出了一種認知現象學的分支潮流(李其維,2008)。

第三,心理主義的回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復興。現代心理學在西方雖然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但是理論研究還相當薄弱。正如庫什所講,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還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心理學家沒有對心理現象本身進行認真的研究,“他們至今仍關注的是那些通過心理對人產生影響的現象(如生理學以及行為的社會規則),或者是那些受到心理影響的現象(例如外顯的行為),直接經驗還沒有進入主流心理學的研究視野,這個事實的確令人覺得不可思議”(Kusch,1998)。心理主義的回歸說明,心理學的發展不能停留在僅用簡單的實證數據來說明一切心理問題,而是需要更重視聚焦于明確所研究的問題和理論的構建,這無疑為當前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特別是理論心理學的學科建設發展帶來了新的時代性機遇。哈瑞曾指出,理論心理學發展的一大重要成就是將心理問題的研究規劃為兩種本體論:“心理主義的本體論和物質主義的本體論,且不可從一個還原到另一個”(哈瑞,2006)。心理主義的本體論強調心理學領域應該被限制到思想、感覺和有意義行為上;物質主義則應該將心理學限制到身體的物質狀態、特別是腦和神經系統上。這兩種本體論會進一步推動身心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蔡曙山.(2009).認知科學框架下心理學,邏輯學的交叉融合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25-38.

崔平.(2009).對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之爭的超越性批判.學術月刊,41(9),37-42.

胡塞爾.(2006).邏輯研究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倪梁康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哈瑞.(2006).認知科學哲學導論(魏屹東 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江怡.(2008).思想的鏡像-從哲學拓撲學的觀點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鞠實兒.(2003).邏輯學的認知轉向.光明日報,11,B3.

李其維.(1990).論皮亞杰心理邏輯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李其維.(2008).“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心理學報,40(12),1306-1327.

沈榮興.(1988).邏輯學中的心理主義和反心理主義述評.蘇州大學學報,32(1),5-11.

葉浩生.(2013).認知與身體:理論心理學的視角.心理學報,45(4),481-488.

Brentano,F.(1995).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Engel,P.,& Kochan,M.(1991).Thenormoftruth:An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logic.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rege,G.(1956).The thought:A logical inquiry.Mind,65(259),289-311.

Jacquette,D.(1997).Psychologism the philosophical shibboleth.Philosophy&Rhetoric,30(3),312-331.

Jacquette,D.(2001).Psychologism revisited in logic,metaphysics,and epistemology.Metaphilosophy,32(3),261-278.

Jacquette,D.(2012).Boole’s logic.HandbookoftheHistoryofLogic,4,331-379.

José Luis Bermúdez.(2005).Philosophyofpsychology:Acontemporaryintroduction.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Press

Koch,S.(1964).Psychologyandemergingconceptionsofknowledgeasunitary.In T.W.Wann(Ed.),BehaviorismandPhenomen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sch,M.(1998).Psychologism:A case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JournaloftheHistoryoftheBehavioralSciences,34,83-85.

Margolis,J.(1997).Late forms of psychologism and antipsychologism.Philosophy&Rhetoric,30(3),291-311.

Pecher,D.,Boot,I.,& VanDantzig,S.(2011).Abstract concepts:Sensory-motor grounding,metaphors,and beyond.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54,217-248.

Pulvermüller,F.(2005).Opinion:Brain mechanisms linking language and action.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6(7),576-582.

Rueschemeyer,S.A.,Pfeiffer,C.,& Bekkering,H.(2010).Body schematics:On the role of the body schema in embodied lexical-semantic representations.Neuropsychologia,48(3),774-781.

Stapleton,M.(2013).Steps to a“Properly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CognitiveSystemsResearch,22,1-11.

Anti-psychologism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Regression of Psychologism

Huo Yongquan1,Wu Jing2,Ma Mingming1,Zhang Xiuqin1,Song Peipei1

(1.School of Psycholog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Yuncheng Advanced Normal College,Yuncheng 044000)

Abstract:Anti-psychologism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logic.Psychologism attempts to establish philosophy and logic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y,while anti-psychologism denies the legitimacy of psyc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area of philosophy and logic.Psychologism was seriously criticized by anti-psychologism.The essence of this debate is the discussion of basic philosophical views.When psychologism was evicted out of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logic by anti-psychologism,anti-psychologism won in this debate in a certain period.

Key words:psychologism;anti-psychologism;psychology;cognitive psychology

通訊作者:*吳晶,E-mail:Wujing@163.com。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5)06-0483-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91福利免费|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日韩在线第三页|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无码高清专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特级毛片|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五月婷婷精品|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AV毛片| 久草中文网| 免费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你懂的| 婷婷六月综合|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91精品视频播放|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福利| 色婷婷电影网| 午夜不卡福利| 国语少妇高潮|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日韩激情成人|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精品.com| 欧美性色综合网| 午夜激情婷婷|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久久久黄色片|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久久中文电影| 青草精品视频| 欧洲亚洲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