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棟
(作者單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NBA與CBA電視轉播的對比研究
林梓棟
(作者單位: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NBA是當今世界上非常成功的職業籃球賽事的典范,其歷史雖然不算久遠,但是影響范圍十分廣闊,在六十多年的歷史里創造的輝煌是世界各國職業籃球賽事所不能企及的,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籃球聯賽電視轉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我國最主要的職業籃球賽事CBA作為高水品質量的籃球聯賽,在電視市場中并沒有成為優勢產業,在籃球賽事電視轉播方面仍然存在較多的發展阻力,電視轉播產業發展程度不高,CBA與NBA之間的差距相差較大。對比分析NBA與CBA電視轉播諸多方面存在的差異,進一步提出推進我國國內職業籃球賽事的發展的參考性建議,擴大CBA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知名度,提高CBA品牌建設水平和電視轉播水平。
職業籃球賽事;電視轉播;品牌形象
1.1聯盟管理方式之間對比
NBA聯盟中,董事會是最高的權力部門,俱樂部成員一般為球隊的老板或者代表,俱樂部實行自我內部管理,俱樂部的總控制者是權力的核心代表,其擁有所有權和決策權,而政府及其他外部方面均不會實現對俱樂部成員的領導與管控,俱樂部成員在自己需要之時可以對NBA進行操控,在維護自身利益方面作用突出。因此,NBA俱樂部聯賽往往朝著良好前景方向發展。而我國CBA聯賽委員會中,權力的設置不具有自主性,籃球俱樂部通常是隸屬于企業部門,不由委員會進行直接的行政管理,俱樂部既不具有行政方面的自我約束力,也不具有法律上的自主所有權限,在籃球職業市場上處于多重身份,在CBA職業聯賽賽事及管理上上受到多重的制約與限制。
1.2投資利益以及產權限制之間對比
NBA俱樂部多為私人投資不屬于地方政府管理范圍,在權責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有權限較為清晰,在NBA賽事經電視轉播后經過俱樂部所有權人的授權,可以統一出售保證球隊的投資利潤。相比較這種產權清晰一致的聯盟形式,中國CBA聯賽的經營權限一般屬于盈方公司,俱樂部沒有直接的財產權,一般靠比賽門票的小部分收入獲得利潤,產權不清晰,收入利潤不可觀,賽事電視轉播權收入利潤難以實際進行分配,影響了CBA電視轉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水平[1]。
1.3聯賽賽事制度對比
在NBA常規的比賽時節通常為8個月,對于同一賽區和聯盟球隊的比賽場數以及排名決賽等環節都有明確穩定的安排,球迷可以在電視中看到不同球隊比賽、不同時期的比賽,更設有圣誕賽、全明星賽以及季后賽等收視關注度非常高的比賽項目,這些都是NBA對聯賽賽事的優良制度設立的功勞。然而CBA的比賽制度卻遠遠落后于NBA,并且經常變更比賽的賽程場次,導致不穩定的賽制成為CBA的常規,這大大影響比賽的可觀賞性和收視率。
1.4品牌形象對比
NBA在打造自身品牌與形象之時,注重與媒體的合作,傳播NBA文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自己的網站與不同國家至今建立合作關系,其影響力在媒體和網絡的雙重作用下,成為世界籃球聯賽成功知名的模范。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時,更加注重球隊之間的聯系和特色保留,使NBA球隊自身形象得以豐富,增加球隊之間的聯系與凝聚,促進俱樂部不斷向前發展。在這方面CBA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CBA很少注重與媒體之間的合作,雖然最近開始關注媒體的傳播作用但是涉及的信息資源很少,難以形成廣闊的影響市場面。
CBA與NBA進行有關聯盟組織、賽制及品牌形象方面的對比,反映出我國職業籃球賽事許多方面的不足和差距,CBA對自身的宣傳形象及電視收視率需要加以提高,關于CBA在電視轉播未來市場方面的發展和開發提出系列建議。
一是關于CBA聯賽電視轉播權需要尋求相關法律予以保障完善,加強國家體育有關方面的立法和權利保護。
二是突破體育賽事中央壟斷的局勢,地方需要加大對體育賽事的關注力度,采取聯盟的方式向體育賽事電視直播方面進軍,實現各電視臺之間的公平自由競爭,對于一些重要賽事的壟斷性規定也需要進行修改,并從法律層面進行保護[2]。
三是政府需要加大對體育賽事的政策導向,對CBA體系進行管理改革,減少行政干預,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體制,鼓勵球隊俱樂部大力培養籃球賽事管理階層人員,保證球隊的實力,促進籃球賽事在電視轉播收視方面的競爭與發展。
四是CBA需要加大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合作,通過媒體方式傳播籃球比賽信息,吸引電視觀眾,建設特色俱樂部品牌形象,提高電視轉播收視服務質量,利用網絡資源豐富CBA品牌形象建設。
NBA在管理與賽制方面存在較多的可借鑒吸收的特色,其自身形象建設更是各個國家籃球比賽的先鋒,值得我國CBA今后建設發展中進行學習。CBA需要認清自己與NBA之間的差距,不斷提高聯賽的能力水平好影響力,培養更多的固定球迷,重視形象建設,加快球賽電視轉播事業的發展,增強CBA在電視轉播與收視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1]何惠嫻.我國體育賽事廣播電視轉播權開發的實踐與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0(6).
[2]呂品.NBA與CBA電視轉播的對比分析[J].廣電傳媒,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