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雄 鄒 軍
(荊門市政府采購中心 湖北 荊門)
我國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已有十多年時間,頒布了眾多配套的法律法規,但總體看來,政府采購制度的宣傳仍然有限,采購當事人不理解甚至抵觸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現象仍較為普遍。一是部分采購人法律意識淡薄,仍然存在指定品牌和供應商的傳統觀念,或者與供應商“默契”地設定苛刻條件,在技術上參數暗藏陷阱,歧視其他中小企業供應商。二是部分中小企業供應商依法維護自己權益理念沒有形成。在沒有中標的情況下,還是喜歡私下找關系亂告狀,不按采購法定的程序進行質疑、投訴、行政復議和法院起訴,權益的有效期往往在不停地找關系、托人情中喪失。
《政府采購法》和《中小企業促進法》都規定了政府采購應當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但法律還不夠細化,政策功能操作難把握,招標文件容易受到質疑、投訴。一些政府采購項目的資質門檻設置較高,部分采購人的名牌意識強、注冊資金要求高,人為地為中小企業參與競爭設限。
中小企業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塊大“蛋糕”眼饞,無力去切。一是資金短缺是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瓶頸”。采購項目中標后須立即投入大量的資金履約,一般合同約定驗收合格后,支付貨款總額的95%,剩余5%貨款,加上采購代理機構收取的履約保證金,意味著標的額近6%資金被無息沉淀一年。有些供應商雖然拿到政府采購的合同,由于采購人不提前預付資金,也沒有實力墊資來履行合同。二是無資質、授權是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門檻。今年來,國務院雖然取消和調整了部分行業資質行政審批,但降低門檻不等于取消門檻,一些中小企業獲得資質、授權仍然難。當前一些行業資質的企證、人證分離掛靠謀取利益而廣受社會詬病,中小企業只能向有證企業、個人去有償借用,增加了參與政府采購的成本。三是專業采購知識缺乏是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短板。現在很多中小企業缺乏專業的采購人才,投標工作大多由企業內部人員兼職完成,人員知識匱乏,有些甚至不清楚政府采購相關法律和操作流程,對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功能也知之甚微。
三公原則是政府采購的生命線,必須確保采購公平,本市已形成政府采購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加大政府采購信息公開的力度。按照信息公開、信息發布的要求,在中心網站對政府采購項目信息、招標文件、采購結果等進行及時發布和更新;網站還專門設置了“中小企業頻道”,開設了政策法規、采購信息、業務交流等欄目,及時為中小企業準確地提供政府采購信息。其次,完善政府采購履約驗收制度。以前,政府采購項目履約驗收工作的一直缺位,致使一些項目的招標工作受到社會的質疑,損害了政府采購的公信力。中心及時出臺了《荊門市政府采購項目驗收工作規程》,采購執行工作由過去招標前嚴審批,變為事中、事后嚴履約監管,中心職能從“守門員”變為“保安員”。履約驗收制度執行后,質疑和投訴下降了80%,中標結果受到供應商的好評,增強了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信心。
《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在滿足機構自身運轉和提供公共服務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應當預留本部門年度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3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本市按35%留足份額。一是適當降低對中小企業的資質要求和進入門檻。面向中小企業采購招標,根據情況合理地降低企業注冊資金的資格限制,放寬對采購的專業資質要求。同時,加強對市直采購人的宣傳,消除觀念障礙,消除歧視和差別待遇,為中小企業進入政府采購項目掃清障礙。二是制定有利于中小企業參與投標的評標標準。借鑒和學習一些成功的評標標準,在采用公開招標的綜合評分法的項目,給予中小企業總分值5%左右的加分。中小企業投標產品系自主創新、環保節能等產品的,一律按照相應政策規定的最高優惠標準加分。
荊門市按照政府采購非營利性的原則,嚴格執行“零收費”,免收招標文件工本費,協調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取消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中小企業場地費;中心緊跟國際采購步伐、創新采購流程,上線“政府采購網上商城”,中小企業協議供應商只需登陸商城,輸入中心授權的用戶名、密碼,可以完成貨物采購在線交易,完成服務、工程在線報名和資格審查,為中小企業節省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
按照《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信用擔保試點工作方案》的要求,本市積極為市工商銀行和參與我市中小企業協議供應商搭建融資平臺,探索以中標通知書或政府采購合同為抵押,打造一款“私人訂制”式的政府采購信用擔保金融產品,已經成功進行了25 單中標通知書抵押,貸款近2000 萬元,促進了中小企業與銀行的雙贏。
一是用《政府采購服務指南》普及政府采購法律知識。依據《政府采購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編制了《政府采購服務指南》,大力宣傳政府采購法律制度,培養中小企業法人和采購代理人員的依法參與政府采購的法治觀念,樹立靠實力去謀取中標的法治理念。二是定期為中小企業培訓采購人員。每年組織2 次培訓,邀請采購專家講解政府采購方式、投標標書的規范制作、投標注意事項等采購理論和實踐知識。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全國政府采購市場的專業人才,為本市企業在市外每年至少贏得了50 單的中標份額。